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
分布地區
原產於我國黃河流域以南,西至湖北等地。
形態特征
樹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時平滑,老時縱裂。假二杈分枝。單葉,對生,葉大,卵形,全緣或有淺裂,具長柄,柄上有絨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頂生圓錐花序,由多數聚傘花序復合而成。花萼鍾狀或盤狀,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鍾形或漏斗形,上唇2裂、反捲,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長2短,著生於花冠簡基部;雌蕊1枚,花柱細長。蒴果卵形或橢圓形,熟後背縫開裂。種子多數為長圓形,小而輕,兩側具有條紋的翅。在某些地區,泡桐花又被稱為喇叭花。
生長習性
喜光,較耐陰。喜溫暖氣候,耐寒性不強,對黏重瘠薄土壤有較強適應性。幼年生長極快,是速生樹種。泡桐對熱量要求較高,對大氣乾旱的適應能力較強,但因種類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對土壤肥力、土層厚度和疏鬆程度也有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土壤上生長不良。地下水位不足2米時,生長也差。土壤pH以6~7.5為好。泡桐生長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方地區,以蘭考泡桐生長最快。楸葉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長較慢。不同種類的生長過程有所不同。如蘭考泡桐的高生長有明顯的階段性,能由不定芽或潛伏芽形成強壯的徒長枝自然接干。栽植後經過2~8年,自然接干向上生長。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一般能自然接干3~4次,個別能自然接干5次。第1次自然接干高生長量最大,可達3米以上,以後逐漸降低。胸徑的連年生長量高峰在4~10年。材積連年生長量高峰出現在7~14年,這種高峰出現的時間早晚和數值大小,取決於土壤條件和撫育管理措施。泡桐是一種喜光的速生樹種,原產於中國,春季先葉開花,花大,是不明顯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時滿樹花非常壯觀,花落後長出大葉,葉密而大,樹蔭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綠化和行道樹種。但泡桐不太耐寒,一般分佈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黃河流域以南,是黃河故道上防風固沙的最好樹種。且泡桐抗污染性較強,用作工廠附近的隔離帶十分好。泡桐生長非常迅速,十幾年樹齡的泡桐要比同齡楊樹直徑大一倍,但生長時間長了,樹幹會出現中空。由於生長迅速,所以木材材質輕軟,容易加工,但也耐酸耐腐,防濕隔熱。
栽培繁育
泡桐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北宋陳翥所著《桐譜》一書,比較全面地記載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泡桐栽培和桐木利用方面的豐富經驗,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1949年以後泡桐造林獲得很大發展。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種、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地應選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氣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長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加強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蟲害。一般隨整地隨造林,採用穴狀整地,深1米,長、寬各 1米。根據造林的目的和經營管理水平確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為3~5米;在條件較好的地區,株間還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帶狀或塊狀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實行糧食作物-泡桐間作時以桐為主的間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畝26株;以糧為主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畝3株;桐糧並重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畝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葉後到第2年春季發芽前進行。有的地區進行秋季帶葉栽植,也可取得較好效果。
主要病蟲害
泡桐叢枝病是較為普遍的病害,有的地區發病率高達80~90%,病原為類菌原體。幼樹發病後,多在主幹或主枝上部叢生小枝小葉,形如掃帚或鳥窩。防治方法包括選用無病母樹的根作為繁殖材料,及時修除病樹,選用抗病良種等。害蟲有大袋蛾為害葉部,毛黃鰓金龜的幼蟲食苗木根皮。
園林用途
常作庭蔭樹,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