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將指揮過戰象部隊?古代的戰象部隊有多厲害?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戰象部隊的相關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戰象部隊可以說是古代戰爭當中的特種部隊,數量不多,但是殺傷力極強。從公元前1000年一直到公元1700年前後,在戰爭中使用了將近3000年。雖說使用靈活多變的戰術能夠擊潰戰象的進攻,但是這也意味著只有名將才能以很小的損失來擊敗戰象部隊的進攻,甚至能讓他們反噬敵軍部隊。然而同樣地,較少量的戰象就能讓名將如虎添翼,像塞琉古一世、皮洛士、漢尼拔等著名的統帥都以擅長使用戰象而聞名。
戰象可以踐踏、衝擊敵人,或者用長長的象鼻捲起敵軍,從這個角度上講它如同古代戰爭中的坦克。戰象還能為投射火力提供較高的發射平台,一座像背上的平台可以安置四人甚至更多的乘員,他們能夠居高臨下射擊敵軍,與大象的近戰能力結合,同時起到保護戰象的作用。戰象訓練難度較大,操控性較差,這方面歷來飽受詬病。因此財力充足的勢力往往會為象兵配備盔甲護住要害,以免戰象受傷而發狂失控。但對於皮糙肉厚的戰象來說,如果不是要害被創,一般的攻擊對它們也確實不痛不癢。
公元前326年,在亞歷山大大帝與印度王公波魯斯率領的印度聯軍於著名的海達斯佩河戰役中作戰時,馬其頓長矛並不能對戰象造成多少傷害。馬其頓戰士們被迫用手中的戰斧和考佩斯彎刀攻擊戰象的側腹和象腿。輕步兵們和弓箭手們,更是向戰象的眼睛,以及背上缺乏鎧甲防護的馭手進行投射。顯然這種近距離攻擊是非常危險的,事後清點傷亡,馬其頓軍隊雖然獲勝,損失卻與赫赫有名的伊蘇斯之戰和高加米拉之戰相當,都達到千人上下,受傷者則多達數千人。
我們需要注意到,伊蘇斯之戰和高加米拉之戰,亞歷山大都是以少勝多,而吉達斯浦河戰役是兵力相當的戰役,而且波斯帝國軍隊裝備遠好於印度人。戰象對於騎兵的震懾能力是其龐大威力的又一重要方面。馬匹甚至聞到戰象的氣味就會恐懼,更不用說聽到戰像那喧天的咆哮了。在缺乏馬鐙的時代,騎士,尤其是具裝騎士難以在驚馬上維持身體的平衡,戰象對騎兵部隊的壓制是驚人的。因此亞歷山大帝國衍生出的繼業者王國都設法取得戰象加入作戰體系。當硬質馬鐙普及之後,戰象對騎兵的壓迫力就不如之前那樣大了。
步兵在對抗戰象時也有個要命的窘境。身穿20千克以上盔甲的重步兵因為機動性問題,面對戰象根本無法維持陣列。輕步兵則在與戰象作戰時缺乏防護能力,很容易被輔助戰象作戰的敵人所傷害。顯然,戰象無論對騎兵還是對步兵都有明顯的壓製作用。
除此之外,在早期戰像甚至能作為攻城武器破城而入,即便是土木工程技術發展之後,戰象仍然能攻破一些木質營壘。強弩和弩炮理論上可以擊垮戰象部隊,但是否能射中戰像要害卻看天。大象奔跑時速度可以高達每小時24公里,這樣快速移動的情況下大型弩根本無法對其進行瞄準。一般的步兵弩則和弓箭一樣難以殺傷它們。
在地面上豎起一排長釘能夠有效打擊戰象,但輔助戰象作戰的輕步兵也會設法排除這些障礙。而且腳底受傷對於戰象的刺激並不能比得上眼睛等脆弱之處受傷,訓練有素的戰象很可能繼續有序作戰。
因此,以象制象恐怕才是最好的選擇。在繼業者國家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的敘利亞戰爭中,為了對抗塞琉古王朝從印度等地獲得的戰象,托勒密王朝從紅海沿岸與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取得北非像,與塞琉古王朝對抗。在著名的拉菲亞戰役中,體格偏小的北非像雖然被安條克三世的戰象所壓制,但畢竟牽制住了安條克三世的戰象部隊,雙方戰象的糾纏使得塞琉古王朝騎兵無法向托勒密軍隊後方迂迴,托勒密四世遂得以投入預備隊反敗為勝。
終結戰象榮光的還是火器的崛起。眾所周知,雖然大象怕火,但早期的火箭等火器的使用效率低下,非常看天,而且大象活動的地區往往又是濕熱的地帶。而火銃的發射能夠提供持續的彈幕以及巨大的聲響。在定邊之戰中,明朝開國大將沐英正是憑借火器以3萬人擊敗了麓川國主思倫發率領的8萬(號稱30萬)擁有大量象兵和騎兵的麓川大軍。
1943年抗日戰爭中發生在西雙版納的打洛之戰,是戰象部隊真正的壯烈謝幕演出。戰鬥異常激烈,槍炮聲、廝殺聲和象吼聲驚天動地;日軍在打洛江裡扔下了70多具屍體,我方80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紅了。戰鬥結束後,召片領在打洛江邊挖了一個長寬各20多米的大坑,把陣亡的戰象隆重埋葬了。還在坑上立了一塊碑:百象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