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問題讓人關注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問題讓人關注

前不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張建新博士帶領一批研究生,作了一個關於中學生心理調查的課題。該課題覆蓋了北京、山東、廣東、四川、河南、甘肅六個省(直轄市)。其調查結果讓人關注。

在接受調查的初一至高三的3000多學生中,軀體問題分數高於正常值的樣本比例約為19%;心理焦慮分數高於正常值的樣本比例約為27%;人際關係敏感分數高於正常值的樣本比例約為31%。強迫、衝動行為分數高於正常值的樣本比例為45%。可以看出,行為問題高出約45%,比人際關係、軀體和情緒問題的31%、19%和27%更為嚴重。

張建新博士不無憂慮地解釋說,當行為問題(又稱強迫衝動)嚴重時就會爆發不安全行為,會對社會造成傷害,當高達45%的未成年中學生都隱藏有不安定因素,那已經不是家長和孩子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份調查結果反映,強迫、衝動行為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

症狀:常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動作、言語和想法,並伴有焦慮的情緒。這些行為常常帶來困擾,儘管努力去抑制這些行為的發生,卻無法擺脫它們帶來的行為、情感方面的痛苦。

自我特徵:過分自律、內心衝動和壓抑、可能會突發傷人、自傷的行為。

家庭與環境特徵:具有理想主義、且要求甚高的父母,把孩子當成完美的機器人,堆積大量重負,「抹殺」童年快樂,使他們過一種規律而秩序化的生活。

行為機制:當外部要求過強,比如與父母無法溝通、以苛刻的外部行為標準等時,焦慮的壓力會迫使青少年產生強迫行為,以緩解焦慮。

依然稚氣未脫的中學生,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健康的反應呢?張建新博士為我們深入分析了原因,他認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不和諧的生活環境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並造成心理問題。

首先,個人生活事件中就常常包含學習壓力、異性交往、老師態度、父母代溝、同伴矛盾等,這每一項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孩子長期處於一種不和諧甚至緊張的個人生活環境,勢必會產生心理問題;

其次,家庭生活中也包含有很多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事件,比如住房條件、長期與父母分注父母離異等。

再次,社會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產生影響,就說貧富差距、官員腐敗這些社會熱點問題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陰影,從而影響到心理,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現實社會中有太多的不和諧,而中學生的心理人格正處於形成過程中,還十分脆弱,哪裡經得起大的衝擊?

中學生由於學習壓力大而出逃、自殺或傷人的範例很多,我們都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很少有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問題,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不久前,北京電視台報道一個叫揚揚的孩子,因為無法忍受父母的離異,用她那稚嫩的手寫下絕筆書後,跳樓自盡,結束了自己剛剛開始的人生。這種看似故事的現實讓人觸目驚心。

張博士提到,有很多家長跑過去咨詢,為什麼他自己的親生孩子,卻要動手打自己,這些無辜而痛苦的父母,總是痛哭涕零又愛恨交加地訴說,是啊,自己的孩子怎麼辦呢?

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當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時,張博士顯得很憂慮。他說,我們作這個課題也是為指出這個問題,引起治療的注意。只要注意它的重要性,總有解決的辦法,如果每個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努力培養引導,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筆者採訪了十位家長,當被問及是否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問題時,有七位很憤怒,大概認為這個問題帶有人格侮辱的味道;只有兩位家長表示平時想過這個問題,但沒有足夠注意;還有一位家長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看來我們的家長對心理問題不是一般的無知,甚至還將心理問題簡單地等同於神經玻

據張博士介紹,一般而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其中中學生這個群體表現得尤為嚴重,而恰恰是他們最易被忽視。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學生心理問題還處在被忽視的角落。實際上大學生的心理、人格的構建在中學階段已經基本完成,並且這個階段也是最容易矯正的時期,我們真切希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科技日報)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