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為何不惜損失一半兵力翻越阿爾卑斯山?
戰爭中一切行動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結果,而不是肯定的結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東西,就只好依靠命運或者幸運(不管把它叫做什麼)去取得。——《戰爭論》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三世紀末,在東西方戰爭舞台上同時活躍著兩位蓋世英雄。其一,就是國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義軍被秦軍大將章邯陸續擊破,連最為強大的楚軍也被秦軍擊敗,統帥項梁戰死,曾經如火如荼的反秦事業自從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項羽率領新敗楚軍於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戰場上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挽狂瀾於即倒,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儘管項羽最後在楚漢爭霸中戰敗身死,但是項羽在反秦戰爭中的功勳是不應該被抹殺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這兩位英雄人物不僅處於同一時代,巧合的是命運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滿了悲劇色彩。論指揮藝術,漢尼拔略勝一籌,他有西方戰略之父的美譽,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拿破侖並稱為西方四大名將,如果這四人單純比較軍事指揮上的造詣,有些軍事史行家甚至會把漢尼拔排在首位。論個人魅力,兩人不相上下,千載而下,無數人對這這兩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為其統帥才能所折服,或為其命運悲劇而扼腕長歎。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軍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東西方歷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將為我們提供了兩場戰神級別的決鬥。韓信在垓下擊敗了項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馬擊敗了漢尼拔,從此世界歷史沿著我們已知的軌跡運動,劉邦建立漢朝,開兩漢400年之繁榮;羅馬人在其後短短五十年間突飛猛進,最終執牛耳於地中海世界達500餘年之久。漢尼拔在扎馬的失敗意味著歷時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注1)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結束,關於漢尼拔的失敗,西方軍事史學家多有評述,典型的觀點有兩派,美國著名軍事史學家杜普伊認為漢尼拔的戰略目標是動搖羅馬聯盟;英國著名軍事史學家富勒則認為漢尼拔的最好戰略是在坎尼會戰後進攻羅馬城,但是由於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與補給,所以他只好選擇分化瓦解羅馬聯盟的策略。但是不論漢尼拔的戰略是哪一種,漢尼拔都沒有成功。由於漢尼拔最後的失敗,不少以成敗論英雄的評論者認為漢尼拔只是一個一流的戰術家,而在戰略上缺乏遠見。雖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們不禁要問,既然無論哪種戰略漢尼拔都顯得力量不足,那麼當初漢尼拔為什麼要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翻越阿爾卑斯山進軍亞平寧呢?關於這個問題,德國近代古羅馬史學大家蒙森在其巨著《羅馬史》中曾作過初步解答,本文則是在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論述與研究。
由於國內西史史料不全的緣故,有些關於漢尼拔的史料筆者無法接觸,但是,凡是國內能夠接觸到的材料(注2),筆者莫不反覆習讀。此外,筆者一直以來閱讀了不少關於希臘羅馬的書籍,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排兵佈陣以及戰陣決勝有一定瞭解與認識。筆者不才,嘗試論述漢尼拔在進軍亞平寧前的戰略思考,如有疏漏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注1:迦太基是腓尼基的殖民地,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因此羅馬人與迦太基進行的戰爭稱為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按年代分為三次,分別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其中第二次布匿戰爭又稱漢尼拔戰爭。
