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是如何帶領貧窮落後的俄國走向強盛的呢?

彼得大帝是如何帶領貧窮落後的俄國走向強盛的呢?

俄國歷史故事

彼得大帝是如何帶領貧窮落後的俄國走向強盛的呢?

對彼得大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672年5月30日,一名男嬰出生於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宮。他就是後來的彼得大帝。1682年,年僅十歲的彼得和癡呆的哥哥被一同推向沙皇的寶座。由於彼得年幼,哥哥近乎失明,都不能理政,所以由年長的公主索菲婭攝政。攝政王索菲婭把年幼的弟弟彼得送到莫斯科郊外農村的行宮。彼得在這裡組建了自己的「遊戲軍團」,熱衷於玩軍事遊戲。1689年,彼得搶先發動政變,從攝政王姐姐手中奪回大權。這一幕和中國清朝的康熙帝從鰲拜手中奪權是多麼相像啊!

彼得接手的是一個貧窮、野蠻、落後的農奴制俄國,幅員遼闊,地廣人稀,而且沙皇為了避免異教影響到俄國人信仰的宗教,實行閉關政策,不許本國人出國,同時也不許外國人隨便來俄國(與清朝的閉關鎖國又是驚人的相似)。所以雖然地處歐洲,但是,卻被排除在歐洲文化之外,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落後的不是一星半點。國家的實際情況使彼得意識到改革勢在必行。

一.要想強國,必須改革

俄國嚴峻的現實和不甘落後的雄心使年輕的彼得認識到改革刻不容緩,可是要用什麼辦法改革呢?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他的心腹好友勒福爾給他出謀劃策,制定改革計劃,並幫他實施。

(一)明確改革的方法,改革的決心堅決

俄國經濟、軍事上的落後使彼得下決心決定改革。他想通過改革改變俄國在軍事及其他方面落後的局面,有和其他歐洲國家抗衡的資本。而要想改革,就必須下定決心,要「走出去,請進來」,就是要出國去其他國家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強國(又和清朝的洋務運動那麼的相似)。於是年輕的沙皇開始下達了派人出國留學的命令。

(二)派遣俄國人出國留學

1696年,沙皇彼得下了一道詔書,派50個貴族子弟出國學習數學、建築學、造船學和其他科學。這些人無論是否成家,無論年輕年老,只准帶一個僕人,並且費用自理;而且必須拿到外國教師的合格證才能回國。這樣不僅能讓他們安心求學,還節省了國家財政開支,可謂一舉多得。後來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在改革的各方面都發揮了作用。

(三)彼得自己也出國訪問學習,將外國各方面人才源源不斷輸送回國

彼得不僅派遣貴族子弟出國學習,自己也無1697年3月10日,率領由20個莫斯科貴族和35個志願者組成的隊伍出訪歐洲國家。他為了掩藏身份,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而外交團的團長就是彼得的心腹勒福爾。他們先後到達德國、波蘭、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他像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孩子,看見什麼都覺得好奇,因為這些是俄國所沒有的,可見俄國落後於歐洲國家太多了。他對外國的造船廠、鋼廠、造紙廠、木材廠、兵工廠等都很感興趣,什麼都想學,還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學會絕不罷休。他還挖人家牆角,試圖說服一些技術工人去俄國工作。這招還真管用,被他動員來一大批專家、技師,彼得答應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沒辦法,誰讓俄國一窮二白,要工廠沒工廠,要技術沒技術,要專家沒專家呢!彼得還訂購了260多個巨箱的貨物,連同專家都被源源不斷地送回莫斯科。

(四)肅清國內反對勢力,落實改革

彼得在國外學習訪問期間,國內的守舊勢力發動叛亂,彼得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用殘酷手段把他們從俄國抹去。1698年8月25日,趁貴族官員給他請安的時候,彼得拿出剪羊毛的大剪刀,一把抓住一個覲見者的大鬍子,卡嚓一聲,漂亮的大鬍子已經落在地上了。接著在他們驚慌失措的注視下,兩個侏儒拿著大剪刀在人群中移動,地上就落滿了各式各樣的鬍子。彼得下令從今以後不許留鬍子,否則交稅。還提倡俄國人穿窄袖的衣服,又方便又省布料。彼得的這些舉措標誌著俄國要向落後告別的生活方式了。

彼得又開始著手建造各類工廠,讓訪問歐洲帶回來的專家各司其職,全力落實改革。彼得對反對改革的聲音絕不容忍,他的太子阿列克謝因為反對他也被處死。他認為不管誰阻礙他前進,都將毫不留情地被剷除,可見彼得改革的決心多麼堅決。

二.打通北方出海口,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鋪路

當時的歐洲正處在新舊格局的交替中。北方的瑞典長期霸佔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控制著地中海。波蘭這個內陸國又擋住了俄國通往西歐的道路。勒福爾說:「沒有出海口,俄國人沒法過日子」。因此彼得十分渴望擁有亞速或其他類似的海港。

