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衡的長篇小說《海峽之痛》讀 - 讀後感

作文網,作文素材大全,小學作文大全,中學作文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楊少衡的長篇小說《海峽之痛》讀

讀後感

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分離已有56年的時間,也就是說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半個世紀的歲月固然只是一瞬間,但對於一個家庭或一個民族來說,半個世紀卻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它往往是兩代人或三代人經歷的時段。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生活在海峽兩岸,有著千絲萬縷關連的千千萬萬家庭和人們,經歷和忍受著由於分離而造成的巨大的傷痛,因而海峽兩岸的人們,只要記得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就必然急切期盼著兩岸的溝通,民族與國家的統一。 近日讀完福建實力派小說家楊少衡的長篇小說新作《海峽之痛》(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心潮久久不能平靜,關於海峽兩岸由於分離而造成的歷史之痛以及兩岸的統一問題,久久盤桓於心中。應該說,這是一部關於海峽的歷史與現狀深刻而動人之作,它落筆的是生活於海峽兩岸杜、羅兩家歷史恩怨、悲歡離合、曲折動人的故事,著墨於大陸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杜榮林和先是流竄於大陸、金門、台灣之間的國民黨軍官、特務並曾淪為土匪,後來又成為到大陸投資的企業家羅進這兩個人物的「海峽之痛」,他們可以說都帶著這個「痛」離開人間的。但是明眼人一讀便知,杜、羅兩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故事以及杜榮林、羅進的心中之「痛」,折射出的卻是海峽兩岸千千萬萬個家庭和千千萬萬人由於海峽兩岸分離造成的災難和創傷。這個「海峽之痛」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也是屬於已經逝去的二十世紀的!當然,長篇小說《海峽之痛》由杜、羅兩家的「海峽之痛」所表現出來的民族之痛、世紀之痛,是對結束海峽兩岸分離狀態,反對台獨,實現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由衷而強烈的呼喚!這種呼喚不僅是適時的,也是強有力的,震撼人心、動人肺腑的!這正是這部小說主題深刻的體現,也是它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我是個小說的專業讀者,近三十年來,僅長篇小說讀過的就數以千計,但像《海峽之痛》如此強烈吸引著我,讀後又讓我心潮久久難以平靜的作品卻不多。這是因為《海峽之痛》不僅具有一個宏大而深刻的主題,還有一個曲折動人、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 故事開端於1949年初秋閩南山區一個叫龍潭的山谷裡的一場伏擊戰。其時,渡江南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閩南人當時叫大軍)追擊潰逃的國民黨敗軍於此,「大軍」的一個連長杜榮林率一個連在龍潭山谷打了一個伏擊戰,把準備由閩西逃到廈門的一個運送家屬的國民黨車隊擊潰,把押車的「國軍」上尉羅進的一家擊散。羅進的妻子劉小鳳失蹤。他的出生僅三個月的女兒被「大軍」收留,先是寄養在農家,後來由於一個偶然的事故由杜榮林收養,成為杜的女兒,取名杜山。羅進則在逃竄中落入土匪盧大目之手,後入伙為匪。龍潭山谷伏擊戰打出了杜、羅兩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故事,也展示出台灣海峽兩岸分離而造成的民族之痛。作為「國軍」的一方,羅進開始了為了尋找妻子女兒下落幾進幾出大陸的傳奇般的經歷:他化名劉四斤在盧大目處當了個小土匪頭目,後來又趁「大軍」剿匪於九彎一役使盧大目部全軍覆沒之際逃脫,「先向西,潛入深山,從福建西部龍巖一帶逃進廣東,再轉折南行」,經過他童年生活過的潮汕地區,然後「從番禺一個小港坐上一條小船漂泊珠江,於夜中偷渡香港」,再作為「大陸難民」由香港到台灣。到台灣之後,即加入「國軍」情報部門,派到金門蹲在坑道裡收集大陸情報,製造過一個「心戰」案例,叫秦之川《致杜營長的信》。又認識了在金門開酒館,後來成了他妻子的寡婦吳淑玲。1953年7月中旬,又曾隨「反攻大陸」的「國軍」登上東山島,企圖再回大陸,僅三天即無功而返。後來,吳淑玲由金門而回台中,羅進也回到台北,由於一個叫陳漢的國民黨情報人員的「供出」,涉及「匪諜」案,差點送了命。經吳淑玲營救,終於出獄,又作為「反共挺進軍特別支隊」的支隊長被派遣回大陸。但當這個「特別支隊」進入大陸之際,即陷於絕境,10個匪特,或被擊斃,或被活捉,羅進比較識趣,主動投降,又隱瞞了歷史,只輕判了十年徒刑。在江西南部勞動農場服刑後,羅進刑滿釋放,拒絕留場就業,回到劉小鳳的故鄉漳州,幹起了收破爛的營生,常出沒於龍潭山谷一帶,為的是尋找當年失散的妻兒的下落。幾經曲折,他在龍潭山谷附近的土門村見到了在此當赤腳醫生的叫做杜山的女兒,但不敢相認。不久,由於吳淑玲動用在美國的親戚轉信給中共高層領導,於是,羅進手持一張前往香港的單程通行證離開大陸,經香港再次前往台灣,結束了他在大陸近十年的遊蕩。