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飲食誤區讓人「吃錯了」

生活小常識大全,生活中的小竅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這些飲食誤區讓人「吃錯了」

這些飲食誤區讓人「吃錯了」

誤區一:低油飲食更健康

減肥是現代女性的共同話題,這一觀念甚至已深入到小學生群體。愛美怕胖的女性以為少吃肥肉就能不長肥肉,所以多盛行低油飲食,肥肉、豬油和雞皮之類的東西碰都不敢碰,結果吃得臉色蒼白、情緒不穩,甚至有些人得了抑鬱症。另外,也有人怕得慢性疾病,所以對油脂持恐懼的心情,深信“低油就是有益健康”。

那麼,低油飲食到底好不好呢?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油脂對身體很重要,很多身體的組織構造與生理運作都需要油脂,如果油脂攝取不足的話,會出現精神不穩、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和血糖不穩等問題,對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油脂的問題不在於低油脂還是高油脂,而在於攝取的是“好油”還是“壞油”。如果是“好油”,多吃無妨;如果是“壞油”,最好碰都不要碰。

有的人怕胖不吃油脂,卻吃下了大量澱粉,使得肚子更容易餓,小腹更容易凸起,情緒也隨著血糖的高低而起伏不定,許多症狀都是早期糖尿病的前兆。

有許多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的患者,在醫師的囑咐下奉行低油飲食生活,結果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糖尿病患者油與肉雖然吃得少了,但飲食中的澱粉比例卻增加了,所以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而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雖然肉少吃了,卻吃了許多糕餅,無形中吃下了許多反式脂肪酸與自由基,如此一來,反而比水煮肉裡的油脂更容易使壞膽固醇升高。

隨著大家吃得越來越好,脂肪的攝取量逐年飆升,很多慢性病如心臟並腦卒中、糖尿並過敏和肥胖等疾病也陸續出現。根據美國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疾病都和飲食有關,尤其和飲食中油的攝取有關。油吃得越多,罹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也就是將慢性病與油脂劃上了等號。動物性油脂更被醫界視為慢性疾病的頭號元兇。

所以近幾十年來,一直到現在,營養界與醫界都呼籲大家少吃動物油,包含豬油、牛油、雞油和奶油。其實,這一論點是有待進一步討論的。沒錯,慢性病是因為吃了太多油造成的,但那是因為現代人吃的油至少80以上屬於“壞油”。動物油雖然不太好,但還不是最壞的油,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即使避開了動物性油脂,如果還在大量吃其他“壞油”,仍然會得各種慢性玻

油也分好與壞,如果是“好油”,吃多也會很健康。但即使是“好油”,製作或烹飪方法錯誤,也會把它變成“壞油”。很多油經過高溫油炸,性質會改變,並產生有毒物質。所以問題不在油吃得多不多,而在於吃的是“好油”還是“壞油”。至於如何判別“好油”與“壞油”,我將會在下面詳細說明。

誤區二:少吃高膽固醇食物

“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有益健康”也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我有很多病人,總膽固醇偏高,醫師告訴他們不能吃高膽固醇食物,好心的醫師還會給他們一份高膽固醇食物清單,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事實上,食物或油脂吃到肚子裡後,會被膽汁與消化酶分解為微小的單元,經過吸收與肝臟的合成後,再轉換成人體需要的成分。因此,體內95的膽固醇是由肝臟合成的,而並非從食物中直接攝取而來。肝臟每天約合成3000毫克的膽固醇,相當於10個雞蛋的份量,所以大家看到海鮮、豬蹄、牛肉和雞蛋這些食物,不要馬上跟膽固醇劃上等號。首先,你要看它是怎麼烹調的;其次,要確定同一餐是否還會吃到其他油炸物。換句話說,不要擔心吃下多少膽固醇,而要在意肝臟如何合成膽固醇。

你知道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嗎?總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非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膽固醇與非常

