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的乖乖聰明、漂亮,曾是個乖巧的女孩。可自從帶她長大的阿姨離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常常發脾氣,無端哭鬧,誰也拿也沒辦法。以前的小乖乖簡直變成了一個暴戾的小公主。媽媽為了診斷一下乖乖是否精神上出了毛病,帶她來到了心理咨詢中心。
診斷結果是乖乖並沒有什麼精神上的問題,只是由於朝夕相處的阿姨離去,使得她失去了多年的伴侶,打破了原來的生活規律,缺少了原有的關注和照顧,心理上長久以來在呵護、嬌慣、情感的交融中產生的依賴感被動搖了,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分離焦慮情緒。她的種種作法是她不安焦慮情緒的發洩,也是在尋求新的依賴。
不僅如此,乖乖的種種行為表現,還同她這個年齡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2歲至5歲,被稱為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感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他們有了按自己意願行事的要求,並且這種意識的發展是以心情急躁,不聽話,不順從,反感別人的限制和干涉的逆反行為特徵的。當然她的一些過激表同家庭在教養上的嬌生慣養,過份遷就,放縱有很大關係。
如何對待孩子鬧脾氣,這可說是父母中的重要一環。如何讓孩子少發脾氣了不發脾氣?發起脾氣如何對待?我們可採用如下的做法:
要避免發生。盡可能的多給孩子一些關注,用一些專門的時間陪伴孩子。
對孩子的講話和提問及時做出反應和回答。同時教會他們提要求的正確方式和規則,使其學會同人溝通的方法。
不要讓鬧脾氣得逞。要讓孩子知道發脾發是不好的行為,這種舉動毫無意義,它不能幫他得到什麼和逃避什麼。一般的做法是:
1、置之不理。孩子發脾氣,是為了達到目的引起注意。在氣頭上關照一般也不會使情緒轉好。不去理他,孩子就會感到發脾氣沒什麼用。
2、轉身走開。孩子發脾氣,你儘管干你自己的事,無視他的表現。如果他總圍著你轉,這表明他需要聽眾,千萬不要看他,否則他會得到鼓勵,鬧得更起勁。
3、適當的勸說,幫他擺脫窘境。
4、不要再議論。孩子脾氣發完了,就不要再提起,好像剛才什麼也沒有發生。否則,孩子會知道發脾氣對你的影響,下次他還會那樣做。
家長要以身作則。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少發脾氣,否則可能孩子會倣傚你愛發脾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