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漂泊手記》,安妮·麥珂爾斯著。我在書店打開後就很難放下。「我無法把痛苦從死亡的一瞬轉移開。我被迫關注著那歷史性的一秒鐘:那縈繞於心的三位一體畫:罪犯,受害者,證人。」這是最初撞入我眼簾的一段話(我從當中翻開書),也像是我後來每讀這本書時的心情寫照。它並無完整的故事和奇巧的情節,只有一個個片斷,像陷在泥沼裡,刻在岩石上,被風暴裹挾著:屠殺,猶太人屍體,囚犯,亡魂,音樂,詩歌,痛苦,愛……那些緩慢漸進的一個個歷史和心靈的時刻,如時斷時續的悲歌,有著最慘痛的底色,而記憶的天空上仍現出一朵花的影子,那麼頑強地綻放著,朝向愛。 很難想像在人類最大的暴行面前,仍有這麼一種博大、溫暖的情懷存在。這是小說主人公雅各積60年的經歷和思考所達到的。但絕不是建立在對歷史、記憶的忘卻和背叛上。恰相反,自從7歲時他在牆縫中目睹父母姐姐被納粹殺害,慘景就沒有一天離開他。他們生長在他的身體裡,先是死去的親人,後是無數被殺害的猶太人。他每次進門都要略作停頓,好讓死去的姐姐貝拉的亡魂先進去。他在最幸福時也會看到亡魂的眼睛。私人記憶在對歷史的尋找中漸上升為人類記憶的一部分。拯救並收養了雅各的學者阿索斯對他說:「你的記憶就是你的未來。」阿索斯領引雅各進入人類的歷史和地球的歷史——這本書裡有最美的關於地球自然現象的文字——告訴他:「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的偶然小事,這些細小的東西湊在一起,就成了我們的命運:你重新回去拿忘記帶的東西的這段額外的時間或讓你躲過了一樁禍事,或為你帶來了災難。但我們每天都可以堅持最高的法則,那是最高的人類價值觀,是我們唯一可見的法則。」雅各是這麼做了。他在目睹耳聞納粹的暴行也看到普通人救助猶太人的善行。他得到阿索斯及其希臘朋友們(無論學者還是平民)的小心呵護。他在到處搜集納粹對猶太人暴行的過程中看到人類生命(包括生命的願望、人性)是怎樣被拒絕、蔑視、踐踏、毀滅。他在墮落最甚的地方尋找靈魂。他學會尊重並愛護有人性、有渴望的生命,從人類的最高價值觀上、也出於本心這麼做。這是艱難而緩慢的過程,悲痛需要時間,但是他終於看到亡魂們「在銀河系的某個角落,正一刻不停地朝讚美詩篇飛去」。 這本書裡有憤怒,有關於罪惡的描述,卻找不到任何卑瑣的字眼。 愛終結了全篇。在第一部的末尾,雅各對尚未出生也不知性別的孩子這麼留言:「我的兒子,我的女兒:願你們永不會對愛無動於衷。」在第二部中,一個猶太集中營倖存婦女在日常生活中對曬過太陽的被單氣味的珍愛(她總愛去嗅一嗅那上面的陽光味),在烘烤麵包時悄聲說出的話語(那麼細小的對生活的願望),都被詩一樣的語言寫出,令人心痛和心動。她的兒子在最終理解了父輩(他們保持記憶的方式,他們在現世生活中的緘默),尋找到雅各的心靈軌跡後,發出的懺悔就像是對雅各留言的呼應:「我荒擲了愛,我荒擲了愛啊。」他開始柔軟而豐盈,愛充實了他。 對這本書只讀一遍是不夠的。事實上我一直在讀,任何時候,翻到哪一頁都可以開始,可以進入。它有福音書般的質地。毋庸諱言我讀它總會想到「文革」,想到那些無辜被扼殺生命的亡魂。我們的記憶是否就是我們的未來呢?我們的未來是由哪些記憶奠基的呢?而哪些記憶已然失落?最重要的,在傷痛的記憶之上,我們所應有的精神高度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