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裝甲兵大對決:雙方又都學到了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地球上的人類戰爭歷史中裝甲單位投入作戰最密集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工業化國家之間的戰爭。在二戰中,各國的戰爭理論也得到了集中的檢驗。大家都知道納粹德國的閃擊戰。但是在二戰中,蘇軍又學到了什麼呢?
蘇德大血戰一開始,德軍就發現蘇軍的坦克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超過了德軍。但是德軍因為個人作戰素質優良,戰術經驗和作戰理論佔有優勢,而不斷的取得勝利,幾乎一度要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
蘇軍在戰爭爆發之前,一共裝備了一萬多輛坦克的驚人數字。而德軍在全力突襲蘇聯的戰爭前期,一共只能動用四千多輛坦克。雖然說德軍的坦克在質量上超越了不少蘇軍的坦克型號,但是實際情況看,性能超越不大。
比如德軍在蘇德大戰爆發的時候裝備最多的是三號坦克和二號坦克。這些坦克的火力和裝甲,僅僅只是比蘇軍的不少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要好一些。所以當蘇軍的T34和KV坦克投入實戰後,德軍方面出現了所謂的T34坦克恐慌。
但是蘇軍的裝甲戰術缺乏足夠的總結和培訓,造成了蘇軍在戰爭早起的傷亡非常巨大。
比如蘇軍的BT系列坦克,速度很快但是裝甲很薄弱。按照現在的坦克戰術理論,這種坦克應該作為偵查坦克和步兵支援坦克來使用,而不是和德軍的坦克硬碰硬。實戰中,這種很容易被摧毀的坦克應該被用於裝甲單位的游擊戰,用來拖延和遲滯德軍的攻擊,支援步兵就地防禦。但是在蘇德戰爭早期,勇敢的蘇軍坦克兵們把大量的這樣的輕型坦克甚至老式的中型坦克用來集群衝鋒!
這也就是蘇軍的作戰理論缺乏,以及裝甲作戰培訓缺乏系統整合而造成的惡果。
在蘇軍的坦克大量的在質量上存在和德軍的現實差距的情況下,蘇軍不應該學習德軍的閃擊戰理論,把不適合進行裝甲集群碰撞的坦克集中起來進行硬碰硬的交戰。結果這個錯誤的做法,導致了大批的輕型坦克被英勇的蘇軍坦克手開向了德軍堅固的四號坦克,最終大批的撞毀在了德軍的四號坦克面前。德軍的四號坦克往往撞毀幾輛蘇軍輕型坦克以後只要修理一下,最多補充幾個輪子和幾段履帶,就可以重裝上陣!
坦克的設計缺陷和作戰理論的不足,可以說是導致蘇軍在蘇德大血戰早期損失非常慘重的主要原因。
遺憾的是,當時可以和德軍先進坦克匹敵的蘇軍現代化坦克T34和KV一共只有兩千輛左右,所以雖然蘇軍坦克佔據數量和質量的優勢。但是在具備當時的主戰坦克水準的型號的數量上,卻是德軍佔據了優勢!
從這點而言,蘇軍應該把大批的質量不佳的坦克分散配備給步兵進行戰略防禦作戰,而並非集中起來進行裝甲單位之間的群體對決1
但是斯大林一味要求進攻的結果,就是蘇軍的所有機械化軍都有一些秘密命令,打算在發動進攻的時候把大批的坦坦克投入集群衝鋒之中。結果在針尖對麥芒的作戰中,德軍依仗現代化的主戰坦克數量佔據優勢的現實,擊敗了蘇軍裝甲集群的反衝鋒。
要補充一下,就是主戰坦克的概念的演化歷史。
在二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出現了主戰坦克,只是當時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主戰坦克,是可以用來集中衝鋒,擁有快速旋轉的全向炮塔,在機動、火力和防護上都比較均衡的可以用於裝甲單位集群對抗的坦克。
德軍在蘇德大血戰爆發前期,已經開始生產三號和四號坦克,已經主戰坦克的雛形三/四號坦克。
三號坦克無法攜帶75毫米長管炮,但是速度較快,火力還是可以打穿很多坦克的側面。四號坦克和三號坦克的正面差不多,速度較差,但是火力較強,可以攜帶的長管75毫米炮可以擊穿當時很多坦克的正面,在北非戰場曾經讓很多盟軍一度以為是虎式坦克。三/四號坦克則擁有較快的速度,當時最好的正面裝甲,以及較長的75毫米炮,性能比較接近後來出現的黑豹坦克。這三種坦克,其實都已經具備了當時的主戰坦克的水準。
而蘇軍當時裝備的大量坦克,主要還是輕型坦克,火力上無法構成對德軍坦克的正面直接威脅。單單從這點而言,這些坦克根本就不能算是主戰坦克。所以在裝甲作戰理論上,這些坦克是絕對不可以用於戰略衝鋒的,更不用說和德軍的精銳裝甲集群發生碰撞!