後來,他又幾次穿越台灣海峽,來往於大陸與台灣島之間,不過,他已有了各種合法的身份,而目的還是一個:尋找他的妻子女兒。一直到與女兒相認,也找到失散的妻子劉小鳳的蹤跡,為遲到的尋訪,最後喊著心痛告別人世。羅進這個曲折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往來於海峽兩岸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正是半個世紀海峽兩岸戲劇性關係的縮影。而杜榮林的故事呢,也可以說是相當曲折動人和富於傳奇色彩的。這個來自河北南部農村的連長,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從他的連隊裡調回閩南山區剿匪護糧,才沒有和他的連隊以及他的戰友連指導員於立春一起把白骨留在金門島上。但是,他後來的經歷也是不順的。九彎之役後,由於受重傷住院,認識了一個認真細緻護理他的護士秦秀珍,產生了感情,非秦秀珍不娶。但秦秀珍之父是逃台的國民黨軍官秦之川,上級一直不批准他同秦秀珍結婚。後來勉強批准之後,又由於敵特製造的秦之川《致杜營長的信》一案,久久得不到信任和提升。到了「文革」前夕,一個機會使他提升了團長,但由於「文革」初期杜山造反找出秦秀珍與其父母的合影被說成是期待「國軍」反攻大陸而造成秦秀珍自殺,杜榮林又由於搶出當時被定為「走資派」的陳石港到軍營避風而被撤職送往閩西,這無疑是對杜榮林極大的雙重打擊。「文革」之後,他雖然逐步升至某部隊副司令,進入高級指揮員之列,但很快退休進干休所看孫子。更重要的是,解放金門、台灣遙遙無期,還扔在金門的戰友白骨不能接回來,仇不能報,女兒杜山又被認走,且遠走美國,這一切都使這個革命一輩子的「大北槓」深受打擊,尤其是看到他的半個世紀的對手羅進大搖大擺闖回大陸,認走他的女兒,在龍潭山谷修了度假村,更讓他感到生氣和失落。最後,他是在遙望海天後大喊「痛」字而告別這個世界的。 我之所以這樣不憚其煩地複述羅進、杜榮林兩家半個世紀來發生在海峽兩岸的曲折動人且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複述這個可以稱為民族之痛和世紀之痛的悲劇故事,不僅因為它是動人的,是具有吸引力和藝術魅力的,更重要的是這個海峽之痛的故事耐人咀嚼,也讓人深受啟迪。而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虛實相間的手法也是值得注意的。我們看到,在敘述者的敘述中,半個多世紀來,海峽兩岸發生的大事都是於史於時有據的,從1949年秋閩南解放,廈門之役,金門失利,到1953年7月的東山戰鬥,再到「文革」中的種種事件,一直到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台胞返回大陸探親之潮以及隨後而來的台胞到大陸投資辦企業之潮,這個大背景完全是實錄;至於杜、羅兩家的傳奇性經歷以及悲劇故事,都完全是據有關史料虛構的。這種一實一虛、虛實相間的敘事方法,自然有它的長處和短處。其長處是,由於大背景的真實描述加上閩南風情的生動描繪,使杜、羅兩家的虛構故事更加真實感人;其短處是,由於寫了真實的大背景,杜、羅兩家的虛構故事受到真實背景的限制,因而拖得較長,也寫得較散,枝節較多,顯得不夠集中。 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值得讚賞的。杜榮林這個來自河北省南部農村的孤兒,是在革命軍隊裡成長起來的我軍優秀指揮員,他從上個世紀40年代末隨軍南下來到台灣海峽西岸起,就一直扎根於海防前線:由於時代與歷史的多種因素,他的解放金門、台灣的夙願雖尚未實現,到金門背回戰友屍骨、為戰友報仇的壯志也未能酬,最後也可以說是飲恨離開這個世界。但是,這個被叫做「大北槓」的軍人形象卻是高大的,獨特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他不僅是位英勇殺敵、多謀善戰的軍人,從他對待愛妻秦秀珍的態度、對養女杜山的愛、對戰友陳石港的義諸方面,尤其是從他年邁回北方一一探訪已故戰友家鄉,並準備在龍潭山谷的山峰建亭紀念他全軍覆亡的連隊這一筆來看,他的胸襟又是相當美麗的。他的倔強和他的善良相交織,他的疾惡如仇,立場堅定同胸襟寬廣,與時俱進相統一,成為一個相當高大又高度真實的人民解放軍老指揮員的形象。而羅進的形象呢,又相當複雜多側面,相當立體豐滿,他既是國民黨潰退中的一名下級軍官,又是犯過罪行的匪特,後來又是熱心投資大陸的台胞。他雖然出於對失散的妻子女兒的思念,多次穿越台灣海峽,來往於台灣與大陸之間,但都表現了大部分去台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的經歷與願望,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與審美價值。羅進的女兒,杜榮林的養女杜山的形象也是相當獨特的。杜山與杜榮林深厚感情的表現,以及她倔強的性格,都是耐人琢磨的,只是到了小說的後半部,這個形象的藝術色彩似乎遜色了些。總的說來,杜榮林、羅進、杜山的形象都是相當成功的,他們不僅具有典型性,從某種意義來說,還具有一定的象徵性。 楊少衡的小說在敘述語調上逐漸呈現出特色,不僅具有客觀性,同時也相當老到幽默,有些地方適當夾雜進閩南的方言土語,又相當有味道。這種獨特的有韻味的敘述語調,先是在他近期的中短篇小說中顯露出來,而從這部長篇小說近作來看,這種敘述語調顯得更從容更出色。小說是一種敘述的藝術,敘述技巧的成熟意味著小說創作的成熟。我當然為少衡的小說藝術漸趨成熟感到由衷的高興,但是要想在這方面做些分析,恐怕要另為一文了。就此打住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讀後感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