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的「紅」與「黑」

情感美文欣賞,經典美文在線閱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文學獎的「紅」與「黑」

文學獎的「紅」與「黑」

日前,《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正式公佈,這對提高全國性評獎的公正性、科學性、權威性,扭轉評獎過多過濫的現象,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以往的閱讀感覺中,當今中國文壇的創作隊伍是越來越大,但優秀作品卻不是很多,這種尷尬的態勢確實應引起文學界的重視和反思。 一方面文壇上不斷給新舊文學作品打上形形色色的標籤,另一方面熱衷於設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一時間文壇上下飛來飛去的是作品標籤,此起彼伏的是文學獎項。然而許多文學獎正是在這看似一片「火紅」之中,逐漸衍變成了人們所不願見到的另一種「灰黑」。

讓我們先來看看文學獎之「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能列得出名的文學獎項已超過100種,並曾以每年新添10種以上的速度在遞增。一些報刊設立的文學獎,往往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在高額獎金上做文章,比如「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和「《大家》文學獎」,雖然獲獎人數極少,但獎金卻很高。假使每一個文學獎都能對文學創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文學獎數量的增加與獎金的提高肯定不是壞事。如果每一個文學獎都能推出一兩部或幾部,經得起時間檢驗和讀者認同的優秀作品,任何一個文學獎的設立都是必要的。但遺憾的是,聲勢造得越來越大、看似越來越紅火的眾多文學獎項,並沒有獎出多少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優秀作品來。倒是有為數不少的獲獎作品,既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得不到讀者的認可。久而久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依舊是你方唱罷我登台,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之景。但文學獎與獲獎作品的質量缺少了根本的關聯,無論是獲獎者還是讀者,都已不再對文學獎抱有熱情和希望。如此說來文學獎之「紅」,其實是一張文學的狗皮膏藥之「紅」。凡是被這張「紅」膏藥貼住的地方,必定有著硬傷。一旦揭開它,看到的是一片淤積於皮下的「灰黑」。

文學獎之「紅」終究掩蓋不住文學獎之「黑」。審視一下不少文學獎的評審機制,就不難發現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評獎條例的欠缺或不完善,評審程序的不透明與不科學,初評與終評過程的相互脫節等,既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也為公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提供了便利。針對文學獎日益變「黑」的現象,文學評論家朱大可說:「現在的文學獎越來越多,獎金也越來越高,可獲獎作品的質量卻越來越低下。在名譽和高額獎金的刺激下,一些文學機會主義者不惜採取各種手段,與評委或主辦方聯手,實施『暗箱操作』,由此出爐的作品,大多藝術價值平庸,無法構成華語文學的拯救契機。」文學評論家洪治綱也曾撰文呼籲:「隱秘的權力控制,複雜的利益糾纏,曖昧的評獎程序,虛妄的評委身份,喧囂的公眾輿論,都在從各種角度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到各種文學評獎之中,評委們於是越來越失去自己的判斷標準,越來越喪失真誠的文學之心,也使文學評獎應有的權威性、科學性、公正性、透明性均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這樣一來,評獎結果也就不言自明地出現意外,甚至頻頻地受人質疑。」一些文學獎之「黑」不僅存在,且還「黑」得不輕。青年批評家興安給一些「文學獎」作了這樣的詮釋:「由專家評選,由領導定奪的文學獎勵形式。它在文學界的意義在於越來越沒有意義。」因此《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頒布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這將規範和完善文學獎的評選工作,提高文學獎的公信力,使讀者對文學獎重新恢復信心。

由此說來,充滿「紅」與「黑」的文學獎,已成為中國當下文壇的一枚枚怪異之果,觀之誘人,嘗之則澀人。而對於一切苦澀之果,最好的辦法就是:擇秀者捂熟,擇爛者扔之。

情感美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