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名畫——《伊凡雷帝殺子》,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

19世紀名畫——《伊凡雷帝殺子》,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

文學藝術

19世紀名畫——《伊凡雷帝殺子》,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

由俄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畫家,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年)所創作的油畫。這幅畫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沙俄的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 。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

2018年5月25日傍晚,畫作被一男子損傷。

十九世紀80年代,俄國全境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而開始血腥屠殺,從而激起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列賓打算表現這個時代的現實。

一天,他去聽俄國大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交響組曲《安泰》第二部分《復仇的痛快》 ,得到啟發,他說:"它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繪畫中體現我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我就回憶起伊凡雷帝。這些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種力量總是催促我去完成這幅畫。"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 。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畫家集中刻畫伊凡的瘦臉上,瞪著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那種不可逆轉的殺子之痛,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也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注定失敗的原因。

這幅畫一問世就惹怒了沙皇當局,一位總檢察官在給皇上的奏折上說:"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麼要畫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 。"於是這幅畫剛展出就被除去,嚴禁流行。

歷史背景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凱撒之意),16世紀俄羅斯的專制統治者。

他生性殘暴,17歲時殺死握有實權的攝政王,自立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殺所有反對他的政敵,鎮壓叛亂、絞死主教,最終失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他在統一和治理國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勳。這個政權是建立在恐怖基礎上的,所以世稱他為"伊凡雷帝"即" 恐怖的伊凡"。

列賓所處的時代,是俄國歷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時代。

名畫受損

第一次

1913年,《伊凡雷帝殺子》被精神異常者用刀損毀過一次,直接導致時任館長自殺身亡。所幸列賓當時在世,耗費12年修復這一畫作。隨後,畫廊為畫作加裝玻璃保護罩。

第二次

2018年5月25日傍晚(當地時間),畫廊即將關閉時,一名男子推開工作人員進入一個展廳,用金屬防護欄打破畫作玻璃展櫃並多次損傷畫布。 畫作毀壞者伊戈爾·波德波林現年37歲,是從俄羅斯中部城市沃羅涅日來到首都莫斯科的無業男子。

波德波林向警方供述事件經過。他自稱特意到畫廊看《伊凡雷帝殺子》,看完後到畫廊咖啡廳喝了"100克伏特加酒",因為"從來不喝伏特加",所以"有些神志不清",導致出現攻擊行為。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館長塔季揚娜·戈羅德科娃28日在記者會上說,波德波林當時不像喝醉了酒,他繞過4名保安衝到畫作前,工作人員聽到他喊著類似"伊凡雷帝沒有殺他兒子"的話。

俄羅斯文化部副部長弗拉基米爾·阿里斯塔爾霍夫28日呼籲,對19世紀名畫《伊凡雷帝殺子》的破壞者處以"盡可能最嚴厲處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文學藝術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