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影響因素?

探索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影響因素?

羅馬歷史故事

探索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影響因素?

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曾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經濟空前繁榮,文明輝煌、影響深遠。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也讓世人始終不能釋懷。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時至今日,世人仍舊在不停地探討它衰亡的種種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同1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觀點、看法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讓我們一起探求羅馬帝國衰亡的各種原因。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年僅6歲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被廢黜,西羅馬帝國大廈轟然倒塌,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這個曾稱霸地中海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的內外絞殺下覆沒了。羅馬城牆上刻有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曾經強盛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500年發展歷程後,終於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世人永遠的回憶。

羅馬帝國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濫筋之一,羅馬帝國之於西方的重要性,更甚於漢、唐帝國之於中國。在中國,自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以後,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在中國政治體系中已經成為常態;而在西方,羅馬帝國卻後無來者。世人也許是有感於羅馬的偉大,或者是有感於羅馬文化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影響,孜孜不倦地探討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何時滅亡以及是否滅亡等問題。尤其是對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反思,引起了世人極大的興趣。

從5世紀初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18世紀末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哀亡史》,歷史學家們著書立說,提出了許多觀點和看法,為探討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爭論不休。他們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史學觀點。

傳統史學認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西方古典時期的結束和中世紀的開始,西方文明從此走上了下坡路。這樣的觀點強化了羅馬在西方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甚至使「夢迴羅馬」成了西方人揮之不去的帝國情結。下面,筆者將簡單介紹他們的觀點。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歐洲奴隸制度的崩潰,封建制度的開始。羅馬帝國是建立在奴隸制度基礎上的大帝國。從共和時期開始的長期對外擴張使羅馬俘虜、販賣了大量奴隸,將他們廣泛使用於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領域。奴隸制的發展促進了帝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和國力強盛,為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奴隸制度就沒有羅馬帝國,不過成也奴隸制度,敗也奴隸制度,奴隸制度是羅馬帝國滅亡的根源。

羅馬帝國末期,奴隸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度出現危機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勞動力不足。羅馬在擴張期間將大量的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變為奴隸,強迫他們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勞動,或者將他們運送到奴隸市場上作為商品直接銷售。公元2世紀以後,隨著帝國對外戰爭結束,作為奴隸重要來源的戰俘驟減,奴隸資源甚至斷絕。而繁重的勞動和殘酷的剝削,使奴隸無法通過繁殖後代來擴充奴隸隊伍,又致使奴隸嚴重自然減員。奴隸資源枯竭造成生產衰退,社會經濟基礎崩潰。

其次,農業的衰落。羅馬帝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帝國,農業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產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實,早在公元1、2世紀,也就是羅馬帝國奴隸制度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帝國的經濟,特別是經濟中心意大利的農業就已經開始出現衰退現象。公元1世紀後,西西里島不再是意大利的糧倉,羅馬的糧食供應主要依靠北非。意大利的農業日益衰落,表明奴隸制度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羅馬帝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安東尼王朝的皇帝們為了阻止意大利農業的衰落,曾經採取各種措施。例如,涅爾瓦設置了低息貸款基金,購買土地分給無地居民;而圖拉真則規定元老院元老必須將1/3以上的財產投資於農業。但是,這些措施並未改變頹勢,到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的農業仍呈現全面衰落態勢。公元3世紀,農業衰落迅速擴展到非洲行省、高盧行省等地。農業衰落的原因不是因為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而是在於人,它是奴隸制度危機造成的惡果。

第三,手工業的衰落。農業和手工業關係密切,手工業的發展需要農村的原料和市場,因此農業危機必然危害到手工業。從共和國末期到帝國早期,意大利手工業有了相當發展,形成了鐵器、陶器、青銅器、銀器、玻璃、羊毛等比較齊全的分支。但是到公元3世紀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因為奴隸勞動毫無利潤可圖,加上在與西班牙行省、高盧行省和北非行省等地的手工業競爭中處於劣勢,除了少數城市的毛紡織業還能勉強維持外,意大利的手工業整體處於衰落趨勢。

第四,商業的衰落。隨著農業、手工業的衰落,商品減少,商業日益蕭條,最終走向衰落。此外,商業的衰落還影響到財政金融。帝國末期,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為了擺脫危機,政府被迫發行劣質貨幣,後果極其嚴重。

從公元3世紀以來,羅馬的金幣含量減少17%,銀幣含量也是越來越少,到最後僅有5%,大量發行劣質貨幣造成物價上漲,政府的開支隨之增加,而稅收明顯不足,為此只能發行更加劣質的貨幣。如此惡性循環,使得經濟陷入崩潰,人們被迫退回到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

最後,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羅馬人鄙視勞動,並且帕苦怕累、貪圖安逸、奢侈腐化,認為勞動完全是奴隸的事情,奴隸主貴族已經淪落為帝國肌體上的寄生蟲,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力量。帝國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開支,貴族為了維持奢侈腐化的生活,更加喪心病狂地壓迫剩削奴隸。

奴隸被奴隸主視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最大限度搾取奴隸的價值,採取各種方法限制奴隸的自由,對奴隸實行最大限度的剝削和壓迫,甚至強迫奴隸永不停歇地工作,而給予奴隸的飲食十分粗劣,衣物十分破舊。在奴隸制度下,奴隸既遭受強迫勞動又無人身自由,他們對勞動沒有絲毫興趣,將勞動視為禁鋼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時刻想擺脫勞動,逃離勞動。

他們往往採取虐待牲畜、破壞工具、逃亡,甚至舉行武裝起義的方式進行反抗。為了防止奴隸逃跑,奴隸主在奴隸勞動時,迫使其戴上沉重的腳僚,如此造成勞動生產率低下。如果奴隸膽敢逃跑,一旦被抓回,其前額還會被烙上「逃犯」二字,特別是對於那些參加起義被俘的奴隸,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個結果-死亡。奴隸如果衰老無用,奴隸主就將其送到台伯河,任其自生自滅。奴隸主如此殘酷剝削壓搾奴隸,嚴重阻礙了帝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這些情況造成帝國中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奴隸不斷反抗、逃亡或者起義,重大起義不斷發生。公元前73年爆發了羅馬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斯巴達克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制度經濟,動搖了奴隸制度的基礎,加速了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轉化的進程。公元2世紀後,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先後燥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起義軍攻陷城市,燒燬農田,殺死奴隸主,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

公元3世紀後,奴隸起義風起雲湧。例如,公元238年,北非爆發奴隸大起義:公元283年,高盧地區爆發巴高達運動;公元408年,巴高達運動再起.

羅馬的一支大軍自高盧返回意大利,路經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襲擊,全部戰利品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奴隸主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這些風起雲湧的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羅馬帝國末期,奴隸制度已經全面陷入危機,這是一種制度性危機,包括政治危機、經濟危機、軍事危機、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等方面,羅馬帝國也就亡於應對各種危機。總的說來,在羅馬帝國後期,奴隸制度的生產關係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最大障礙,必將被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而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羅馬帝國也只能被歷史淘汰,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羅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