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短腸蕨
分布地區
分佈於台灣(台北、台中、花蓮、南投、嘉義、台南、台東、高雄)、廣東(連縣、懷集、信宜)、海南(五指山)、廣西(桂林、大苗山、隆林、金繡、大瑤山、百色、龍州)、四川(攀枝花)、貴州(赤水、雷公山、惠水、獨山、三都、興仁、冊亨)、雲南(路南、邱北、富寧、廣南、馬關、彌勒、蒙自、元陽、景東、孟海、耿馬、永德、隴川、盈江、瀘水、福貢、貢山、漾濞、雙柏、大姚)、西藏(察隅、亞東、聶拉木)。
形態特征
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斜升至直立,粗狀,高達40厘米,直徑達10厘米,先端密被蓬鬆的長鱗片;鱗片褐色至深褐色,膜質,線狀披針形,長可達3厘米以上,先端線形長尾狀,邊緣黑色並有稀疏的細牙齒;葉簇生。葉長可達2米以上;葉柄通常短於葉片,長達1.2米。直徑達1.5厘米,基部黑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干後禾稈色或綠禾稈色,上面有淺縱溝槽;葉片三角形長達1.5米,寬達1.3米,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深裂;羽片達15對左右,互生,略斜向上,對稱或近對稱,多為長披針形,下部兩對最大,長達70厘米,寬達25厘米,羽柄長達6厘米,上部幾對漸縮狹呈披針形,無柄,一回羽狀一羽片羽狀深裂;小羽片達15對左右,互生或近對生,平展,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對稱,先端通常漸尖至長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平截,有時略為淺心臟形,中部的長達15厘米,寬達4厘米,下部的常顯著有柄(長達3毫米),羽狀淺裂至深裂;裂片可達15對左右,略斜向上,卵狀矩圓形,先端鈍圓或近截形,略向上彎,邊緣有淺鋸齒;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在裂片上羽狀,小脈達9對,斜向上,通常二叉或單一,偶為34叉。葉干後草質或薄草質,上面綠色或深綠色,光滑,下面灰綠色,沿小羽片中肋及裂片主脈有淺褐色或灰白色的細小腺體,葉軸和羽軸綠禾稈色或禾稈色,下面疏被褐色線形小鱗片。孢子囊群短線形,由小脈基部上行可達2/3左右,在側生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7對,通常單生於小脈上側,或在裂片基部上側常為雙生(上端常沿小脈分叉);囊群蓋在囊群成熟前破碎,成熟囊群中僅有不明顯的殘餘。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不具褶皺。染色體數目2n=82。
生長習性
生於山地闊綠林下及林緣溪溝邊,海拔4002200米。
栽培繁育
暫無信息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