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點,小林突然驚醒,穿上衣服就跑到校門口的網吧。原來,他在網上收養了一個「兒子」,每天都要餵養和逗他玩,如「兒子」不滿意,就會被其他網民「領走」。小林昨晚因聽一場講座,忘了餵養。當小林趕到網吧時,「兒子」已面露不快,經小林一番安撫才重露笑容。儘管這只是一種網絡遊戲,但小林卻很投入,他說,他的生活已與網絡密不可分,有時,他都分不清虛擬網絡和現實的區別。與小林一樣,深夜網吧中到處是滿臉倦怠和癡迷的上網者。
前幾年互聯網剛剛盛行時,出現了一批喜歡上網衝浪者,被人們戲稱為「網蟲」,當時還頗為時尚,但國外精神衛生領域最近討論的「網奴」則不是「網蟲」的概念了。「網奴」作為精神衛生領域的一個新問題,很可能衍生出一種新的精神疾玻
心理衛生專家譚釗安說,很難定義小林這樣的上網者是不是「網奴」,但要引起警惕了。「網奴」又叫「網癮症」,是指上網者心甘情願成為互聯網低卑的奴隸而不能自拔。有以下判斷標準:一是上網成癮,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長,每天上網的次數越來越多;二是因上網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如因上網而顛倒作息時間,忽略家庭、朋友和同事,影響功課及成績,影響工作表現及效率,無法兼顧社會角色,如學生不願上學、成人不願上班等;三是混淆虛擬和現實,喜歡在網上尋找刺激多於和人相處。遇煩惱時,總會想到上網。剛下網就想再上網。對打擾自己上網的人充滿憤怒。因上網而失眠。離線時總想著網事。不上網時會感到情緒低落,離網便出現不安。自覺對網有過分依賴,有問題,但卻不能停止。
譚釗安說,儘管精神衛生領域對「網奴」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網奴」對身心健康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網絡對現代生活的更深入滲透,如何加強上網者對「網奴」傷害的認識和使其調整好自己的心理,是當務之急。其關鍵就是不能讓自己的生活被互聯網「一網打頸,要做到「進出」自如。(顧德寧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