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 蛇木、蘭盆筆筒樹、山棕蕨 Sphaeropteris lepifera 桫欏科 樹蕨屬

花草树木植物百科查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筆筒樹

筆筒樹 蛇木、蘭盆筆筒樹、山棕蕨
  • 別名:
  • 蛇木、蘭盆筆筒樹、山棕蕨
  • 學名:
  • Sphaeropteris lepifera
  • 分類:
  • 落葉灌木
  • 科:
  • 桫欏科
  • 屬:
  • 樹蕨屬
  • 生態性狀:
  • 耐水濕植物
  • 觀賞性分類:
  • 觀葉植物

筆筒樹

分布地區

稀有種。本種在中國過去僅知產於台灣省,1982年在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發現一株,這是中國大陸的首次記錄;2009年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和沙埔鎮也相繼發現該物種。由於生境不隱蔽,非常容易被人發現,遭到破壞,樹下 及周圍均不見幼苗幼株,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大陸分佈將會消失。   2010年11月,福建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劍秋與研究生在霞浦縣溪南鎮長興村後山的山坳中新發現了11株筆筒樹,這也是大陸發現最大的筆筒樹種群。   2010年的1月在平潭島發現兩株筆筒樹,但截止到目前僅存一株,這一發現對研究平潭與台灣的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產我國台灣台北、宜蘭、桃園、南投、花蓮、屏東、台東及福建廈門。在台灣生1 000米以下山地,偶達1 500米。菲律賓及日本也有分佈

形態特征

樹形蕨類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0米,胸徑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織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葉痕,頂部殘存少量宿存的葉柄。葉螺旋狀排列於莖頂端;莖端、拳卷葉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鱗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線狀披針形,漸尖頭,先端和邊緣具褐棕色剛毛;葉柄長40-50厘米,通常棕禾桿色,連同葉軸、羽軸具小瘤狀突起,被白霜,在背面兩側各具一條不連續的淡綠色的氣孔線,向上直達葉軸;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5-2.7米,寬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對,互生,基部一對縮短,長約35-40厘米 ,中部羽片長50-80厘米,寬20-26厘米,長矩圓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26-28對,互生,基部一對稍縮短,中部的長10-15厘米,寬1.5-2.2厘米,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平截,無柄或具短柄,羽狀深裂;裂片20-26對,稍斜展,下部幾對裂片分離,以狹翅與小羽軸相連,中部的長1-1.3厘米,寬3-4毫米,鐮狀披針形,圓鈍頭,錢緣;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叉,基部下側一組出自小羽軸;葉片厚紙質,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羽軸、小羽軸上面有溝,被淡黃色彎曲毛;下面密被卵狀至卵狀披針形小鱗片和針狀硬毛。孢子囊群生側脈分 叉處,具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特化為簡單的鱗毛狀。

生長習性

本種樹幹高,無直根系,具數不定根,喜空氣濕度大,土壤濕潤的環境, 常生長在山溝。在廈門,生長在以台灣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為主的闊葉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蝕的2米深的溝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森林群落高約15米,群落覆蓋度達70%。 土壤肥沃,含砂量大。當地春季多陰雨,夏季常有颱風和暴雨,氣溫和濕度均適合孢子體植株生長。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乾旱,但溝中相對濕度大,又可避風防寒。經觀察,孢子囊群生長期約4個月,孢子葉一年長兩次,分別在4月和10月。但無配子體生長環境,所以無幼苗。

栽培繁育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其他

筆筒樹樹形美麗,高大挺拔,樹冠猶如巨傘,是蕨類植物中少有的種類,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大陸目前發現數量有限的幾株,對研究大陸與台灣植物區系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 此株筆筒樹,濱鄰廈門大學校園,學生常來附近野炊,農民亦在此放牧,毀於一旦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學校當局已用鐵欄柵圍護起來,畢竟範圍大小,不足維護穩定的生態小環境。建議結合校園建設,擴大保護範圍;組織力量觀察記錄生長發育週期情況,測定各項生態因子指標,為擴大栽培提供基本資料;進行孢子繁殖和葉尖組織培養試驗,盡快培養 出新的植株。廣州華南植物園、香港已引種栽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落葉灌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