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津巴布韋遺址簡介:如此輝煌的文明是怎麼毀滅的?

非洲津巴布韋遺址簡介:如此輝煌的文明是怎麼毀滅的?

非洲歷史故事

非洲津巴布韋遺址簡介:如此輝煌的文明是怎麼毀滅的?

津巴布韋是非洲的古文化遺址,津巴布韋遺址裡面發現了什麼?津巴布韋是誰建造的?津巴布韋又是怎麼滅亡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津巴布韋遺址資料介紹:

非洲著名古代文化遺跡。在津巴布韋東南部,北距馬斯溫戈24公里。在當地班圖語中,津巴布韋意為"石砌房屋"。古城遺跡發現於1868年。規模巨大,包括城堡、厚實的城牆、廟宇和許多住宅。建築物均用石塊砌成,平面不規則,牆壁用整塊的大石塊堆成。在古城附近發現古代的梯田和鐵礦坑,有箭頭、斧、鋤等鐵製工具以及金銀首飾等。

經1929年和1958年調查發掘,判明為11~18世紀時營建。可分為前期的莫諾莫帕塔期(11~15世紀)和後期的馬姆勃期(15~18世紀)。曾作為莫諾莫帕塔王國和羅茲威王國的首都而繁榮一時。在津巴布韋已發現約150處這類"石頭城"遺址。

「彎彎曲曲的走道和過於複雜的防禦工事是衛城最顯著的特徵……這是我有幸見過的最為神秘、最為複雜的建築結構。」探險家西奧多·貝特對津巴布韋遺址內的衛城發出了如此感歎。在津巴布韋的馬斯溫戈省,有一座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頭城建築群體。「津巴布韋」一詞源於班圖語,意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頭城」。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以及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龐大的石頭城呢?

有關津巴布韋遺址奇觀的傳說,大約在中世紀就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到了歐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卻把津巴布韋與所羅門王的名字連在了一起。這樣一來,當歐洲人發現這個廢墟時,誤認為這就是所羅門王的藏寶之地。

津巴布韋遺址三面環山,一面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整個的遺址範圍包括山頂的石巖和山麓的石頭大圍圈及其東面的一片廢墟,組成了相互聯繫的建築群。據考證,這座石頭城建於公元600年前後,是馬卡蘭加古國的一處遺址。古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築在山上,城牆高10米,厚5米,全長240米,由花崗岩巨石砌成。內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橢圓形。城內有錐形高塔、神廟、宮殿等,都由石塊砌築,而且這些建築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崗岩巨石上就地開鑿出來的。

1871年,來到這裡探險的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最先把這個奇跡公之於世。他說:「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築物,全沒屋頂,都用灰色的花崗岩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式的建築。」莫赫進入城內作了一番考察,認為有證據顯示石頭城的最初建造者們生活富裕、勢力強大。他的有關津巴布韋的報告於1876年出版,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學者和探險者們的興趣,他們開始相繼前往津巴布韋考察。

津巴布韋遺址是一個大面積的復合體,有防禦工程、塔狀建築和排水系統,佔地達一萬多畝,共有三組建築:第一組是一連串如堡壘般的城牆,內有複雜通道、石級和走廊,這組建築現在一般稱做衛城。城牆與一個大孤丘結合在一起,隨著岩石起伏,以精湛的技術把花崗岩石堆砌起來,順其自然之勢與大孤丘混為一體。

站在衛城頂上,可將整個津巴布韋遺址風光盡收眼底,可見當初設計者的別具匠心。第二組是一處橢圓形花崗石圍牆,稱做神廟。圍牆的東北、南、北三面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圍牆高約6米,東面城高約9米,圍牆底部寬約5米。神廟位於衛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無缺,充分顯示出當初建造者的藝術才幹和建築水平。神廟內有一座氣勢莊嚴的高塔。第三組介於圍牆和神廟之間,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據最初記載,大津巴布韋城上有7座實心塔,現今只剩下4座。這4座塔的真正用途,人們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費解的是神廟裡面的圓錐塔,此塔高20餘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考古學家和前來企圖在塔內搜尋黃金寶藏及古物的人,曾千方百計想鑽進去探察,卻無法找到一個入口。

離圓錐塔不遠處有一祭塔台,據說,在原始社會,這裡是舉行生殖崇拜的場所。對塔的作用,專家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瞭望台,有人認為它是宗教的象徵,有人認為它是糧倉的模型,還有人說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但這種種說法都缺少足夠的依據,至今人們仍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事實上,不僅圓錐塔,就是那整座的石頭城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人們至今也沒能真正弄明白。有人說這是一個消失了的帝國的皇帝住所,有人說這是宗教場所,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代人開採、提煉黃金的地方。由於這些石頭建築上沒有文字,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種種說法都不過是人們的推測和設想。這座遺址是非洲南部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築之一。它的發現證明了南部非洲確有較為先進的古代文明。

津巴布韋是誰建造的?

