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視網膜,還盲者一片光明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人工視網膜,還盲者一片光明

盲,是一個多麼殘酷的字眼。正在海外孕育的一項新技術,將給相當一部分因視網膜病變致盲的患者帶來福音。

眼科所謂有盲,是指視力完全喪失,無光感。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兩眼中好眼最佳糾正視力低於0.05度或視野小於10度為盲。

我國眼疾普遍,特別是以老年眼病為主的盲人還在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視網膜病變致盲的,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高度近視的眼底病變、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等。直至20世紀80年代,對這類患者我們除了安慰外,並無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一種新技術--人工視網膜正在海外孕育,它將使這類患者有可能得以重建視學或行到新的視學補償,讓他們重見天日。

構想緣於餐後閒聊

阿蘭·喬是一位有著多年臨床經驗的小兒眼科學博士,溫森·喬則是一位負責開發電子視光產品的工程師。某次餐後閒聊,兄弟倆偶然說起一名因視網膜色素變性而迅速致盲的小患者,以及一些因黃斑變性而喪失視力的患者,說起能否以及怎樣才能把進入眼內的光轉換成微電流,去刺激受損視網膜細胞產生電信號,以此來行使視網膜功能。當時(20世紀80年代末期),科學家們已可進行視網膜細膩移植的動物實驗,但結果表明,這只能延緩細胞的進一步凋亡,卻不能使已損的視網膜重獲視學功能。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卻令人欣喜,眼睛的外來電刺激的確可以使某些盲者產生瀰散的光感。那麼以一個電子假體為中介又如何呢?於是,一個構想油然而生--利用半導體技術,製造一種完全自控的微型太陽能元件,通過電流興奮健存的視網膜細胞,以重建視覺感受。就這樣,不同專業的兩兄弟為了同一個目標並肩作戰,開始了人工視網膜的研究。

人工視網膜,光能轉換成電信號

視網膜的是一種高度分化的感光神經組織,它把從外界影像發射入眼內的光能轉換為電化學信號,再由神經元把物象的視覺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入大腦視中樞。正在研製中的人工視網膜就是代替壞死的視網膜感光細胞行使這一功能的,更確切地說,就是由它把光能轉換成電子信號,再去刺激健存的視網膜細胞而發放電信號上傳的。可見,從理論上說,人工視網膜的應用指征就應該是特異性地影響感光細胞層的那一類眼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而對於光感受器以上受損的眼疾,如青光眼、視神經疾病等,或由於腦部視覺中樞受損的盲眼、早產兒眼病等,其提高視力的功效就很有限了。

小硅片,微光二極管

經過喬氏兄弟幾年的努力,一種可用於動物實驗的裝置終於誕生。這種裝置起初是一個直徑4毫米、厚度0.25毫米的硅片,可是植入動物眼內卻引起排斥反應。於是科學家又花天酒地幾年的時間進行改良,現在這種裝置已縮至直徑2毫米、厚0.025毫米(比人體毛髮還細)。在這種硅片表面附有成千上萬的太陽能元件,我們稱其為"微光二極管",整個裝置無須電線電池,完全以該元件為基礎,以機體可耐受形式而存在。只要有光線,這些"微光二極管"就可以發出一定的微電流,通過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視網膜而使之興奮。

經過8年的動物實驗,終於在2000年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認可,人工視網膜開始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在人體試驗階段研究中,科學家們選定了三名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病人為臨床試驗對象,以阿蘭博士為首的專家組於2000年6月下旬分別給他們進行了手術。手術在全麻下進行,大部分為常規手術操作,包括玻璃體切除和視網膜切開等,惟一的特殊之處就是人工視網膜的植八過程:他們在眼後極的病變區輕輕提起一部分內層視網膜,以便在視網膜內外層之間形成一個小腔隙,恰好植入小硅片,最後注入少量氣體起填壓作用,這此氣體5~6天內可自行吸收。據阿蘭博士稱,術程很順利,只花了2~3個小時。術後經數月的嚴密觀察表明,患者恢復好,尚無移植排斥、移植體異位、視網膜膠離等術後併發症。這項令人驚喜的成果於2000年10月在達拉期的全美眼科學會上引起重視。

當然,這項新技術要徹底成熟尚有待時日。目前,臨床試驗還在進行中,更多的疾患正被納入試驗對像之列,究竟其療效如何?適應症、禁忌症如何?阿蘭博士的專家組及FDA將在日後的聯合報告中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覆。但目前,它起碼傳遞了這樣一條信息:失明患者有望重見天日。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