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繪畫理論有哪些?達芬奇的藝術觀點是什麼?

達芬奇的繪畫理論有哪些?達芬奇的藝術觀點是什麼?

世界歷史雜談

達芬奇的繪畫理論有哪些?達芬奇的藝術觀點是什麼?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達芬奇的繪畫理論和藝術觀點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達芬奇從30歲左右開始記錄自己藝術創作的心得和科學研究成果,準備寫成繪畫論、力學和解剖學3部著作,可惜未能實現,只遺留下大批筆記。達芬奇的繪畫論筆記按內容大致可分為美學理論和繪畫的基本科學兩部分:前者主要討論繪畫和現實的關係,繪畫和其他藝術的關係;後者則闡述透視學、光影學、人體比例和解剖學,人們的動態和表情以及自然現象等知識。

達芬奇的有關美學思想的筆記是將繪畫與詩、音樂、雕刻等藝術加以比較。從古代到文藝復興時代以前,繪畫的地位一向低微,被貶稱為貴族所不屑為的「技藝」,是一種「手藝勞動」,是「機械藝術」,等等。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初期,這種傳統的見解仍然根深蒂固。

在那個生產關係大變動的時代,造型藝術家和手工業者一樣屬於社會先進的階層,他們中許多人既是高明的藝術家,又精通冶煉鑄造、人體解剖以及幾何、數學,他們的活動開了日後實驗科學的先河。因此,畫家們自然不能忍受卑微的地位,起來反抗舊的傳統觀念,達芬奇為繪畫的辯護就反映了當時畫家的呼聲。

達芬奇將繪畫和音樂、詩歌、幾何、天文等所謂「自由藝術」逐一比較,證明繪畫絕不是什麼「機械的手工勞動」,而是一門科學,是自然的「合法的兒子」,是研究自然和表述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手段,這是「比較論」中重要的主題思想之一。

達芬奇根據「我們的一切知識來源於知覺」這一觀點,分析繪畫與現實的關係,指出自然是繪畫的源泉,繪畫是自然的模仿者。達芬奇又根據古羅馬以來繪畫的發展史,指出:如果畫家取法自然,繪畫就昌盛;不取法自然,繪畫就衰微。從哲學和歷史兩方面說明畫家必須以自然為師。

達芬奇還進一步闡述:「畫家的心應像鏡子一樣,將自身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如實攝進擺在面前的一切物體的形象,應當曉得,假如你們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這就是說繪畫是反映在畫家心裡的自然,借藝術手段將它再現出來。

達芬奇又指出:「作畫時單憑實踐和肉眼的判斷而不運用理性的畫家就像一面鏡子,只會抄襲擺在面前的東西,然而對它們一無所知。」(以上均引自《達芬奇論繪畫》)達芬奇要求畫家不僅依靠感官去認識世界,而且要運用理性來揭示自然界的規律。

達芬奇一方面以自然為師,一方面又十分強調理性的重要,要求畫家具備透視學、光影學、人體解剖學等方面的知識,以之指導創作,忠實地反映自然萬物的形態,並和豐富的想像力結合,創造出自然中沒有的形象。

我們可以從達芬奇的作品中看到上述觀點的具體運用。例如,《巖間聖母》不但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岩石溶洞與地形,同時也巧妙地運用光線,使聖母等形象成為視覺中心。作為背景的明亮的天空既營造出空間深度,又成功地烘托出主體人物形象。聖母的形象更是母愛的化身。

在《最後的晚餐》中,達芬奇通過對每個人物的衣飾、表情、動作的生動描繪,使每個人物的個性特徵得以充分展示.同時他又將人物的性格典型化,如耶穌和猶大的形象就是善與惡的化身。

另外,達芬奇還熱情地歌頌眼睛和視覺。因為眼睛是人的心靈和外界溝通的要道,是最準確的感官,所以達芬奇認為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最適於描繪物體的形態美和揭示自然現象的規律。又因為人類大部分知識來自視覺,所以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就成為人類認識自然和傳達真善美的最有力的手段,從而成為一門科學,繪畫的任務是藝術地再現自然。

達芬奇認為:畫家是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中介者,是自然創造物的再現者,他的精神必須包羅萬象,只有向自然學習,才能做到這點。他憑借敏銳的視覺,觀察自然和人生,他像鏡子一樣真實地映攝自然形象,廣泛地收集素材,然後去粗取精,在腦中形成一個豐富的形象寶藏,再去進行藝術創造。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畫家對透視、光影、解剖、動植物學等知識的掌握。

達芬奇將研究空間關係的透視學分為三支:線透視、色彩透視和隱沒透視。在總結了前人關於線透視學上的成就後,達芬奇結合許多生動實例來研究空氣和霧靄對遠景的色彩和形狀的影響,提出了空氣透視(即色彩透視)和隱沒透視的學說。

達芬奇研究怎樣利用空氣透視來彌補線透視的不足,他認為繪畫擁有空氣透視是畫面勝於雕塑的一個方面。畫家掌握了空氣透視後,他的畫中就有了大氣空間,由於遠景與眼睛之間隔有朦朧的氛圍,空間的深度感就加強了。另外,達芬奇還從物理光學和生理光學的角度來研究人對物體的視覺印象如何隨距離的變化而變化,要求畫家在作畫時遵循隱沒透視的原則。

為了表現三維空間,達芬奇還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影學。在明暗處理上,達芬奇偏愛豐富的層次,他認為物體形狀只有依靠光和影才能呈現出來,利用明暗使平面呈現出浮雕的感覺,這是繪畫最神奇的一面。

他達芬奇首創了明暗轉移法,即畫像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樣沒有截然的分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就是運用明暗轉移法的典範。傳記作家瓦薩裡說過,達芬奇的明暗轉移法是繪畫藝術的轉折點。達芬奇還認為色彩從屬於光影,物體的顏色與光照以及周圍物體的顏色有關係。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後來法國印象派色彩理論的肇始。

作為文藝復興中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的達芬奇與當時的藝術大師一樣,以極大的熱情研究人體結構,認為人體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東西。「人是小宇宙」這一思想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實踐。解剖學是真實表現人的形態時必須具備的知識。

達芬奇十分重視解剖學,從韋羅基奧的畫坊開始直到晚年,研究了40多年,解剖了30多具屍體。達芬奇認為人體解剖是瞭解人體動態的鑰匙,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最能表現生命的意向。

達芬奇指出:「人在不做作時的動作、手勢和表情必定和這人的思想感情相適應。」因此,他把動態、手勢、表情看成是繪畫中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最後的晚餐》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達芬奇這一人體動態理論對後來的藝術理論和實踐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達芬奇論繪畫》中,達芬奇還討論了素描和速寫的作用,認為它們是學習自然的重要手段。對衣飾和風景的描繪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以說,這是一本總結了達芬奇那個時代繪畫藝術成就的百科全書。

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革新家,正是他將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當時繪畫的表現水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是達芬奇將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知識,整理成系統的理論,對後來歐洲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作為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的達芬奇,他的哲學思想接近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服從於客觀的必然性規律,認識起源於感覺;同時達芬奇又指出理論概括的重要性,人們必須「從經驗出發,並通過經驗去探索原因」。

達芬奇強調數學和力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在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在當時具有創造性的見解。在軍事、水利、土木、機械工程等方面,都有許多重要的設想和發現。達芬奇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筆記、草圖,涉及面非常之廣。

達芬奇,這位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學識淵博的巨人,他的功績和天才為後世所景仰,他創造的藝術高峰更使後來者望而興歎。正如達芬奇的學生法朗切斯柯,米爾茲所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塑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