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彼得大帝重建聖彼得堡的過程,將俄國推進到了現代世界
在歷史長河中,彼得大帝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彼得大帝這個故事嗎?
彼得大帝作為俄羅斯帝國的奠基者,他在位期間,通過北方戰爭,使俄國從瑞典手中獲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他用修建歐洲之窗的雄心,在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都城——聖彼得堡,將俄國推進到現代世界,讓現代文明的火種,在亞洲大陸的最北方熊熊燃起。
(一)北方戰爭
長久以來,俄羅斯一直是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內陸國家,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加強對外貿易,因此歷代沙皇無一例外都把打通出海口作為自己執政期間的首要任務。
對於俄羅斯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向可以和西方建立聯繫。
向南經過黑海達到地中海。
當時黑海周邊地區由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為獲取通向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多次發動針對土耳其的戰爭,俄羅斯雖然最後奪得了亞速夫要塞,獲得通向亞速海的出海口,但是距離獲得黑海出海口還有一段艱辛漫長的路要走。
向北經白海進入大西洋。
在16世紀中期,伊凡四世將領土擴展到白海沿岸後,曾經開闢了一條通向白海的商道,但由於那裡氣候特別寒冷且路途過於遙遠,商道一年通航的時間不超過四個月。
向西經波羅的海再經北海進入太平洋。
這是俄羅斯通向大西洋的最短通道,也是最理想的出海口。
伊凡四世曾經說道:「波羅的海的水的份量是值得用金子來衡量的。」
從17世紀起,波羅的海東南沿岸的大部分地區都被瑞典佔領,因此俄羅斯若想打通到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勢必要與瑞典打一場爭奪戰。
1700年8月,俄羅斯在和奧斯曼土耳其簽訂和約後,馬上向瑞典宣戰,9月,彼得一世率4萬軍隊包圍了隸屬於瑞典的納爾瓦要塞。
俄軍雖然在人數上佔優勢,但軍事供應不足,武器低劣,戰鬥力不強,結果在11月被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領的軍隊突襲,俄軍防線全線瓦解,損失17萬多人,重武器損失殆盡。
但此時,查理十二錯估形勢,認為俄軍無力再戰,便揮軍南下,進攻波蘭。
初戰受挫,但彼得一世並沒有氣餒,北方戰爭的受挫,暴露了俄國從軍事組織到軍備供應存在的嚴重弱點。
為捲土重來,他借瑞典進攻波蘭之機,重整軍備。
為解決缺乏鋼鐵鑄炮的問題,他下令每三個教堂交出一口鐘。
到1701年底,俄國已鑄300多門新炮。
納爾瓦戰役之後,俄國實行募兵制,不到半年,俄國就有了一支經過訓練的新軍。
1708年,查理十二率軍經波蘭進入白俄羅斯。
1709年4月,瑞典軍隊包圍了烏克蘭境內的波爾塔瓦城,遭遇城中守軍的頑強抵抗7月初,彼得一世率援軍來到波爾塔瓦城外;7月8日上午,俄軍向瑞典軍隊的陣地發動了總攻,雙方在猛烈的炮擊後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瑞典軍隊企圖正面突破,但很快被俄軍從左右兩翼包抄。
經過一天激戰,俄軍取得了全面勝利,瑞軍陣亡9000多人,被俘約1.8萬人,查理十二受傷,率千餘人的殘軍逃往土耳其。
波爾塔瓦之戰是北方戰爭的轉折點,俄羅斯從此獲得了戰場中和外交上的主動權。
1710年夏,俄軍乘勝攻佔波羅的海沿岸的維堡,裡加、雷瓦爾和厄塞爾島等要地。
1714年8月,新建立的俄波羅的海艦隊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海軍,瑞軍被迫撤出芬蘭。
在外交上,俄羅斯獲得了普魯士、漢諾威和薩克森諸侯的支持。
1720年,俄國海軍在格倫加姆島附近再次擊敗瑞典艦隊並登陸瑞典,進逼其首都斯德哥爾摩。
1721年9月10日,俄瑞兩國簽訂《尼施塔特和約》,結束了歷時21年的北方戰爭。
俄國依約獲得芬蘭灣、裡加灣、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地區的大片土地,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北方戰爭的勝利了卻了歷代沙皇尋找出海口的夙願,俄羅斯立國數百年來,首次獲得了與西方直接接觸的窗口。