注2:杜普伊的《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蒙森的《羅馬史》第三卷,科瓦略夫的《古代羅馬史》中的布匿戰爭部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的費邊傳,阿庇安的《羅馬史》中的布匿戰爭部分(此書中關於第一次布匿戰爭與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史料價值頗低),奈波斯的《外族名將傳》,馬漢的《海權論》中的序言部分。
回顧第一次布匿戰爭
2000多年前,在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半島東北部曾經聳立過一座叫迦太基的城市,據說,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關於這個城市的興建,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公元前九世紀末,腓尼基提爾城的公主為躲避宮廷糾紛,漂流到了突尼斯,她向當地的某個部落首領請求借一張牛皮所能圍成的土地,以作為棲身之地,這位部落首領認為一張牛皮大小的地盤實在太小了,於是很爽快的答應了,聰慧的提爾公主把牛皮切成異常細的細絲,然後圍成了一塊很大的地盤,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迦太基城的內城。
迦太基城並不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最早的殖民地,但是由於它農商並重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它逐漸成為北非腓尼基諸殖民地的領袖,並逐步擴張。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迦太基擁有突尼斯、利比亞、西西里島的大部(注3)、西班牙東南部沿海地區、巴萊爾群島、以及撒丁島與科西嘉島的沿海地帶。從經濟上講,迦太基海外貿易十分發達,農業上也不毫不遜色,在西地中海沿岸,隨處可見腰纏萬貫的迦太基商人,在迦太基帝國的肥沃平原上,處處可見為他們的迦太基主人辛勤勞作的農奴,良好的經濟條件再加上迦太基對其屬下人民以剝削掠奪為主的國策,讓迦太基富甲天下。從軍事上講,迦太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在強大的國力保障下,擁有一支橫行西地中海所向無敵的強大海軍。迦太基人是典型的商業民族,國民主要是地主、商人、以及小手工業者與無產者,缺乏農夫,迦太基人的國民成份與它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他們不願意投身行伍,而主要靠徵集臣屬地位的民族以及僱傭外族兵作戰,這種軍隊如果缺乏優良的統帥,其戰鬥力是難以與羅馬軍團相提並論的。
我們再來看看在布匿戰爭中與迦太基作生死決鬥的羅馬人。公元前264年,羅馬自其建城伊始已發展了近500年,此時的羅馬,除了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尚未被其征服外,意大利半島的其餘部族均成為羅馬的一部分。論經濟,羅馬是傳統的羅馬社會,商業並不發達,經濟實力遠不能同迦太基相比。如果談到軍事,我想大多數讀者都曾聽聞羅馬軍團的赫赫聲威,傳統農業社會的羅馬擁有大量農夫,為其提供了優秀而龐大的兵源;羅馬人在其爭奪意大利統治權的戰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軍事制度,逐步將羅馬軍隊打造為一支精銳之師,即使把羅馬軍團與當時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流軍隊相比,也未必會落於下風。半個世紀後的漢尼拔戰爭讓羅馬軍隊接受了血與火的洗禮,促使羅馬人在軍事制度上更上一層樓,終於將戰術體系發展到爐火純青,放眼地中海,所向無敵。
自公元前264伊始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打了24年之久,戰爭之初,羅馬人幾乎沒有海軍,當他們覺得無海軍便難以打敗迦太基的時候,便開始傾心打造海軍,羅馬人就航海的技巧與經驗而言,遠非迦太基人敵手,但是羅馬人在其戰船上採用了一種叫做「烏鴉」的吊橋,一旦對方戰船靠近,羅馬人就將吊橋放下,羅馬士兵從吊橋衝上對方戰船,將海洋上的戰鬥轉變為陸地上的戰鬥,以發揮羅馬步兵白刃戰的優勢。這發明簡單卻有效,曾經的西地中海海上霸主被曾經那麼不起眼的羅馬海軍打得接連敗北,鮮有勝跡,羅馬取代迦太基成為西地中海的海上強權。但是初創的羅馬海軍在航海經驗與技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羅馬水師提督對海洋缺乏瞭解認識,整個戰爭中羅馬海軍因水師提督的錯誤抉擇而毀於風暴的達500多艘,僅此一項損失就大於迦太基海軍的總損失。雙方進行了24年之久的精疲力竭的鏖戰之後,最終羅馬人靠其毅力與團結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島,科西嘉島,以及西西里島與意大利半島之間的一切島嶼,並賠款3200塔蘭特白銀。
