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晚上,讀到報紙上的一片小短文《買桔子》。故事說一家公司的老闆給他的兩個員工相同的買桔子的指示,第一個員工僅僅給老闆回答有桔子在出售,而第二個員工不僅給出了桔子的價格、數量,同類水果的價格和數量,還下了訂單。文章的結尾很富有哲理:「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既然無人委以重任,我們就應當竭盡全力完成哪怕最簡單的任務。每當我們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時候,都有機會印上自己的個性標籤」。 很有意思的一片小品文,尤其是結尾富含哲理的話觸動了我的心。是的,每當我們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時候,都有機會印上自己的個性標籤,多麼好的話語。於是,隨手將這篇文章推薦給身邊讀報的丈夫,丈夫看完了,說「嗯,這個文章很好,每一個領導者都會喜歡第二個員工」。怎麼和我的共鳴不同呢?他關注的是哪個員工更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立刻意識到丈夫是一名管理者,他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即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被委以重任。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員工,竭盡全力完成任務,做好每一件小事,體現我作為普通人的價值,我就會感到快樂和幸福。同樣的一篇文章,因為我們的社會角色、性別角色不同,感觸就會不一,這也正好說明: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管理者、富有理性;我也符合我的普通員工角色定位,而且我為結語撥動了我的心弦而感動,產生共鳴,是一個感性的女人。既然一篇文章,我們兩人讀出了兩個意思,那第三個人一定也能讀出另外一個意思來。 於是,我把文章念給11歲,正上小學5年級的兒子聽,我也和他談論了我們夫婦二人的看法,並同時徵詢他的想法。兒子很認真地想了想說:「同樣的一件事,這兩個人卻抱有不同的心態。第一個員工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所以獲得的信息很少,而第二個員工是抱著幹好工作的想法,所以他得到了大量的信息,應該得到升職」。態度是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這就是兒子的思考。 一個11歲的孩子邏輯思維發展如此之好也是很讓人欣賞的,他正處於認識世界的年紀,用這樣一種眼光來看待自己身邊的故事和世界,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我讚揚了他,並謝謝他配合我作了這麼一個調查。他很詫異,不知道我為什麼要謝謝他?我說是因為你代表的是你們這個年齡的群體,讓我知道了你們是什麼樣的想法,所以我要謝謝你。 同樣的一篇文章,投射出我們三人不同的認知,真應了古人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古話,但今天的我卻更加明白了我們為什麼會看到嶺、看到峰,為什麼會遠近、高低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