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性疾病

民間偏方精選,偏方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性疾病

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性疾病 其他 中醫常識 近日,我國衛生主管部門出台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期規範臨床行為,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中西醫臨床專家指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勢在必行,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感染性疾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發生。
治療感染性疾病中西藥異曲同工
在北京友誼醫院感染科的醫生辦公室,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張淑文教授正在為一位重症肺炎患者開中藥方。張淑文介紹:「這位患者在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口乾、咳嗽等症狀,加一些滋陰潤怖的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
已在北京友誼醫院感染科從事了20餘年急性感染並發多臟器功能衰竭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的張淑文教授,獲得了這樣一條經驗:對於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冶療措施應該是中西醫並用。她指出,由於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的增加以及耐藥菌株的出現,在臨床治療中會出現病程延長、治療無效等問題。他們目前的實驗研究發現,中藥抗感染的作用機制不是直接抑菌殺菌,而主要是提高血中嗜中性粒細胞體外吞噬指數及血清總補體水平,從而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防禦和抗感染能力,從而減輕因細菌引起的炎症反應,也就是「消炎」。張淑文認為,抗菌藥物抑菌殺菌作用強,中藥無法與之媲美,但中藥在治療細菌引起的炎症反應上的作用獨特。可以說,中西藥是通過不同的治療途徑,起到了相同的抗感染作用。如重症細菌性痢疾,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關鍵是洩熱、祛毒、擴容、糾酸,而這些措施又是防治休克的重要環節。其中清利濕熱、菌毒兼治、盡快除熱祛毒是單用抗菌藥物不易奏效的,但應用中藥卻能發揮其特長。
《感染性疾病中成藥應用手冊》主編之一,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大學醫管處處長景錄先主任醫師認為,中成藥對多種感染性疾病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其治療更多是通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等方法達到調節人體自身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的抗感染能力的目的。因此,當病情不是特別嚴重時,可以適當選擇某些中成藥,.加上合理的休息與飲食,有些疾病可以很快康復。這樣可以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避免因隨意使用抗菌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和耐藥菌群的產生。為確保中藥在治療過程中發揮最佳療效,應遵循中醫辨證論冶的指導原則,在治療感染性疾病過程中,合理使用中醫藥。
合理使用中西藥 臨床事半功倍
「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性疾病可提高臨床療效「是王寶恩、張淑文等領導的課題組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就已經研究得出的結論。當時張淑文教授和科研人員「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裡「的理論,對成人急性肺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行了觀察。其中中西藥組(中藥與抗生素合用)與西藥組(單獨使用抗生素)各100例,對比兩組臨床觀察結果,發現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及炎症吸收時間,中西藥組較單純抗生素治療均有縮短。
張淑文說,因為感染科都是重症患者,因此他們還是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指標選擇適當的抗菌藥物,與此同時,要重視細菌產生的毒素以及機體對侵入病菌和毒素所產生的全身性中毒反應,根據不同時間的臨床症狀,綜合運用中藥進行冶療,以減少併發症,降低病死率。如在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的治療時,可在針對致病菌選擇抗菌藥的同時,運用以瀉下為主的方藥如單用大黃或大黃、芒硝、元參、甘草合用進行治療。實踐證明,這樣的冶療可以解熱降溫,提高機體防禦功能,拮抗內毒素以及清除腸內積滯和有毒物質,有利於控制感染的發展及防治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的三大症候(高熱、昏迷、休克)。
張淑文指出,從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臨床應用抗菌藥的同時,進行中醫藥辨證治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目前,需要加強科研工作,研究中藥對抗耐藥的作用機理,制定中醫藥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的原則,以便科學、合理地指導臨床用藥。
民間偏方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