注3:敘拉古人和瑪末丁人擁有西西里的其餘部分,第一次布匿戰爭就是因為瑪末丁人而起的。敘拉古國王希羅在公元前263年與羅馬結盟,兩者的聯盟關係一直維繫到公元前215年希羅駕崩。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9年的迦太基與羅馬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羅馬人的勝利而告終,雙方都對長達24年之久的戰爭感到厭倦。羅馬人雖然不滿意公元前241年的合約,但是他們也無力再次發動進攻。但是迦太基的災難還沒有遠去,由於迦太基政府的貪婪與愚蠢,一直拖欠從西西里撤回的僱傭軍的軍餉,激起了兵變,這次兵變猶如一劑催化劑,一直被迦太基人壓搾的利比亞人紛紛響應起義,整個起義如火如荼,很快席捲了迦太基全境,只有少數幾個城市沒有被激憤的起義者佔領。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人們想起了哈米爾卡,哈米爾卡在公元前247年便在在西西里擔任統帥,直至戰爭結束。古典史學家對哈米爾卡評價頗高,波利比烏斯(注4)認為他是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最優秀的將領,他一生征戰無數,無不顯示出他具備一切名將所具備的素質,不愧是戰略之父——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領導下的迦太基軍隊很快扭轉了不利的局勢,雖然迦太基政府曾犯下錯誤,任命另一位並不十分傑出的將領與哈米爾卡分享指揮權,讓軍事行動受挫,但是最終他們修正了錯誤,經過三年零四個月的血戰後,終於平定了叛亂。
迦太基人與叛軍鏖戰方酣之時,羅馬人一直密切關注著地中海南岸的局勢,戰爭之初,撒丁守軍擁護叛黨,他們自度不能抵抗內地山民的攻擊,於是請求把主權移交給羅馬;參加了叛亂的烏提卡人為了自保起見,也想交出主權,請求羅馬的保護。羅馬人經過謹慎的考慮,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公元前238年,撒丁守軍再次向羅馬提出了類似請求,此時叛軍已經接近窮途末路,迦太基人的勝利就在眼前,羅馬人唯恐看到迦太基的復興,於是接受了撒丁島。公元前237年,平定了叛亂後的迦太基人向羅馬人要求交出撒丁島,強橫的羅馬人立刻向他們宣戰,迦太基此時已是虎落平陽,無力與羅馬爭一時之雄,只好忍氣吞聲割讓撒丁島,並增加1200塔蘭特的賠款。
羅馬人的強橫刺痛了每一個迦太基愛國者的心,通過愛國黨的政治活動,哈米爾卡獲取了終身統帥權。公元前236年春,為了復興祖國,哈米爾卡率領大約2萬軍隊前往西班牙,與之隨行有他的女婿與助手——迦太基的政壇新星哈茲德魯巴,以及少年漢尼拔。此時迦太基在西班牙僅存沿海的幾個據點,迦太基人在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37年這段時間是如何失去其在西班牙的屬地的,史料沒有明載。西班牙物產豐富,盛產各種礦藏,尤其盛產銀礦,是復興迦太基的物質基礎。哈米爾卡於在西班牙征戰了9年,大大擴充了迦太基人的地盤,公元前228年,哈米爾卡在一次戰鬥失利後,為掩護他的兒子們逃生,淹死在一條不知名的小河裡,一代將星,就此隕落,繼任者是其女婿哈茲德魯巴。哈茲德魯巴在西班牙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政策,他鞏固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統治,在其治下八年間,他在西班牙南岸良港建立了新迦太基城,並將勢力擴張到了埃布羅河。公元前221年,哈茲德魯巴被刺,西班牙軍於是推舉哈米爾卡之子,年僅26歲的漢尼拔擔任全軍統帥。經過近17年的辛勤經營,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已是今非昔比,北界到達埃布羅河,可用之兵接近十萬,糧餉充足,軍容鼎盛。漢尼拔上任伊始,就踏上征程,掃平了幾個因為哈茲德魯巴的死而蠢蠢欲動的西班牙部落,公元前219年春,漢尼拔決定攻克埃布羅河南岸的的濱海城市薩貢圖姆。
薩貢圖姆是西班牙東部的一個富有的濱海城市,城池異常堅固。公元前226年,羅馬人對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勢力擴張感到擔心,於是與西班牙東岸兩個半希臘城市締結聯盟,一個為薩貢圖姆,另一個為安波利埃,以作為將來與迦太基作戰時的據點,並將埃布羅河與比利牛斯山之間的大部分部落收歸羅馬保護。漢尼拔要進攻薩貢圖姆,從軍事上講,是要剷除羅馬在埃布羅河以南的據點,以確保他進軍意大利半島後西班牙的安全;從政治上講,則意味著可能與羅馬再起戰端。漢尼拔已經決定遠征羅馬,因此他不論如何都要攻打薩貢圖姆。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兩次大戰間隙的羅馬人也在為下一次戰爭作準備。在他們鞏固西西里、撒丁、科西嘉這些新得領地的同時,還進行了兩場不小的戰爭。其一為平定波河流域高盧人的戰爭,另一個則為伊裡利亞戰爭。
居住在波河流域與阿爾卑斯山外的高盧人素來是羅馬人的死敵,公元前390年,野蠻的高盧軍隊輕易擊敗了羅馬軍隊,並洗劫了羅馬城,險些將這個未來的地中海帝國摧毀於萌芽狀態。在此之後,高盧人也曾數次南侵,但是並沒有對羅馬造成大的威脅。公元前283年,羅馬人在北方的不斷擴張讓波河流域的高盧人感受到了威脅,他們率領大軍向羅馬推進,被羅馬人擊敗,次年,他們再次起兵並再次被羅馬人擊敗,於是北方暫時恢復了和平。公元前236年,高盧人見羅馬經過24年的戰事之後精疲力竭,無時不感受到羅馬人威脅的他們再次南侵,天助羅馬人,入侵的高盧人起了內訌,才讓羅馬人避免了一場形勢並不怎麼有利的戰爭。此後10年間,羅馬人努力鞏固第一次布匿戰爭所獲取的新土地,慢慢積蓄力量。羅馬人此時不僅要關注西班牙半島上的迦太基人,對波河流域上的高盧人更是萬分警惕。公元前331年,羅馬人以迦太基的擴張影響到羅馬盟友馬西利亞(注5)的勢力範圍為由,要求哈米爾卡解釋他進行征服的原因。公元前226年,感受到高盧即將大舉入侵的羅馬人一邊準備戰爭,一邊派一個使團前往西班牙,要求迦太基的勢力範圍不得超過埃布羅河,這是一個對迦太基人相對有利的條約,這表示羅馬人默認了迦太基在西班牙佔領的地方,並默許他們繼續推進,直達埃布羅河。羅馬人這樣做,大概是想避免兩線作戰,以便集中力量對付高盧人。公元前225年,7萬高盧大軍殺氣騰騰直奔羅馬城,羅馬人刻骨銘心的記得170年前羅馬城是如何的遭受高盧人的洗劫,惶恐萬分。為了對抗高盧人,羅馬人動員了15萬人,兩軍在意大利中部台拉蒙附近展開決戰,戰鬥是如此慘烈,以至羅馬執政官之一也奮勇捐軀,一天之間,多少少女再也等不回她們的情郎,多少婦人再也等不回她們的丈夫。血戰中高盧人陣亡4萬,被俘1萬。次年,羅馬人基本征服了波河以南的高盧人。公元前223年,羅馬大軍在再次擊敗高盧人的5萬大軍(注6),高盧人想求和,但是羅馬人要求他們無條件投降,戰爭於是繼續,經過公元前222年的再次血戰,波河流域的高盧人被全面彈壓,不過這個和平僅僅是暫時的。
