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的功效,苦蘵的作用,苦蘵的副作用
苦蘵
(《本草拾遺》)
【異名】敢、黃蒢(《爾雅》),蘵敢草(《爾雅》郭璞注),小苦耽(《本草拾遺》),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江西民間草藥》),燈籠泡草(《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2):8.1966),響鈴草、響泡子(《湖南藥物誌》),綠燈、野綠燈(《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
【植物形態】苦蘵
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莖斜臥或直立,多分枝,有毛或近無毛。葉互生,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4~8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斜圓形,全緣或具不規則的淺鋸齒:葉柄長可達4厘米。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5毫米;萼鍾狀,長約5毫米,上端5裂,裂片披針形或近三角形,端尖;花冠鍾狀,淡黃色,直徑5~7毫米;雄蕊5,花藥矩圓形,縱裂;子房二室,花柱線形,柱頭具不明顯的兩裂片。漿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光滑無毛,黃綠色;宿萼在結果時增大,膨大如燈籠,長可達2.5厘米,具5稜角,綠色,有細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於田野中,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本植物的根(苦敢根)、果實(苦敢果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季采收。
【化學成分】含酸漿果紅素,即玉蜀黍黃素二棕櫚酸酯。
【性味】1《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寒,味苦,無毒。"
2《上海常用中草藥》:"酸,平。"
【功用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治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齦腫,濕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
1《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大頭風,指疔,牙齦腫痛,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
2《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治咽喉腫痛。肺癰,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齦腫痛,天皰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宜忌】《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
【選方】1治百日咳:苦蘵五錢,水煎,加適量白糖調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2治咽喉紅腫疼痛:新鮮苦蘵,洗淨,切碎,搗爛,絞取自然汁一匙,用開水沖服。(《扛西民間草藥驗方》)
8治牙齦腫痛:苦蘵八錢。煎水含漱。(《江西民間草藥》)
4治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苦蘵五錢至八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5治水腫(陽水實證):苦蘵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分作二次,飯前口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6治天皰瘡:苦蘵莖葉三、四兩。煎水洗,一日二次。鮮草更好。
7治大頭風,頭面浮腫放亮,起疙瘩塊,作癢:苦蘵莖葉二兩。煎水,放面盆內,用布圍住熏之。鮮草更好。
8治指疔:苦蘵鮮葉搗爛敷患處,一日換二、三次。(6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1治療慢性氣管炎
將燈籠草製成糖漿內服,每日3次,10天一療程,共服三療程。每療程結束後停藥3~5天。按劑量分3組:一大劑量組:每日量相當生藥干品150克。觀察50例,有效49例,其中顯效39例。二中劑量組:每日量相當生藥干品100克。觀察45例,顯效16例,總有效37例。三小劑量組:每日相當干生藥50克。觀察91例,顯效36例,總有效67例,本品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均較明顯;始效時間一般在服藥後3~6天。單純型療效優於喘息型。副作用:少數覺胃部不適,頭暈、頭痛及失眠。
2治療黃疸
燈籠草(全草)2株,煎取濃汁加糖適量,每日分2~3次服。治療5例均獲愈。
3治療睪丸炎
燈籠泡草2兩,黃皮根1兩,水煎服。每天1次,連服2天。治療20餘例,均取得較好療效。
4治療細菌性痢疾
苦蘵1兩,水煎服,每天2次,連服1~4天。治療100例,有效率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