所以,在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上存在缺陷,以及在戰略高度上沒有認識清楚坦克的性能和戰術使用問題,是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極為慘重的主要原因。幾百萬蘇軍進了德軍的戰俘營。
但是,蘇軍的坦克在設計上依然具備一定的可取之處。
比如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蘇軍的坦克和艦艇等等,所有的武器裝備在定型之前,必須進行耐寒的極限測試和相應附加設計!
結果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極端的嚴寒成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大敵!
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低溫,使得完全沒有注意到嚴寒設計的德軍四號坦克幾乎全部成了冰蛋!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蘇軍步兵奮勇抵抗,嚴重的遲滯了德軍的前進。當嚴寒提前到來的時候,德軍陷入了一片巨大的白色恐慌之中。雖然德軍高層已經注意到了防寒的準備,但是俄羅斯特有的寒潮還是讓德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德軍的步槍雖然上了防凍油,但是這種防凍油卻是為了零下二十度準備的。莫斯科附近地區的寒潮使得氣溫一夜之間就到了零下三十度!結果德軍的步槍機槍都打不響了!
最糟糕的就是坦克。德軍的四號坦克和使用的燃料雖然準備了防凍油,但是根本無法適應俄羅斯的嚴寒!寒潮過來以後,德軍裝甲兵一夜醒來,發現燃料倉庫裡面的燃料全部凍住了!放在坦克旁邊的油桶乾脆就凍裂開了!
當時德軍的主攻部隊已經達到了蘇德大血戰中坦克和步兵的最高比例,即不到一千人就可以搭配一輛主戰坦克!這個比例,是整個二戰期間初期和中期絕無僅有的。一直到二戰後期,蘇軍和盟軍在某些地段的步兵和坦克搭配比例才超過了它!但是從攻擊地段的寬度以及步兵和坦克的總體數量而言,德軍的這個比例的世界記錄一直被保存至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裝甲集群,居然被凍在了原地動彈不得!
結果非常適應嚴寒的蘇聯遠東集團軍趕到以後,德軍幾乎面臨著滅頂之災。
在蘇軍遠東集團軍有條不紊的進攻面前,在大批早已適應了嚴寒的蘇軍預備隊跟進攻擊下,德軍被迫採取了戰略防禦。但是因為嚴寒,不少地方只有德軍步兵可以勉強抵抗一陣子,就因為槍械難以正常運行以及缺乏坦克支援,被迫撤退!德軍史無前例的一口氣潰敗了一百多公里!
蘇軍多少有點幸運的,憑藉著德軍完全不瞭解的寒潮,擊潰了理論上完全無法擊敗的德軍裝甲集群!
你們可以這樣想像,大批凍傷了臉蛋的德軍官兵,狼狽異常的走走打打,躲避著幾周之前還在被他們追逐的蘇軍將士。大量的坦克必須花費數個小時烤火才能開動起來,而且運行一陣子以後,一旦燃料耗盡,就必須再次烤火!
這樣的情況下,德軍不想撤也不行了!
這就給了蘇軍一個喘息的機會。
吸取了教訓的蘇軍,開始在後來的作戰中,把坦克有意識的區分部署。
比如二戰早期生產的配備了76毫米炮的T34坦克,在中後期面臨德軍加強的四號坦克以及更加恐怖的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已經不再適應,基本上從主戰坦克的地位退了下來。於是蘇軍把一批無法改裝的T34坦克,以及西方支援過來的同樣已經不適應東線戰場裝甲集群對決的坦克,還有更老的倖存下來的輕型坦克等等,統統分散配備給了步兵使用。
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之中,蘇軍得到了一批格蘭特坦克。雖然根據使用經驗,這種坦克被戲稱為活棺材。但是在步兵支援方面,卻是一個有和無的問題。得到了這種坦克支援的蘇軍步兵,在火力支援程度上確實超越了德軍步兵。
在殘酷的戰爭淘汰下,蘇軍的裝甲作戰理論就這樣發生了進步。而德軍的裝甲作戰理論,卻因為早期的勝利而產生了樂觀和驕傲的情緒,裹足不前。
納粹德國是世界裝甲軍戰爭歷史上最早設計和製造突擊炮的國家。但是突擊炮的使用到底應該如何,在德軍那裡並沒有得到系統性的總結。
比如說蘇德戰爭的早期和中期,一批德軍的三號突擊炮進入戰場。在蘇軍早期的大量輕型坦克還存在的情況下,有的時候德軍的突擊炮可以單獨潛伏作戰,一次就可以擊毀十個左右的蘇軍早期坦克。以至於當時高興過了頭的德軍認為,一個突擊炮可以頂得上十個坦克!