與高盧戰爭的血腥殘酷相比,羅馬人與巴爾幹半島西岸伊裡利亞海盜國家的戰爭則顯得相對溫和。與馬其頓有著聯盟關係的伊裡利亞海盜橫行海上,不僅威脅了巴爾幹半島西岸的希臘城邦,也威脅了意大利人的海上貿易。公元前229年與公元前219年的兩次規模不大的伊裡利亞戰爭讓羅馬不僅贏得了其在意大利東海的制海權,同時還將少數希臘城邦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一旦有與馬其頓人作戰的需要,他們可以將其作為與馬其頓人作戰的據點。
公元前219年秋,漢尼拔經過8個月的長期圍攻終於攻陷薩貢圖姆,羅馬人失去了埃布羅河以南的唯一的一個據點,很多羅馬史學家都認為羅馬人沒有及時支援薩貢圖姆是其失策。即便羅馬人的失策讓漢尼拔制敵先機,但是若與羅馬人開戰,迦太基的戰略態勢仍然不容樂觀。
注4:希臘史學家,是古典史學的最大代表者之一;他的著作《歷史》是研究布匿戰爭的最權威史料;曾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跟隨西庇阿的繼孫小西庇阿遠征北非,見證了迦太基的毀滅。
注5:今法國馬賽,地中海北岸港口城市,由希臘人在公元前7世紀創立。羅馬人的盟友,也是迦太基的宿敵。在漢尼拔由西班牙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路途中曾給漢尼拔製造過不小的麻煩。
注6:擊敗高盧5萬大軍的統帥名叫弗拉米尼烏斯,正是日後特拉斯米尼湖戰役中的羅馬軍統帥,羅馬軍隊在特拉斯米尼湖戰役中損失巨大,陣亡近15000人,被俘10000人,而漢尼拔的損失僅僅在1500-2500之間。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在擊敗高盧5萬大軍的時候採取與韓信井陘之戰非常類似的戰術,他的軍隊背後是一條不可徒步涉過的河流,而他和本國之間則隔著高盧軍,將自己軍隊置之沒有退路的死地。對於他的戰術佈置,很多史學家,尤其是古典史學家認為他很魯莽,他的勝利靠的是羅馬軍團的武器與紀律,也有史學家認為他的戰術佈置對於勝利功不可沒。歷史,尤其是文字記錄比較少的歷史,有時候真說不清。
迦太基的軟肋——北非本土
海商立國的地中海強國迦太基,這座地中海世界最富有、最堅固的城市,傲然聳立在突尼斯灣的中心。紙醉金迷,奢華無度,這是它的真實寫照,然而,這人世間的一切奢華卻幾乎出不了迦太基的城門。在利比亞的廣袤土地上,在田地間辛勤勞作的不是帶鎖的奴隸,便是利比亞的佃戶,這些附屬地區的人民忍受著他們迦太基主人殘酷的壓搾。在北非的腓尼基城市,他們的待遇也好不到那裡去,他們需要拆毀他們的城牆,繳納巨額的金錢(例如某個腓尼基城市每年繳納的金錢高達365塔蘭特),只有一個例外,那便是迦太基的舊保護主烏提卡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呢?它的上層階級可以窮奢極侈,可以揮霍無度,廣大的下層階級卻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完全反差的狀況向迦太基的主人們暗示著一種危機——雖然他們絕大多數人意識不到,或者不想改變——在一個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國家,其下層階級一旦有某種外力相助,迦太基的國土上必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個登陸突尼斯的是迦太基人的宿敵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人,公元前310年,敘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率領一支軍隊登陸北非,他採取破釜沉舟的方式,燒燬了後路的船隻,雖然敘拉古軍隊兵臨迦太基城下,卻因為缺乏攻城器械無功而返。從軍事角度上講,破釜沉舟向來只適合速戰速決,而圍城戰顯然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敘拉古人的失策,迦太基人僥倖躲過了第一次劫難。
第二次劫難是羅馬人帶來的,公元前256年,羅馬人決心結束與迦太基人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們裝備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北非近海擊敗了迦太基海軍,並登陸了一支4萬人的大軍,迦太基人頓時陷入了自建城以來最為惡劣的形勢,各地區紛紛投降,邊境上的努米底亞人也趁機作亂,各地作亂的部落是如此之多,以至迦太基人在勝利後處死的各部酋長據說高達3000人。勝利從來不曾離羅馬人如此之近,可是這個時候羅馬人卻犯了一個錯誤,他們調回了大部分部隊,僅留當年的執政官之一雷古魯斯率領15,000步兵,500騎兵與40艘戰艦繼續在北非作戰。憑借雷古魯斯手下相對弱小的兵力,並無攻下迦太基城的可能,於是他建議和談,危機重重的迦太基人正對此求之不得,可是雷古魯斯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不僅要求西西里、撒丁,還要迦太基放棄海軍而供應船隻為羅馬作戰,這最後一條尤其令迦太基人不可接受,須知為期24年的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的戰利品也只有西西里一地而已!
