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次英荷海戰:荷蘭輸掉了歐洲海上控制權

盤點三次英荷海戰:荷蘭輸掉了歐洲海上控制權

荷蘭歷史故事

盤點三次英荷海戰:荷蘭輸掉了歐洲海上控制權

17世紀幾乎是荷蘭的世紀——儘管英國海軍贏得了英荷兩國海軍在加萊海戰中的勝利,但海洋上最大的受益者卻是荷蘭而非英國。

荷蘭海上崛起激發英荷矛盾

16世紀中期的「尼德蘭革命」,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掌權的國家——荷蘭共和國。荷蘭把發展海洋貿易作為基本國策,舉國上下全民參與海洋經濟建設,走上了「走向海洋而繁榮,依靠海洋而強盛」的強國崛起之路。

荷蘭重視發展周邊和波羅的海的貿易,確保波羅的海的通航與貿易優勢,作為向外發展和全球擴張的基地,並逐漸把貿易觸角伸展至歐洲各國。荷蘭同英國、法國展開激烈的貿易爭奪,並逐漸取得優勢。隨著航線在全球擴張,飄揚著「三色旗」的荷蘭艦船走遍世界各大洲,形成了「全球出擊,逐洲落戶,處處創業」的局面,競爭加上掠奪獲得的財源流進荷蘭國家金庫。在鼎盛時期,荷蘭擁有海運商船16000多艘,是法國商船數的16倍,總噸位超過英、法、葡、西4個國家商船的總噸位,荷蘭的資本積累超越了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

17世紀初,荷蘭趁葡萄牙衰落之際,多次發動對葡戰爭,用武力從葡軍手中搶佔了有「香料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及其首府雅加達,作為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線,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基地,將葡萄牙的勢力全部擠出了亞洲。17世紀30年代,荷蘭在古巴發動攻勢,先後擊毀了西班牙的兩支艦隊,牢固地取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權。

英國是荷蘭隔海相望的島嶼大國,海上交通線是「生命線」。荷蘭向世界大舉擴張,將勢力一度伸展到世界各地,登上了「海上第一強國」,即號稱「大荷蘭帝國」。但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挑戰,是荷蘭崛起後對外擴張的最大阻礙,實為動搖其海洋霸主地位的主要「殺手」。荷蘭到處排擠英國,英國也在尋找時機削弱荷蘭,誰的海上威力強大,誰將搶佔上風,爭奪海洋霸主地位,實質上便是通過海戰來實現海權的較量。

17世紀中期,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決意大力擴充艦隊,經過苦心經營到了1654年,英國便建成了一支擁有686艘艦船的艦隊,每艘艦船排水量均在1000噸,裝有60~80門火炮。而當時荷蘭僅保持著60艘船的艦隊,並且每艘艦船的噸位均比英國艦船小,置火炮40~50門。顯然,英國軍艦在數量、噸位、火力上都已經超過荷蘭海軍,為此,便展開了新一輪海上霸主爭奪戰。1651年和1652年,英國兩次頒布《航海條例》,公然宣佈:非經英國允許,外國商人不得與英國殖民地通商,輸入和輸出英國的貨物,只准英國船隻或輸出國的船隻進行運輸。而且,強制要求在英國水域的所有船隻,包括整個艦隊,必須向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表示對英國在那裡的承認,並可登上荷蘭船隻進行臨檢搜查。從搶奪航運權著手直接打擊動搖荷蘭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以咄咄逼人之勢,開始海上爭霸。荷蘭不買英國的賬,宣佈拒絕承認英國的《航海條例》,因此便引發了1652—1673年間的英荷戰爭。

第一次英荷海戰

第一次英荷戰爭於《航海條例》宣佈實施的次年爆發,至1654年結束。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期間由於雙方都是海上殖民大國,因此戰場也就遍佈全球,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峽都同時進行了規模大小不等的一系列海戰。

1652年5月,英荷兩國艦隊首先在多佛爾海峽發生對射。當時,英國海軍將領布萊克率領20多艘艦船在多佛爾海峽巡邏,正遇上在唐斯海戰中一戰成名的荷蘭海軍上將特羅姆普,他正率領42艘荷蘭戰艦為商船護航。於是布萊克按照常規要求荷蘭海軍降軍旗向英國國旗致敬,因為英國一貫將多佛爾海峽視為英國領海,因此所有經過這個海峽的其他國家艦船都需要降旗以示尊重。但今時不同往日,英國和荷蘭儘管沒有正式宣戰,但戰爭之火已燃燒。心高氣傲的特羅姆普立即拒絕了布萊克。於是,布萊克毫不客氣地隨即下令英國戰艦向荷蘭戰艦開炮,雙方由此進行了一場持續4個多小時的炮戰,荷蘭損失了3艘戰艦,布萊克的旗艦「詹姆斯」號中彈70餘發。多佛爾海峽炮戰發生後,雙方隨即於7月8日正式宣戰。英國海軍隨後封鎖了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攔截荷蘭商船;荷蘭則開始組織艦隊護航,雙方的海戰首先就是由這種封鎖反封鎖的方式逐漸步入一系列的海戰。