低密度膽固醇是壞的。而每個人的身體到底要製造多少好的和壞的膽固醇,肝臟有它自己的打算,不是吃進來什麼就變成什麼。所以就算吃下的是高膽固醇的食物,到了體內也會被分解掉或燃燒掉。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影響肝臟,讓它多合成好的膽固醇,少合成壞的膽固醇呢?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肝臟在哪些情況下會形成哪種膽固醇。

第一,身體的需要。這點就讓聰明的肝臟去判斷。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吃下去的膽固醇與油脂有沒有氧化。也就是自由基吃得多不多或能中和自由基的新鮮蔬果吃得多不多。眾所周知,海鮮和雞蛋是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但只要不是氧化過的膽固醇,如水煮蛋、鹵蛋或茶葉蛋,一天吃5個都沒關係。相對來說,就算一天只吃一個蛋,可是卻是煎蛋或炒蛋,就比較不好,要趕緊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去中和它,因為膽固醇或油脂一旦被氧化了,就會促使肝臟製造多一點壞膽固醇。

所以,膽固醇的問題,不在含量的多寡,而在於烹飪的方法。當然,我不是說你從此可以肆無忌憚地猛吃水煮蛋或鹵豬蹄,因為還有其他的因素要考慮。凡事適可而止,採取中庸之道是最明智的。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吃了一些油炸的東西,如鹽酥雞或炸排骨之類的,甚至是炸秋葵或炒青菜,因為它們會產生自由基,就會使壞膽固醇增加。另外,壓力過大時也會產生自由基,會間接產生壞膽固醇。

壞膽固醇容易堆積在受損的血管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塊,日後脫落形成血栓,堵在心臟就是心臟病,堵在腦血管就是腦卒中。但是好膽固醇卻是許多激素與細胞膜的原料,不能缺少。

健康檢查通常只驗總膽固醇,醫師也只籠統地說“你膽固醇過高了”,但這樣的判斷其實是不夠的。歐洲的西醫從2001年開始,不再看總膽固醇,看的是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膽固醇的比例,因為總膽固醇高並不表示壞膽固醇也高。比值若是3以下,表示很健康;3.5要開始注意;5以上就表示容易罹患心臟病或腦卒中。例如,總膽固醇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膽固醇80毫克/分升的人(比值3.1),比總膽固醇180毫克/分升、高密度膽固醇35毫克/分升的人(比值5.1)健康,但是如果你剛好碰到的是一個比較馬虎的醫師,只看總膽固醇,就會說前者不健康,後者健康,這與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後者罹患動脈硬化與腦卒中的概率比前者大很多。因此,下次體檢時,不要忘了應該同時檢查總膽固醇(TC)與高密度膽固醇(HDL-C)。

誤區三:用植物油炒菜較健康

色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但豬油卻越來越少用了。

到底該用哪一種油炒菜,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中國人最常見的烹飪方式還是以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或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未精製的葵花油在107℃就開始冒煙變質了,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會產生許多毒素。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冒煙點”。

每一種油的冒煙點(smokepoint,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都不盡相同,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甚至起火燃燒。所以,我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都加一點水來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100℃左右。我把這種加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水炒”。所有的食用油類的冒煙點都在100℃以上,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100℃,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很多液態植物油如菜子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107℃,通常用大火一炒,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很好。

橄欖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冒煙點約160℃,可以炒菜,但還是

加一點水比較好。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在232℃,用來炒菜最適合。

人們買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拿精製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等於錯上加錯,對身體更加不好。最正確的做法,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買未精製的橄欖油或麻油,來作中溫烹煮之用,若要炒菜或煎魚時,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寧可選用豬油、奶油或茶油。

誤區四:素食對健康大有益處

許多統計發現,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比一般人還高。最近,慈濟大林醫院分析3689位健康檢查的市民發現,吃素女性的三酸甘油酯比葷食女性高,好膽固醇也比較低。香港也是如此,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長期吃全素的人,因維生素B12缺乏,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管比一般人更容易硬化。

很多人吃素是為了健康,沒想到卻反而更不健康,這實在很諷刺。其實,如果吃素吃得正確,的確可降低乳癌、直腸癌、子宮肌瘤、動脈硬化、腦卒中、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的罹患率。但是如果吃得不正確,卻會導致動脈硬化、糖尿並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抑鬱症、厭食症、代謝症候群和生殖功能衰退等問題。