羅馬執政官的要求刺痛了每一個迦太基人的心,迦太基再不濟,也曾是西地中海的霸主,怎麼能接受如此屈辱的合約呢?受此侮辱的迦太基人就此振奮起來,決心為保衛國家奮戰到底,他們在整個冬季整軍備戰,翻出家底集結了一支由12,000步兵,4000名騎兵,100頭戰象組成的大軍,並且委任僱傭軍中的名將斯巴達人桑提波斯為統帥。與此同時,羅馬統帥卻什麼都沒有做,尤其重要的是他沒有和作亂的努米底亞締結同盟,以取得他所需要的輕騎兵。來年春,迦太基人向羅馬人挑戰,向來輕視迦太基陸軍的羅馬人毫不猶豫的接受了挑戰,兩軍在平原上展開血戰,像兵和騎兵的優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如果留在北非的是4萬羅馬大軍而不是15,000人,又怎麼會被迦太基人擊敗呢!?如果這場戰役的勝利方是羅馬人,那麼也許第一次布匿戰爭就此結束了,而不會又持續了15年之久。公元前255年,羅馬艦隊再次大敗迦太基艦隊,他們接走了在北非的殘軍便撤退了。雷古盧斯的失利讓羅馬人心灰意冷,如果他們繼續執行登陸北非的戰略,說不定也可以結束戰爭。
北非本土遭遇的第三次劫難是前文略作介紹的僱傭軍戰爭(公元前241-公元前237),當時迦太基人剛剛結束第一次布匿戰爭,在戰爭期間迦太基政府為了籌集戰費,加重了對利比亞人的剝削,利比亞人早就對迦太基政府異常不滿,數量高達2萬的僱傭軍的叛亂如導火索般點燃了整個利比亞人的復仇烈焰,利比亞人處處響應僱傭軍,叛軍頓時席捲了迦太基人的整個勢力範圍,迦太基人手上只剩餘三座城市:烏提卡、希波、迦太基。但是這三座城市也是岌岌可危,烏提卡和希波被叛軍包圍,迦太基的陸上補給被切斷。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失利後的迦太基人想起了西西里的英雄哈米爾卡,哈米爾卡上任伊始便穩定了戰局,但是這個時候迦太基政府犯了一個錯誤,任命另一位並不十分傑出的將領與哈米爾卡分享指揮權,讓軍事行動受挫,叛軍趁機展開軍事行動,奪取了烏提卡與希波,僅餘迦太基一城而已!認識到錯誤的迦太基政府於是給了哈米爾卡全權指揮權,在哈米爾卡領導下的迦太基國民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在公元前237年平定了叛亂。
對於北非的形勢,蒙森說:迦太基政治理念相當排外,不許屬地抱有一日得居平等地位的希望。而且對其屬國無往不派有監督,甚至腓尼基古城也須擔負沉重的貢獻,而附屬部落實際上受國有奴隸的待遇。在迦太基北非勢力範圍內,除烏提卡外,無一民社不可因迦太基的覆亡而獲得政治和物質的利益,敵軍一旦涉足北非,即可化戰爭為圍攻,迦太基的霸業便有土崩瓦解的危險……
美國軍史學家道奇與蒙森有類似的觀點,他在總結第一次布匿戰爭雙方成敗的因素的時候談到:羅馬對盟邦寬宏大量,因此盟邦都同心同德;迦太基對盟邦克以重稅巧取豪奪,因此盟邦都期望她失敗。迦太基懼怕盟邦的力量,因此將他們的城牆全部拆毀;羅馬允許盟邦保留城牆,因此擁有一系列的堅固堡壘。登陸意大利的敵人,征程才剛剛開始;登陸北非的敵軍,戰鬥已近結束……羅馬人視兵役為無上榮譽;迦太基人想方設法逃避兵役。羅馬元老院和將領們齊心協力;迦太基元老院和他們的將領勾心鬥角。羅馬堅如磐石;迦太基腐朽墮落。
所有的上述理論的正確性都可以得到一段戰史的有力證明:在漢尼拔對意大利本土已構不成多大威脅之後,西庇阿於公元前204年春登陸北非,前203便迫使迦太基人招回了在意大利的漢尼拔兄弟,前202年便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
西班牙的形勢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境內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平原地區只佔到百分之十幾,著名的中央高原聳立西班牙正中,它佔了西班牙總面積的近六成,海拔600-700米。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絕,只有高原西邊那一面緩緩延伸,地勢漸趨平坦。因為盛產礦物,以及海岸線頗長,便於航海交通的緣故,在很早以前就有希臘人、腓尼基人來西班牙沿海地區建立殖民地,為了爭奪地盤,腓尼基人、希臘人、以及當地人經常進行戰爭。
公元前236年,哈米爾卡前來征服西班牙,當時的西班牙,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社會階段,部落林立,相互之間征伐不斷,對於這種部落林立的鬆散國家,迦太基人不難將其各個擊破,經過近20年的努力,迦太基人佔據了埃布羅河以南大量的土地。但是這僅僅是暫時的征服而已,離真正的征服還異常的遙遠……
對於西班牙這種小國林立的國度,馬基雅維裡在其經典著作《君主論》第四章中曾做過專門論述,他認為,佔領西班牙這種國家比較容易,但是保有它卻是異常困難。西班牙於公元前206年被西庇阿暫時征服之後,與羅馬人發生衝突連綿不絕達數百年間之久,就是因為這個國家裡有無數的小王國。
