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葉的功效,苦竹葉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苦竹葉的功效,苦竹葉的作用,苦竹葉的副作用

苦竹葉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

【植物形態】苦竹,又名:傘柄竹。
稈直立,高可達4米,圓筒形,直徑約15毫米,稈幼時有白粉,尤以籜環下為甚。籜環上常有褐色的籜鞘殘留物;稈環不甚突起。籜鞘紙革質,細長三角形,枯黃色,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籜耳細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數枚;籜舌截平頭,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長4~11厘米,寬3~5毫米,幼時綠色,多脈。主稈每節分枝3~6枝,有葉小枝1~3枚生於1節,頂端著生2~4葉。葉鞘乾草色,線狀披針形;葉舌截平。葉片披針形,長8~20厘米,寬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脈4~8對,小橫脈呈方格形,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2~7毫米。花枝基部為苞片所包圍,其上著生總狀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綠色;顆3~5枚;外稃卵狀披鉗形,長8~11毫米,具縱脈及小橫脈,先端尖銳,無毛或上部邊緣有毛,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長,脊與頂端均有纖毛;鱗被3枚,卵形;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狹窄,無毛,頂端分裂為3花柱,柱頭羽毛狀。花期4~5月。筍期5~6月。
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分佈浙江、江蘇、江西等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莖(苦竹根)、苗(苦竹筍)、稈皮(苦竹茹)、莖稈用火烤灼後流出的液汁(苦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採摘,曬乾。

【藥材】乾燥葉多呈細長捲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毫米。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脈較租,兩側細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捲成筒狀者為佳。
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主產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性味】《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1《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2《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3《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4《綱目》:"殺蟲。"

5《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鍛(末敷)湯火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燒存性研末塗敷。

【選方】1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後方》)

2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3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