為表彰彼得一世的豐功偉績,1721年10月22日,俄羅斯樞密院宣佈他為「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俄羅斯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沙皇改成皇帝,彼得一世被尊稱為「彼得大帝」。
(二)遷都彼得堡
1703年5月1日,俄羅斯軍隊在北方戰爭中攻下了涅瓦河三角洲上的一座城堡。
這裡原來是一個不引人注意的沼澤地,涅瓦河兩岸不是水窪就是石頭,連樹叢都很少。
5月27日,俄軍在此地建立了「聖彼得與保羅要塞」。
不久,彼得親臨該城堡,發現這裡雖然荒涼,但臨近大海,水路交通十分便捷,於是萌生了在此地修建新都的想法。
此舉既是為就近對抗瑞典,也有擺脫莫斯科保守力量的因素。
不久,彼得宣佈這一城堡稱「彼得堡」,舉全國之力修建新都城。
彼得下令各省總督每年要為彼得堡的建築提供4萬個勞動力全國所有的石頭都要留作建都之用,進入涅瓦河的船隻必須運進30塊方石,甚至所有進入彼得堡的馬伕都要交納三塊鋪路石。
惡劣的氣候、潮濕的環境、繁重的勞動以及飢餓、疾病無不困擾著這裡的建設者們。
據史料記載,建設彼得堡的過程中約有20萬人死亡。
勇敢堅毅的俄羅斯人以生命為代價,在黑暗叢林和沼澤泥潭中修築了座「北方的巴爾米拉」(巴爾米拉,富饒美麗的敘利亞古城)。
1706年,彼得命令海軍部遷到這座尚未完成的新城。
兩年後皇宮貴族、高級官吏和富商在彼得的命令之下也陸續遷入。
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把都城由莫斯科遷到彼得堡。
十多年後,新都的人口達到7萬。
儘管這裡環境惡劣、生活不便,但很快就變成俄羅斯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彼得一世希望這座新城能與莫斯科城有所不同,能夠成為像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那樣的歐洲城市。
因此,他邀請了許多著名的歐洲城市設計師、建築師參與彼得堡的規劃和建設。
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到1725年,彼得堡已經成為設施完備的都市,在許多方面可與西歐大城市相媲美。
將這樣一個自然條件惡劣的低窪河口,建造成一個集歐洲諸城精美於一體的新城市充分彰顯了彼得一世的勃勃野心和把俄羅斯全面融入歐洲社會的決心。
彼得堡成為俄國改變落後面貌和融入歐洲社會的起點,標誌著俄國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一躍成為歐洲強國。
彼得一世自豪地說,「新都是插在波羅的海岸邊的一把雙刃利劍,是開闢俄國與西歐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捷徑」,「展現著俄國變成海上強國的壯麗前景」。
(三)父子反目
皇太子阿列克謝是彼得一世和他的第一個妻子於1690年所生皇太子8歲時,彼得與妻子離婚並把她送到修道院,從此,阿列克謝對彼得心懷怨恨。
阿列克謝智力平庸,不喜歡學習,18歲時才學會四則運算。
彼得一世曾對他寄予厚望,但隨著阿列克謝年齡的增長,父子二人的關係日漸疏離和緊張。
1711年10月,阿列克謝在彼得的安排下與漢諾威諸侯的公主索非亞結婚。
婚後夫妻感情不和,時常吵架。
1715年冬,也即彼得皇孫出世後不久,索菲亞公主去世。
此時阿列克謝身邊聚集了一批守舊、反對改革的王公貴族。
阿列克謝公然反對改革,在一次聚會上,他狂妄地說道:「注定要發生的事情總會來到的。我父親的朋友們將會嘗到尖樁刑的滋味,艦隊將被燒燬,我將住在莫斯科,彼得堡將重新變回蠻荒之地。」
父子二人的關係一時間劍拔弩張。
1716年,身在丹麥的彼得寫信要求阿列克謝要麼放棄繼承權遁入修道院做修士,要麼來丹麥向他請罪。
阿列克謝表面上答應去丹麥,但出境後卻喬裝打扮逃到奧地利,因為當時的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是他的連襟,他想借奧地利之力恢復他的王位繼承權。
彼得得知阿列克謝私自逃到奧地利,勃然大怒,馬上派使者前往奧地利,要求引渡阿列克謝。
查理六世懼怕彼得發動戰爭,不得不把阿列克謝交給俄國使者。
1718年2月,彼得返回俄國,馬上宣佈剝奪阿列克謝的皇位繼承權,並以叛國罪審判阿列克謝。
阿列克謝為了活命,招供說出了他身邊的保守派貴族企圖謀害彼得並廢除改革的陰謀。
彼得悲憤交加,馬上派兵逮捕了阿列克謝身邊的貴族處以極刑,最後授意法庭於6月24日對阿列克謝判處死刑。
兩天後,阿列克謝在恐懼中死於彼得堡的監獄。
阿列克謝王子的死給彼得一世帶來很大打擊,1719年他與葉卡捷琳娜皇后所生的4歲小王子彼得也不幸夭折,接連的喪子之痛讓其昔日炯炯有神的目光變得越來越黯淡。
他常常一人呆坐數小時,思索著把未竟的事業交付與誰。
1725年1月28日早上,彼得一世死於尿毒症。
這位把俄羅斯帶到一個嶄新世界的偉大君主,就此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