那麼,擺在迦太基人面前的西班牙是一種什麼樣的戰略格局呢?首先,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勢力在短期內不能獲得明顯的增長,他們的勢力範圍限制在埃布羅河以內,很難獲取更大的地盤,而在他們已佔領的勢力範圍內,在短時間內他們也只能滿足於表面的征服,把西班牙作為一個給他們提供銀礦、糧秣、兵員的基地。其二,如果迦太基人與羅馬人在西班牙地區作戰,與迦太基人相比羅馬人是佔有如下優勢的:(一),一旦羅馬人進軍西班牙,大多數西班牙部落必然在迦太基與羅馬之間朝秦暮楚,一般情況下,他們的背向都視兩者在西班牙勢力的此消彼長為轉移,但是,與迦太基以掠奪為主的政策相比,羅馬人較為溫和的政策更容易贏得西班牙人的親附;(二),西班牙內地多山,戰場主要在東部沿海,羅馬擁有制海權,在海運補給上遠較對方有利,而且對軍隊機動也較為有利,公元前209年,西庇阿在攻打新迦太基城的時候之所以不怕一旦久攻不下,反被迦太基救援部隊包圍,就是因為他可以走海路撤退;(三),迦太基軍隊中很多人都是西班牙僱傭軍,在本土作戰,容易發生逃亡事件。漢尼拔在公元前218年出發前往意大利前,將西班牙士兵換防到非洲西部,將非洲士兵換防到西班牙,就是出於防止逃亡的考慮。
試敘漢尼拔的戰略構想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北非本土是迦太基的軟肋,一旦對方傾注大量兵力於北非,迦太基的國運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56年從意大利出發登陸於北非的羅馬已差點戰勝迦太基,如果現在羅馬人從西西里出發,再次威脅北非,那麼迦太基的國運實堪可憂。
公元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簽定合約,但是這實際上只是雙方在精疲力竭後所訂的一個休戰協定而已,兩雄不並立,迦太基與羅馬遲早會再次爆發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優勢的羅馬人時時不忘削弱其北非鄰居,公元前237年,迦太基人想要回因為僱傭軍叛亂而轉到羅馬人手中的撒丁島,羅馬人立刻向迦太基人宣戰,強橫之氣,躍然紙上,實力不濟的迦太基人只好忍辱負重,割讓撒丁島並附帶1200塔蘭特的賠款。
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沉痛的刺傷了迦太基愛國者的心,雙方都在為下次戰爭而準備。天助迦太基人,波河流域的高盧人此時蠢蠢欲動,大有入侵羅馬之勢,使迦太基人贏得了寶貴的恢復實力的時間。以常理來看,近在咫尺的宿敵要比遠在海外的敵人威脅更大,羅馬人可能打算先肅清高盧人,然後再與迦太基人交戰。這種策略可以說是十分穩妥的,一旦肅清了波河流域的高盧人並將其逐步羅馬化,那麼整個意大利半島將成鐵板一塊,登陸意大利的敵人將發現處處是羅馬的堡壘,而無立足之地。此外,羅馬人還涉足巴爾幹半島西岸希臘人的事物,取得了意大利東海的制海權。公元前219年的羅馬海軍,早已不是40年前的那支草創之師,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熟知海洋的脾性,此外,他們還佔有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重要的戰略要地(注7),可以說牢固的掌握了意大利東西兩海的制海權。如此,想走海路進攻意大利的敵人將遭到羅馬海軍的迎頭痛擊,而從陸地進攻意大利將不得不克服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即便是對手克服重重困難之後殺進意大利,他們也將遭遇羅馬的優勢兵力與堡壘網……如此,羅馬人將處於一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優良境地,面對脆弱的北非與迦太基人統治並不牢固的西班牙,分別派遣幾個軍團,也許幾年之內就能夠結束戰爭。可是,令羅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將與人類歷史上最為優秀的將領之一交手……
時間對羅馬人有利,卻對迦太基人不利。公元前222年,羅馬人肅清了高盧人的叛亂,現在正在努力將其羅馬化,一旦高盧地區完全被羅馬化,那麼漢尼拔進軍意大利後將處於異常困難的戰略環境。同時,肅清了高盧人的羅馬人已經免除了後顧之憂,他們又擁有了意大利東西兩海的制海權,一旦派遣一支強大的部隊登陸北非,那麼也許幾年之內就能打敗迦太基人。
漢尼拔是幸運的,他有一個精通兵法的父親和一個精通政略的姐夫,父兄的言傳身教讓漢尼拔領悟到了古今首屈一指的為將之道;同時,他又繼承了一支能征慣戰的部隊,使他有機會將指揮藝術的精髓發揮至極致。但是同時漢尼拔又是不幸的,他的祖國早已走過了興盛時期,現在已是日薄西山,腐朽、沒落、貪婪、愚蠢,但是作為一個迦太基人,他又必須與如日中天的羅馬為敵。
就公元前219年雙方的形勢而論,也許只有立即發動戰爭,漢尼拔才能擁有一個擊敗羅馬的最佳機會與時機。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剛被征服不久,對羅馬人非常仇恨,如果漢尼拔進軍意大利,那麼就會得到高盧人的擁護與支持,據說,戰爭中加入漢尼拔軍隊的高盧人足有六萬步兵與四千騎兵(注8)。如果算上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爾卑斯山後在高盧的招募,以及漢尼拔的幼弟瑪哥於公元前205年在熱那亞登陸後在高盧的徵兵,那麼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加入迦太基軍隊的人數可能接近八萬。就西班牙的形勢而言,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實力在短時間內難以繼續增長,拖延發動戰爭的時間只會增加北非的危險與羅馬的實力。現在我們把目光轉到意大利以東,羅馬與馬其頓盟友伊裡利亞海盜的戰爭已讓雙方瀕臨戰爭的邊緣,雖然在其後的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6年-公元前205年)中馬其頓人作戰並不得力,但是迦太基與馬其頓的聯盟還是或多或少的牽制了羅馬人。