(一)簽訂條約,獲得「亞速」

彼得本來想先攻打土耳其,從而獲得黑海的出海口,但是1695年,俄國對土耳其的戰爭失利,使彼得認識到要想打敗土耳其,必須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還要有軍艦才行。這只是他訪問歐洲學習的一個目的。他還認識到只依靠俄國的力量是對抗不了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所以另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反土耳其同盟,可是這個目的沒有達成。但是,他敏銳地發現歐洲各國之間的微妙關係,所以他迅速調整思路,把先奪取黑海出海口改成了要先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尋找了波蘭、丹麥兩個盟友,形成了「北方同盟」。他又怕兩面夾擊,腹背受敵,就趁本國已經造出一艘特大軍艦的情況下,同土耳其談判,於1700年7月14日,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規定亞速及附近地區屬於俄國。彼得用炮艦威脅的辦法獲得了外交上的勝利。

(二)波爾瓦塔大捷,粉碎了瑞典陸軍

1700年8月7日,彼得以普列奧勃拉任斯耶兵團炮兵連上尉的身份御駕親征,聯合北方同盟,正式向瑞典開戰。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是個18歲的小伙子,見俄國來犯,也御駕親征,把北方同盟的丹麥打得落花流水,被迫賠款求和。而彼得率領的農民軍也不是瑞典僱傭軍的對手,俄國自己製造的大炮性能不太好,炮手又沒經驗,後勤補給也供應不上,在納爾瓦打了一個大敗仗。

這次敗仗使彼得意識到俄國的落後和軍隊戰鬥力的低下。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他在國內進行了軍事、政治、經濟改革,特別在軍事方面,投入了所有的力量。1701年1月14日彼得頒布創辦海軍學校,不斷龐大的艦隊為俄國運送了大量物資。

1704年8月,彼得終於率領他的炮兵攻下了納爾瓦要塞。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點小成就,他於1709年6月27日在波爾塔瓦徹底打敗了來犯的瑞典陸軍,獲得了波爾塔瓦大捷,結束了俄國外交史上的艱難時期,迅速恢復了「北方同盟」並擴大。

(三)漢果烏德海戰,重創瑞典海軍

為了對付「北方同盟」,查理十二世帶重金遊說土耳其蘇丹(皇帝),讓他進攻俄國。土耳其為了自己的利益答應了。在被土耳其軍隊包圍的情況下,彼得為了不當俘虜,就與土方和談,把亞速歸還給了土耳其。這樣俄國就失去了南方黑海的出海口。

與此同時,北方同盟擔心俄國在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後反過來對付他們,在對瑞典的作戰中互相推諉,分歧不斷。彼得對他們很失望,決心靠自己的力量作戰。1714年7月27日至8月7日,俄國海軍在漢果烏德,徹底戰勝了原來稱霸北歐的瑞典海軍,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四)遷都聖彼得堡,鞏固既得勝利

1717年10月9日,彼得決定在捏瓦河口建立堅固的城堡,保衛來之不易的出海口,並取名聖彼得堡。其實聖彼得堡最初是作為一個軍事要塞來修建的,後來又陸續修建了教堂、客棧、售賣各種商品的市場、海軍大廈、造船基地等。從1708年開始,彼得陸續把家眷、高級官吏、富商等遷到聖彼得堡。1709年為慶祝波爾塔瓦大捷,莫斯科發生火災。彼得令350多家貴族和5000多家居民全部遷到聖彼得堡。1713年,聖彼得堡被定為首都。彼得還在聖彼得堡建立了圖書館,為了吸引所有人來參觀閱讀圖書,不僅免費開放,還提供免費的燒酒吸引客人。彼得還建立了一個排字車間,印刷屬於俄國的報紙《新聞報》,還印刷一些翻譯作品和俄國人編寫的書,豐富人們的生活。彼得對俄國文化的發展做了很大貢獻。

(五)俄瑞簽訂合約,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此後又經過數次戰爭,俄國於1721年9月與瑞典簽訂《尼斯塔特和約》,奪取了芬蘭等大片土地,並取得俄國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以後,俄國人生產的各種商品就可以通過這個出海口,運往歐洲各地,賣給其他國家,為俄國人賺取大量金錢。為了表彰彼得的功績,1721年10月,彼得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不久俄國也改國名為俄羅斯帝國。

總結

彼得為俄國的貧窮落後努力尋找原因,聽取正確意見,積極尋找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為了推行改革,他不僅派人出國留學,自己也率先垂范,對新鮮事物刨根問底地一探究竟,也學會了很多知識,還得到了第一手資料和大批人才,為推行改革做好鋪墊。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兒子開刀,也正是憑借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將改革推行到底的決心,他成功了。俄國逐漸改變了落後的狀態,逐步縮小同其他國家的差距。

為了近一步發展俄國的經濟,彼得幾經努力,通過一系列戰爭,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俄國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門戶,使得俄國的產品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還為後繼者指明了奮鬥的目標和發展方向。後來俄國另一位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是依據老祖宗彼得大帝的目標,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俄國一躍成為強國,彼得大帝有帶頭之功。

彼得大帝通過改革,令俄羅斯在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改變了落後的面貌,為了俄羅斯走向富強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其改革的魄力值得學習,改革的決心值得敬佩,改革的雷霆手段值得借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俄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