但是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德軍把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混為一談了!而就在德軍還在為車型的問題糾纏不清的時候,工廠大量製造和改裝種類繁雜的戰車的時候,德軍修理連開著幾大卡車的零件到處奔忙的時候,蘇軍卻已經開始注意坦克和各種戰車的通用和大規模生產。
蘇軍在二戰開始到結束,一直在堅持生產一種底盤的主戰坦克,就是T34,這就在成本上極大的減少了負擔。所以蘇聯和德國同樣的鋼鐵產量,蘇軍卻可以製造多的多的坦克用於作戰。
改進出來的可以適應坦克集群碰撞交火的T34坦克,就專門的集群編隊,進行突擊作戰,是當時蘇軍的主戰坦克。而那些已經不適應戰場上坦克集群交鋒的坦克,則配屬給了步兵。
結果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德軍的裝甲集群碰到了兩種情況。一個就是蘇軍配備在步兵防線上的坦克。這些坦克機動不錯,可以靈活的打擊德軍,這多少讓德軍的作戰有點吃力。
而到了後期,德軍好不容易到達戰略目標的時候,蘇軍的坦克集群如同雪崩一般的開始了反擊,德軍裝甲集群不得不進行正面碰撞。因為蘇軍單獨集群起來的坦克全部都是當時最能適應戰場的主戰坦克,所以德軍在純粹的裝甲集群碰撞之中居然佔不到多少便宜。到後來,因為盟軍的戰略威脅,希特勒被迫抽調蘇德戰場的部隊,結束了著名的堡壘作戰。
而且在突擊炮的設計和製造上,蘇軍後來居上。
德軍的突擊炮設計和生產,大多是臨時性的,改裝起來的。比如德軍把大量技術成熟的底盤,搭配火炮,做成了突擊炮。但是在突擊炮的使用上,德軍並沒有理論上的系統論調。所以作戰的時候,德軍大多把突擊炮當成反坦克殲擊車來使用。突擊炮在設計和製造的時候幾乎不考慮支援步兵,而是更多的考慮如何反坦克。這種在理論上的混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因為並非專門的反坦克殲擊車而被派去對付坦克,突擊炮後來大量的損失掉了。大家看過《戰火兄弟連》,裡面德軍的一個做法其實就很錯誤。一批德軍空降兵在作戰的時候把突擊炮開上了戰場。雖然我查過以後,覺得這個拍攝過於誇張,也就是歷史上的戰鬥其實德軍並沒有出動過突擊炮。不過德軍當時的戰術理論上有缺陷,確實造成了突擊炮被錯誤使用的事情。德軍經常把突擊炮送上前鋒,充當主戰坦克的作用,結果就是被其他的主戰坦克很快擊毀。失去了最後一點火力支援的步兵只好潰退。
類似的錯誤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也有真實的體現。這部電影說的不少都是真事。比如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就是在外圍的炮火支援中消滅了隱藏的狙擊手。但是後來指揮官錯誤的把突擊炮投入了巷戰,結果嚇跑了幾個美軍以後就被擊毀了,就這樣白白損失掉了。又比如電影裡面的黃鼠狼突擊炮,為了支援步兵,一起衝了進去,看起來很威風,卻被幾個燃燒瓶燒燬掉了,這個損失就太划不來了,而且支援步兵的作用實際上也沒有發揮出來。
蘇軍則在後來研究和製造了專門的重型突擊炮!
蘇軍在生產出來這些重型突擊炮以後,從一開始就定位給炮火支援使用。所以這些重型突擊炮,都被蘇軍單獨的編制,或者配備給步兵使用。有的重型突擊炮,甚至具備雙重作用,即反坦克和支援步兵。比如讓德軍虎式坦克都害怕的SU100,其實就是重型突擊炮!這種重型突擊炮在巷戰的時候也發揮了不少作用。比如不少德軍步兵躲藏在高樓中,SU100就可以輕鬆過去炸平高樓,卻無懼於德軍坦克的正面衝鋒!
所以不論是在坦克作戰還是戰車的分類設計和製造上,蘇軍的戰車設計和製造都在殘酷的戰爭之中不斷發生進化。這也是戰爭到後來,德軍越發不利的一個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