戰爭是如此的不可避免
北非是如此的脆弱
時間已不允許漢尼拔繼續準備戰爭
每拖延一日,北非的危險增加一分
每拖延一日,羅馬的實力便會增強一分,而迦太基人的實力則難以有實質性的轉變
也許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時機了
也許這是漢尼拔擊敗羅馬的唯一的一次機會
在此形勢下漢尼拔唯有盡快進軍亞平寧,不論從西班牙出發直至翻越阿爾卑斯山一路上是如何的困難,他也須義無反顧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16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雖然羅馬最終以微弱優勢贏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但是在整個戰爭中迦太基人也有多次取勝的機會,漢尼拔已經非常接近於擊敗羅馬,從而徹底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如果西庇阿不在坎尼戰役的倖存者之列;如果坎尼會戰之後,迦太基政府能夠積極的支援漢尼拔;如果馬其頓王菲力對羅馬的作戰時候能夠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如果西西里島上的迦太基軍隊沒有遭遇瘟疫;如果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爾卑斯山後的迦太基軍隊能夠與漢尼拔順利會師……等等等等。但是,不論如何,迦太基終究戰敗了,而對於戰敗應負最大責任的則應是迦太基政府。漢尼拔在意大利的整整15年中間,迦太基政府給予他的支援僅僅是4000名利比亞士兵而已!與最重要的意大利戰場相比,迦太基政府顯然更關心西班牙的銀礦與西西里的糧食。但是,在西班牙與西西里作戰,一者缺乏優良的將帥;二者僱傭兵的素質與羅馬軍團相比頗有差距;三者在西班牙作戰有我們前面所敘的種種不利,因此迦太基政府最好在這兩地採取守勢,可是他們錯誤的在此兩地採取攻勢,白白將兵力浪費於這兩地,而不去支援最具備決定性,也最需要兵力支援的意大利戰場。
我們來看看意大利的形勢,羅馬霸權的基礎是聯盟體制,羅馬三分之二的人力資源由意大利盟邦提供。絕大多數意大利盟邦歷史上都曾經和羅馬兵戎相見,漢尼拔在取得數次勝利後,大多數盟邦之沒有脫離羅馬,是因為他們對於羅馬還抱有希望,他們還在觀望,羅馬仍然佔有很大優勢,而漢尼拔的兵力卻捉襟見肘,他們對漢尼拔能否再次取得勝利感到懷疑,對漢尼拔能否有效保護他們也存在懷疑,投靠漢尼拔的一些城邦後來不斷被羅馬攻佔正是因為漢尼拔兵力不足。在這種形勢下,盟邦一般情況下自然比較傾向羅馬了。如果漢尼拔能夠得到充足的支援,那麼意大利的形勢將大為改觀,漢尼拔聯合意大利城邦顛覆羅馬的霸權的計劃才有可能實現,如是,不論西班牙的銀礦,還是西西里的糧食,都將成為迦太基人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241年,一個曾經富甲天下的國度因為貪婪與愚蠢,拖欠僱傭軍軍餉,激起了差點覆滅其國的僱傭軍叛亂。30年前的它是如此短視,也難怪於30年後的它仍然不思進取。在意大利半島上,為迦太基國運而戰的有許多利比亞人、西班牙人、高盧人、希臘人、意大利人,卻唯獨少有迦太基人!我們從來不曾為迦太基的失敗感到任何惋惜,我們只是對那位憑借一支風俗各異、語言不通的雜牌大軍向地中海世界最強盛的國家挑戰,並差點逆轉乾坤的勇士表示誠摯的敬意!
布匿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2000多年,但是漢尼拔的故事將永遠流傳。無論是作為絕代名將的拿破侖,還是作為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勞塞維茨、若米尼、馬漢、富勒等人,無不認為研究戰史,尤其是那些最為偉大的名將的戰史,是獲取戰爭藝術理論的最好途徑。讓我們永遠記住作為將軍的漢尼拔,是如何善於駕御他那支風俗各異,語言不同的多民族大軍的;他是如何善於偵察,以做到知己知彼的;他是如何善於造就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態勢,以變被動為主動的;他是如何善於瞭解他的對手的弱點,因勢利導來改變其作戰方略的;他是如何善於利用地形來增強自己的力量;他是如何善於使用他的輕裝部隊機動作戰;他是如何善於使用騎兵這種突擊與機動力量;他在順境時,如何從來不為眼前的勝利所迷惑而作出錯誤的抉擇,而他在逆境時,又是如何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作為軍人,他尊重他的對手,作為將軍,他愛護他的士兵。假若漢尼拔能夠收斂他的殘忍,那麼他將是一位怎樣賢明的將領啊。漢尼拔的故事,值得每一個有志於為了祖國的和平穩定,為了能夠在他日抵禦外侮的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愛國者去反覆習讀……
