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嗜食生魚片的哈爾濱患者,最近經驅蟲治療後,竟從體內排出華支睪吸蟲9974條,堪稱國內外報道之最。由佳木斯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蔡連順教授領銜完成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我國,黑龍江省的華支睪吸蟲感染率僅次於廣東剩
吃生魚片易患華支睪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多由生食含有囊蚴的魚蝦感染。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三江平原,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曾多次發生較大範圍的華支睪吸蟲病的流行。為此,有關專家深入這一地區,調查了10個縣、市、農場的近萬人的感染率,結果發現,這一地區的平均感染率為31.51%,超出全省的平均感染率約30倍。其中患者食生魚率為92.29%,有慢性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病史者占52%,膽管阻塞者占1.7%,早期肝硬化者占0.57%。
淡水魚感染率較高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是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有麥穗魚、鯽魚、泥鰍等。其中麥穗魚等野生小魚感染率較高,感染也較重。每年四五月間,魚的華支睪吸蟲感染率較高,幼蟲常侵入這些魚的皮下和肌肉處,此時生吃開江魚是最危險的。而三江兩岸的居民,常年能捕捉到這些淡水魚,且不分漢族、滿族,還是朝鮮族、赫哲族,男女老少均喜歡食用涼拌生魚片。不僅如此,當地居民還常用魚頭和魚內臟餵養貓、狗、豬等動物,進而使動物糞便污染了水源,導致魚的感染,造成惡性循環。
藥物治療與引流並重據介紹,以往治療華支睪吸蟲病,不論感染輕重、病程長短,均以體重來確定驅蟲藥吡奎酮的劑量。蔡教授等人認為,這種治療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研究中,他們嘗試將體重和感染度相結合,制定出使用吡奎酮治療華支睪吸蟲病的科學劑量,即使患者獲得了最佳療效,又顯著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
以往有報道稱,如果一個人的肝臟內寄生華支睪吸蟲的數量多於1000條,就可能致命。而黑龍江省的寄生蟲學家在利用T型引流管觀察患者的驅蟲效果時,意外發現一位病人排出了華支睪吸蟲6446條,另一位病人排出了9974條,其中尚未包括沿腸管流失的蟲體。這是目前國內外活體寄生華支睪吸蟲數量的最高記錄。
蔡教授指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譜不斷拓展,生猛海鮮、蛙肉、蛇肉以及果子狸等野生動物已成為許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吃生魚片的人越來越多。殊不知,就在人們在大飽口福之時,各種寄生蟲、病菌和病毒也會乘機興風作浪,釀成禍患。華支睪吸蟲進入人體後,會在膽囊內安營紮寨,逐漸引起膽囊發炎和膽道堵塞,從而導致肝細胞壞死,最終誘發肝硬化和肝癌。可見,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人們還是不吃生魚片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