有人認為津巴布韋遺址是由公元前來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也有人認為是阿拉伯人建造的,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非洲黑人建造的。根據歷史記載,最後在津巴布韋這個已頹敗的城市居住的民族,由於戰爭的原因,大約在1830年「祖魯戰爭」期間,被全部趕走了。

後來聲稱擁有大津巴布韋的阿孟瓜人,實際上並未在當地居住過,這裡現在生活的是馬紹納族人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但他們至今還住在低矮簡陋的窩棚中,他們的生活似乎和這些建築毫無關係。而這一古跡的真正建造者,隨著歷史的煙雲似乎已無從尋覓。

津巴布韋歷史發展介紹: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銅時代是邁錫尼文明的萌芽時期,大約公元前17世紀,希臘人的一支——阿卡亞人在邁錫尼興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宮。據《荷馬史詩》描述,興盛時期的邁錫尼以金銀製品名揚天下,被人們稱為「富於黃金」的城市。

現存的邁錫尼城堡的平面形狀大致呈三角形,位於查拉山和埃裡阿斯山之間的山頂上,城牆高8米,厚達5米,用巨大的石塊環山修建。有一座宏偉的大門開在西北面,門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著兩隻雖無頭但仍威武雄健的雄獅。這兩隻獅子左右對稱的雕刻形式顯然是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是歐洲最古老的雕塑藝術。邁錫尼城堡的正門也因而被稱為「獅子門」。

邁錫尼城門上的一對石獅子從1876年起就再也不能保持安靜了。德國考古學家謝裡曼等人在城內發現的墓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們似乎又看到了3000多年前「多金而繁榮的邁錫尼城」。古代希臘世界邁錫尼文明的重要遺址陸續被發現,如梯林斯、派羅斯、雅典等。

M.文特裡斯在1952年宣佈他已可以釋讀邁錫尼時代的泥版文書,並證實它們是希臘語文字。至此,當前歷史學界已公認愛琴文明的這部分歷史是講希臘語的人的歷史。人們目睹了邁錫尼文明時代王宮的殘垣斷壁,面對令人驚歎不已的王室寶藏,我們自然會發出疑問:如此輝煌的文明,是怎麼毀滅的呢?

位於邁錫尼城堡的入口處,除了防禦功能,城門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門楣上方的石獅分立在巨柱兩側,時刻守護著女神。由於可靠的文字資料實在太少,線形文字泥版文書和《荷馬史詩》所提供的信息又過於簡單,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許多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從考古學的角度去研究。

津巴布韋遺址發現了什麼?

最初,謝裡曼夫婦在這裡發現了五座墳墓,後來,第六座墳墓又被希臘考古學會派來監督他們的斯塔馬太基發現。這六座長方形的豎穴墓大小、深度不同,深0.9~4.5米,長2.7~6.1米,以圓木、石板鋪蓋墓頂,但大部分已經坍塌。共有19人葬在這六座墓穴中,有男有女,還有兩個小孩,同一墓中的屍骨彼此靠得很近,大多用黃金嚴密地覆蓋著這些屍骨。

婦女頭上戴著金冠或金製額飾,身旁放著各種名貴材料做的別針以及裝飾用的金匣,衣服上裝飾著雕刻有蜜蜂、玫瑰、烏賊、螺紋等圖案的金箔飾件;男人的臉上罩著金面具,胸部覆蓋著金片,身邊放著刀劍、金盃、銀杯等;兩個小孩也被用金片包裹起來。

考古學家的發現遠不止這些,在謝裡曼發掘圓形墓圈A的75年之後,即1951年,希臘考古學家帕巴底米特裡博士發現了被稱為圓形墓圈B的第二個墓區。這個墓區在獅子門以西僅百米之遙,發掘出來的珍寶完全可以與謝裡曼的發現相媲美,而且時代與前者十分相近。