注7:在此100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波斯,他面對優勢的波斯海軍時,將自己弱小得多的海軍解散,轉而採取攻打波斯海軍基地的策略,使波斯海軍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完全將其擊敗。可見海軍基地於古代海軍的重要性。
注8:蒙森《羅馬史》第三卷第五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大事記
公元前218年春,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4月末或者5月初,漢尼拔開始遠征,9月末,衝破重重阻礙的漢尼拔到達波河流域,隨即在波河流域數戰數捷,羅馬兩個執政官軍團被徹底擊敗,大量高盧人加入漢尼拔的大軍。同年初冬,老西庇阿的弟弟尼阿斯·西庇阿在埃布羅河與比利牛斯山之間的地區作戰,肅清了漢尼拔的留守部隊一萬餘人。
公元前217年春,羅馬艦隊在埃布羅河河口擊敗迦太基艦隊,老西庇阿領兵8000前往增援西班牙。初夏,漢尼拔在特拉斯米尼湖成功伏擊羅馬軍團,殲滅一個執政官軍團。費邊開始擔任為期六個月的獨裁官,採取拖延策略以消耗漢尼拔的有生力量。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坎尼會戰,羅馬八個軍團被基本摧毀。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卡普亞向漢尼拔打開了城門,羅馬同盟首次出現分裂。國難當頭,羅馬元老院發佈緊急徵召令並禁止任何人提出議和的字眼。同年底,波河流域的兩個軍團被高盧人伏擊,全軍覆沒。整整一年,交戰雙方在西班牙僵持。
公元前215年,西班牙局勢緊張,老西庇阿兄弟在德爾托薩戰役中大敗西班牙的守將——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巴。同年秋,迦太基本土遭遇叛亂,原計劃增援漢尼拔的部隊於是調到了西班牙,哈斯德魯巴回北非平叛。在意大利,漢尼拔被羅馬之劍馬克盧斯和羅馬之盾費邊拖住,北非本土向漢尼拔增援了4000利比亞士兵。同一年,羅馬的忠實盟友,敘拉古王希羅駕崩。漢尼拔和馬其頓正式結盟。羅馬人在撒丁島上擊敗迦太基的登陸部隊。
公元前214年,在意大利,漢尼拔部將漢諾所率領的一支接近2萬人的部隊被羅馬的兩個奴隸軍團擊潰。西西里,希羅的孫子希埃羅尼穆斯繼位,他改弦易轍,與迦太基人結盟,是年夏,希埃羅尼穆斯被刺。
公元前213年春,親迦太基黨在西西里佔據上風,敘拉古向羅馬宣戰,羅馬之劍馬克盧斯圍困敘拉古城。迦太基援軍(25,000步兵,3000騎兵,12頭戰象)抵達西西里。在意大利,漢尼拔基本佔領南意港口城市塔蘭托。
公元前212年,羅馬的軍隊達到了25個軍團,約25萬人。同年夏,敘拉古爆發瘟疫,迦太基-敘拉古聯軍損失大半。秋,迦太基的內亂平定,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巴率大軍返回西班牙,與他同來的還有另外兩位將軍統帥的兩支大軍。意大利戰場,意大利南部的另外三個城市——梅塔蓬圖姆、圖裡以及赫拉克利亞——脫離羅馬加入迦太基。羅馬圍攻卡普亞城,漢尼拔派出的增援軍隊被擊敗。而漢尼拔本人則再次殲滅羅馬三個軍團。為了將馬其頓人牽制在希臘,羅馬與希臘挨托利亞同盟結盟。
公元前211年春,增援敘拉古的迦太基海軍不戰而逃,敘拉古城破。意大利戰場,羅馬攻破卡普亞城。西班牙戰場,回援的西班牙軍基本全殲在西班牙的羅馬軍隊,老西庇阿兄弟陣亡。同年秋,尼祿率羅馬軍隊馳援西班牙。
公元前210年春,意大利戰場,漢尼拔在赫多尼亞全殲兩個羅馬軍團,拉丁同盟開始動搖;西西里戰場,由於迦太基軍內訌,羅馬人成功克復西西里全島。西班牙戰場,西庇阿的援軍抵達。
公元前209年,利用奸細,費邊收復意大利第三重要的城市塔蘭托。西班牙戰場,西庇阿攻破新迦太基城。
公元前208年,羅馬之劍馬克盧斯戰死;秋季,羅馬在羅克裡城下遭遇慘敗。在西班牙,西庇阿在巴埃庫拉戰役中擊敗哈斯德魯巴,哈斯德魯巴率領大約6成的部隊脫離戰場後北上,準備馳援意大利戰場。
公元前207年,翻越阿爾卑斯山後的哈斯德魯巴在波河流域招兵買馬,由於保密工作沒有做好,在其南下準備與漢尼拔會師時遭遇羅馬阻擊,全軍覆沒。在西班牙,西庇阿在伊利帕戰役中擊敗迦太基另外兩位將領所率領的大軍。
公元前206年秋,西庇阿肅清西班牙境內的迦太基勢力,同年返回羅馬。
公元前205年,馬其頓與羅馬講和。西庇阿在西西里練兵準備出征北非。漢尼拔的幼弟瑪哥成功從海上突襲北意大利的熱那亞,迦太基雖然給他派來了增援,可是面對羅馬的優勢兵力,他無所作為。
公元前204年春,西庇阿的遠征軍從西西里出發前往北非,與北非部隊對峙。
公元前203年,北意大利的羅馬軍重創瑪哥的部隊。在北非,西庇阿屢戰屢勝,北非本土岌岌可危,迦太基召回漢尼拔兄弟。
公元前202年,扎馬會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