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王政時代,政治與經濟方面分別有什麼特點?
羅馬王政時代是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羅馬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一般稱呼這個時期的羅馬為羅馬王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
傳說羅馬共有三百個氏族組成三十個胞族(羅馬人稱之為庫裡亞)、三個部落,他們的全體成員構成「羅馬人民」(Popuius Romanus)。
「王政時代」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庫裡亞大會三種。
庫裡亞大會是按胞族(即庫裡亞)召開的公民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這一會議主要解決公社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如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包括王)、宣佈戰爭、通過或否決新法案、對判處死刑的案件作出最後定奪等等。在通過決議時,三十個庫裡亞各有一票表決權。
元老院即長老議事會,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它相當於庫裡亞大會的預決機構,有權預先討論向庫裡亞大會提出的重大問題。因為它的成員都來自氏族顯貴,所以實際上能操縱庫裡亞會議並對勒克斯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勒克斯(國王)相當於荷馬時代的「巴賽勒斯」,一般情況下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250年間,傳統認為羅馬共有七個王,即羅慕路斯、努瑪、圖魯斯、安庫斯、老塔克文、塞爾維烏斯和小塔克文。據說第一和第三王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為薩賓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為埃特魯裡亞人。
他們引進了伊達拉裡亞式的豪華與威嚴: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著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它象徵著1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後專制獨裁的代名詞。另1種留傳後世的禮儀則是凱旋式的舉行,每當國王率軍征戰得勝回城,必舉行盛大凱旋式:王著金紫大袍,立於戰車之上,帶著俘虜,抬著戰利品,浩浩蕩蕩穿過城市街道,直達神廟奉獻犧牲,而群眾則夾道歡呼觀看,場面盛大壯觀。這種儀式後來成為羅馬社會生活的1個重要內容。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裡亞大會(Comitia Curiata)。如果這個人選被庫裡亞大會通過,元老院將批准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著整個過程。
經濟
1、總述
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鐵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鐵製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手工業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冶金、制革、制陶等開始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交換比以前發達,交換的媒介物已不是牲畜,而是使用銅塊衡量。
2、貴族的形成
當時,部分富有宗族開始利用特權,霸佔公有土地和財產,並且開始佔有和使用奴隸,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氏族貴族。一般貧困破產的成員則往往求庇於貴族門下,接受他們保護,成為貴族的被保護人。他們從貴族那裡獲取份地,但必須為貴族服役和負擔一定的義務,戰時以親兵身份隨同出征。這樣,在原先平等的氏族內部就出現了貴族和被保護人兩大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
3、平民的形成
與此同時,在羅馬的氏族之外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階層——平民。通常認為他們來自氏族以外,有的系外來移民,有的則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因為這些人都處在舊的氏族、庫裡亞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Populus Romanus,即不是地道的羅馬人民。
他們人身自由,可以佔有地產,但必須納稅、服兵役。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裡亞大會,也不能參與征服得來的國有土地的分配。一句話,即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所以,從一開始,平民和貴族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羅馬國家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平民和貴族間鬥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