英國考古學家韋思等在大約與帕巴底米特裡發現圓形墓圈B的同一時期,又發掘了9座史前公墓,地點是在獨眼巨人牆以西、獅子門之外的地區。這些圓頂墓(因形似蜂房,又叫蜂房墓)約建於公元前1500~前1300年,均屬於青銅時代中期。邁錫尼純金面具,據說是依照阿伽門農的面部特徵而製成的。

公元前1400~前115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末期是邁錫尼發展的鼎盛時期。從邁錫尼城遺留下來的城堡、宮殿、墓葬及金銀飾品中都能看出這一王國當年的強盛,但是要找到其消亡的原因,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儘管能從考古發掘中得到一些啟示,要把不會開口說話的遺跡、遺址、遺物喚醒,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

津巴布韋是怎麼毀滅的?

有人認為,邁錫尼世界的毀滅與一些南下部落的入侵有關,特別是多利亞人更是禍首元兇。但也有人持與此認識相反的見解,他們指出,邁錫尼世界在西北方的入侵者來到之前已經衰落。邁錫尼文明的統治至公元前13世紀後期已開始動搖。據考古資料看,多利亞人在公元前13世紀期間,並未進入希臘世界,他們涉足此地是在邁錫尼文明的不少城市已經變成廢墟的很長一段時間以後,多利亞人面對的是一個已經不可避免要毀滅的世界。

因而,公元前13世紀末以來邁錫尼文明世界的各地王宮連遭毀滅之災,與多利亞人無關。考古資料也提供不出當時多利亞人到來的物證,於是J.柴德威克在對古文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膽假設。他指出,多利亞人臣屬於邁錫尼人的歷史事實,可以從神話傳說中有關赫拉克利斯服12年苦役的故事中反映出來,多利亞人作為被統治者早就遍佈在邁錫尼世界各地。

赫拉克利斯的子孫返回伯羅奔尼撒,卻道出了多利亞人推翻邁錫尼人只不過是內部的階級鬥爭的真情,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多利亞人入侵。以派羅斯為例,當時便存在很嚴重的經濟問題,青銅不夠用,青銅加工業已衰落,國家經濟組織疲憊不堪,稅收不齊,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有限的土地不能滿足經濟發展之需,國家只能靠積蓄的產品度日,要麼就從地方額外徵收黃金。

當時受到挑戰的還有神權,村社不按祭司要求行事,有的人甚至敢不履行宗教義務。由於受到其他部門或其他國家的過分壓力,中央的高度集中化受到了破壞。在這種形勢下,派羅斯的王宮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這一切都可能是導致派羅斯毀滅的主要原因。

另有一些人認為天災是禍根,天災造成人口減少,食物短缺,大量小村莊被放棄,王宮經濟發生危機。邁錫尼為了遠征小亞細亞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傾國出兵,圍攻10年方才攻陷。邁錫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嚴重消耗,從此國勢一蹶不振。

還有人提出,邁錫尼文明遺址中有幾個地方是毀於不知什麼原因引起的火災中的。這樣,活躍於東地中海的海上民族便吸引了這些猜測者的目光,他們認為是這些海上民族破壞了小亞細亞、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等地的許多城市,促使赫梯帝國滅亡,埃及帝國衰弱,當然邁錫尼世界也受到了影響。

甚至有人說當時的派羅斯有一支裝備著20條船的大艦隊,可最終被海上侵略者打敗。反駁者指出海上民族在公元前13世紀時並未進入希臘。從泥版文書中看,在派羅斯陷落之前,國家除了正常的換防之外,一直沒有任何特殊的軍事行動。

派羅斯王宮沒有防禦工事,這一點更讓人難以理解。如果說派羅斯的滅亡是由於大意所致,那邁錫尼、太林斯等地不僅有保證戰時水源的設施,而且有巨石築就的高牆,可謂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卻也沒能免於滅亡。

學者們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後,不但沒能解開邁錫尼文明的衰弱之謎,同時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邁錫尼沒有金礦,而黃金又是從何而來?固若金湯的邁錫城怎麼會屢遭淪陷?還有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墳墓牆上刻下了文字,後來的希臘羅馬人也樹立了有文字的墓碑,邁錫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線形文字,並且用來記寫貨物清單,可是他們為什麼不將死者的姓名和業績刻在墓碑上呢?這到底如何解釋呢?一切還有待於後人的深入考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非洲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