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血竭的功效,草血竭的作用,草血竭的副作用
草血竭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回頭草、草血結(《滇南本草》),土血竭,拱腰老(《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金黃雞(《滇南本草》整理本),迂頭雞、一口血、蛇疙瘩(《四川中藥志》),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莖。
【植物形態】草血竭
多年生草本,高約40厘米。根莖塊狀,棕黑色,具多數細根。莖纖細,綠色,有稜,無毛。根生葉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8~22厘米,寬6~45毫米,先端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略反捲;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兩面中肋均凸出;葉柄長5~12厘米。莖生葉互生,葉柄長1.5~3.5厘米,有時近於無柄,托葉成鞘狀,其餘均同根生葉。穗狀花序,長約3~8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質,披針形,背面有一褐色中脈。花淡紅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狀排列;雄蕊5;子房卵狀而扁,花柱2裂。小堅果三稜形,黑褐色有光澤。花期夏季。
生山石間或草坡。分佈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秋季採挖,去淨莖、葉、泥砂,曬乾。
【藥材】乾燥根莖呈扁圓柱狀,常踡曲,兩端略細,長2.5~7厘米,逕1~2厘米,表皮黑棕色,有較粗橫紋,有的成節狀,殘留少量葉基和鬚根。質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紅棕色,維管束呈黃白色,點狀排成一圈。味澀。以無鬚根、心紅棕色者為佳。
產雲南、四川等地。
【炮製】除去雜質及殘存鬚根,洗淨,潤透,切片曬乾。
【性味】1《滇南本草》:"微溫,苦辛微澀。"
2《四川中藥志》:"性涼,味酸,無毒。"
【功用主治】散血止血,下氣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積,癥瘕積聚,月經不調,浮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1《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消宿食,消痞塊年久堅積板硬,胃氣疼,面寒疼,婦人癥瘕。消浮腫,破瘀血,止咳嗽。"
2《四川中藥志》:"散血,止血。治丹停,黃腫,無名腫毒及婦女火疳病,並塗蛇咬傷。"
3《雲南中草藥選》:"止血止痛,收斂止瀉。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跌打損傷,月經不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散劑或浸酒。
【選方】1治男女痞塊疼痛,癥瘕積聚:草血竭焙為末。每服一錢,沙糖熱酒服。氣盛者,加檳榔、台烏。(《滇南本草》)
2治寒濕氣浮腫:草血竭三錢,茴香根三錢,草果子二錢。共為末,同鰍魚煮吃三、四次。(《滇南本草》)
3治菌痢:草血竭干粉一錢至一錢五分,吞服,一日三次。(《雲南中草藥選》)
4治外傷出血:草血竭研粉外塗傷口。(《雲南中草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