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費希特的哲學思想

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費希特的哲學思想

世界歷史雜談

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費希特的哲學思想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年5月19日-公元1814年1月17日),德國作家、哲學家、愛國主義者,古典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尋求對哲學思想,特別是康德唯心主義思想的統一;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者,他試圖喚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國家統一。

費希特(1762——1814)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著名的代表之一,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政治上,要求實現「理性王國」即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發展科學技術,振興工農業、但又說暴力革命不是社會進步的有利方法,主張封建王朝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通過改良消除弊端,促進社會進步,從而又滿足於君主立憲制。

費希特在批判康德哲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並不出現在經驗裡,是純粹的虛構;說唯物主義否認自我的獨立性;物質和精神的性質不同,因而無法過渡;否定康德的不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統一在「自我」上;從而建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費希特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概念是「自我」,它既是理性又是意識,既是認識也是行動,是創造世界的意識活動,整個世界都是從「自我」中引伸出來的。

費希特哲學的基本思想,集中的反映在他的「知識學」著作中,表現在他提出的三個基本命題上,或者叫做三條基本原理:

第一,「自我設定自我」(正題)。就是說,自我是第一性的,絕對的,它首先派生出一個相對的自我,這個相對的自我也就是意識。即自我是「自因」,自己產生自己、建立自己、肯定自己的活動。從而否定了任何自我以外的客觀實在性。這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不證自明的原理。

第二,「自我設定非我」(反題)。「非我」是指「世界的表象」即被意識到的自然界或客觀世界。就是說,絕對的「自我」是能動的,實踐的,它不僅是自身的原因,而且能創造世界,是世界的本原。「自我」產生「非我」,主體產生客體,從而否定「自在之物」,這是他哲學的基本思想。「自我」之所以要設定「非我」,因為一般的認識都離不開經驗的對象,設定非我的目的,是讓「非我」與「相對自我」對立,通過這種對立面,產生對「自我」本身的認識。否則,自我本身無法得到理解和說明,所以,又設定一個「非我」。他說:「純粹的自我只能從反面加以設想,只能被想像為非我的對立面」,可見,這與上面所說的「非我」依賴於「自我」相矛盾,「自我」又是依賴於「非我」的。費希特承認這一點,實際上是表明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但是,他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思想也正表現在這裡,即確立了「自我」與「非我」這兩個對立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繫的關係。他認為,由此得出的這兩個互相對立的結論都是正確的,矛盾是必然的,然而也是可以而且應當解決的。於是推演出第三條基本命題,作為「正題」與「反題」的綜合的「合題」。

第三,「自我設定自我與非我的統一」(合題)。這是前兩條原理的綜合,就是說,在具有能動性的絕對自我之內所產生的自我和非我的對立,不是僵死的對立面,而是在「絕對自我」範圍內的對立面的相互依賴,相互限制,相互作用,是對立面的統一,所以,又在絕對自我中達到了統一。這顯然是否定康德把思維與存在看作絕對對立的形而上學,在主觀唯心主義形式下,論證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的同一性。他認為,在「合題」中,「自我」與「非我」的統一,按兩種不同方式發生。從非我限制和作用於自我來說,這是理論理性,叫做「理論認識」,從自我限制和作用與非我去克服非我的限制來說,這是實踐理性,叫做「實踐活動」,實踐理性高於理論理性,理論理性建立在實踐理性基礎之上,絕對自我是二者的統一體。這表明,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既相區別又相統一,在絕對自我的基礎上達到了統一。

費希特的「自我」哲學,在唯心主義形式下,包含著合理思想:首先,他把認識的主體能動作用向前推進了一步;其次,他提出了以實踐理性為基礎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的思想;第三,費希特發展了康德的矛盾思想,承認辯證矛盾的存在,是從自我中產生的主觀辯證法;最後,三條基本原理的「正、反、合」的格式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思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