我們再回到大林醫院的調查來看看,為什麼吃素的女性反而好膽固醇低、壞膽固醇升高呢?那是因為她們吃了太多氧化油脂與氧化膽固醇的關係。素食者通常吃得很油,不論是素食餐廳或家裡的素菜都炒得太油,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用精製植物油或冒煙點很低的植物油,這些油要麼是本來品質就不好,要麼就是大火一炒就氧化了。這還不要緊,節省的家庭主婦通常還有清剩菜的習慣,於是再把一盤盤變質或氧化的油全部掃下肚。

再者,素食者喜歡吃素雞和素魚這些豆類再製品。生產者怕口感不好或不夠香,常常以油炸或煎炒的方式處理這些素料。加上很多素食者或老年人口味較重,動不動就用植物油油炸食物,例如,炸香菇和炸茄子等。總之,吃了這麼多的氧化油,如果新鮮蔬果又吃得不夠,壞膽固醇怎能不升高?至於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原因,則是因為吃了太多澱粉的關係。

國外的素食者就吃得健康多了,他們的蔬菜多以涼拌或生吃為主,是真正的生機飲食。

素食者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食物比例通常不對,這個現象,世界各地的素食者都一樣。因為吃素者一旦避開肉類,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取就會比較缺乏。很多剛開始素食的人都會犯這個毛病,而出現血糖不穩、膽固醇過低、甲狀腺低下或血清素缺乏的問題。所以素食者必須特別注意蛋白質與脂肪的補充,三餐都要有,而且比例要對。這個比例必須經過精密檢測與計算,結果會因為每人體質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有些人會因此很容易吃素,有些人則會吃得很痛苦,這與每個人天生體內代謝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的不同傾向有關,也和血型與體質酸鹼性有一點關係。吃對食物比例以後,精神會很好,體力充沛,不容易餓,體重會很標準,也不容易生玻但如果吃錯,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誤區五: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受西方飲食影響,以烤麵包加奶油當早餐,而且聽說奶油不好,就改吃人造奶油。長期下來日積月累的結果,造成很多問題,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並中風、各類過敏、自體免疫疾並免疫力下降和肥胖等。

“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這個觀念,其實是個天大的錯誤。人造奶油又稱為乳瑪琳(margarine),自從100年前被發明以來,都是以液態的植物油“氫化”而成,所以屬於“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幾乎不存在,人體不會自行分解,比毒蛇猛獸還可怕,所以碰都不能碰,但卻有很多人誤以為它是好東西,大吃特吃。

氫化植物油在我的“壞油”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名,只要是過敏、自體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定

要停止吃反式脂肪酸,配合其他療法,身體才有機會恢復正常。這一點絕對要做到,完全沒有妥協餘地。

既然人造奶油不好,為什麼會被發明出來呢?當然,科學家剛開始並不是這麼想的。早在100多年前,美國人開始認為奶油、豬油和牛油這些動物性油脂,吃了容易堵塞血管,所以應改吃植物油。偏偏美國人又喜歡吃烤麵包塗奶油或烤馬鈴薯包奶油,食品業者為了迎合廣大消費者的喜好,便把大豆油、玉米油和菜籽油等液態植物油,在實驗室中經過“氫化”過程,使其呈固態狀,然後再加些人工色素和香料,味道就跟天然奶油很接近了。

原以為這樣的人造奶油沒有動物性油脂的缺點,卻沒想到,最近的研究結果發現,人造奶油的問題遠比動物性油脂還要嚴重。奶油雖然有花生四烯酸的問題,但是只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適度運動,就可抵消它的缺點。反觀人造奶油,因為經過氫化過程,油脂已成為人體無法代謝的反式脂肪酸,是體內的定時炸彈,反而比奶油還要糟糕。最近由於反式脂肪酸逐漸被大眾所摒棄,生產者已開始改良人造奶油的配方,很有可能使用其他的固態油脂製成人造奶油,可以不含反式脂肪酸。

生活小常識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