第一次英荷戰爭中多佛爾海峽成為英荷雙方首當其衝的戰場,這是因為這個海峽是交通樞紐,關係到英荷雙方的國家命運。因此,在多佛爾海峽上所發生的海戰雙方幾乎每次海戰都要投入2~3萬人以及6000~8000門大炮,而且在這個海峽的海戰幾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僅在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個月之內,雙方艦隊在多佛爾海峽的大小交戰總數已經相當於當時世界各海洋歷次戰役的總和。

不管戰爭的勝負如何,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英國對荷蘭的長期封鎖,最終導致荷蘭這個嚴重依賴海上貿易的國家幾乎陷於崩潰的邊緣。在英荷第一次戰爭進入尾聲的時候,阿姆斯特丹已經一片淒涼,街道上毫無生氣,空房遍佈,港口凋零。荷蘭人此時已經山窮水盡,不得不屈服,1654年4月15日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第二次英荷海戰

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時正值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與資產新貴們達成協議,返回英國,隨後被立為國王。查理二世登基後不久為拉攏海軍,特授予英國海軍「皇家海軍」的稱號,並任命他的弟弟詹姆士·約克公爵統帥海軍。與此同時,查理二世為了繼續打擊荷蘭,頒布了一個更加富有進攻性的新《航海條例》,英國在海外向荷蘭殖民地展開了新的攻勢。但此時的英國海軍在經歷克倫威爾經年累月的征戰後,由於英國外債高築,海軍軍費也屢遭拖欠,海軍實際軍費不及預算的2/3,導致士氣低落、艦船保養不足,戰鬥力明顯下滑。相反,荷蘭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戰敗後,並沒有從此蟄伏,而是一直養精蓄銳希望重新奪回制海權。至1664年,荷蘭海軍已擁有103艘大型戰艦,戰艦火炮共計4869門,人員21631人。

在取得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勝利後,英國開始將目標轉向了荷蘭廣闊的殖民地貿易。1663年,英國組建了「皇家非洲公司」,並開始向荷蘭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發起攻擊,並於次年將荷蘭人從這裡驅逐出去,英國取代荷蘭人開始了象牙、奴隸和黃金貿易。1664年4月,英國派遣一支海軍遠征隊佔領了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並改名紐約。

英國一系列的攻勢終於激怒了荷蘭人。1664年8月,德·奈特海軍上將率領8艘戰艦收復了被英國佔領的原荷屬西非據點;1665年2月22日,荷蘭正式向英國宣戰。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由於荷蘭海戰思想已經由簡單的護航轉變為尋找戰機進行海上決戰,因此在海戰的次數上大為減少,但一旦發生戰事往往都是大規模海戰。第二次英荷戰爭主要經歷了6場海戰,戰場仍然是以多佛爾海峽和北海為主。

瘟疫、倫敦大火和荷蘭人的奇襲最終導致了英國人不得不屈服,1667年7月31日,兩國簽訂了《佈雷達和約》,英國重新放寬了《航海條例》,放棄了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方面的權益,並歸還了在戰爭期間搶佔的荷屬南美洲的蘇裡南。荷蘭也做出了讓步,承認英國擁有哈得遜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並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的勢力範圍。

第三次英荷海戰

英國在經歷了兩次「英荷戰爭」後認識到,與荷蘭的海上爭鋒僅僅依靠海戰恐怕已經很難取勝,荷蘭的戰爭資源和潛力遠比英國瞭解的深厚得多。為此,英國需要尋找一個同盟共同打擊荷蘭。而此時對於英國來說,最好的可利用者就是法國。法國在歐洲一向是一個三心二意的夥伴,而且實力強大,此時正值被稱為太陽王的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時是與荷蘭結盟,但實際上並沒有參加重大海戰,而這一次由於「英荷戰爭」遲遲未見分曉,法國已經難以等待了,於是,法國路易十四首先提出與英國聯合打擊荷蘭。1670年6月,英法兩國簽訂了《多佛密約》。該條約規定:查理二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並與法國共同對荷蘭作戰;查理二世懇請路易十四,出兵鎮壓英國可能發生的「騷亂」。1672年法國對荷蘭宣戰,法國退出了與荷蘭、瑞典組成的三國同盟。1672年3月,英國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商船隊,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了。

第三次「英荷戰爭」最後發展成歐洲戰爭,共打了5場戰役。法國、丹麥、瑞典、西班牙等國均捲入戰爭。因此,第三次「英荷戰爭」已經不局限於海上,而是一場海上和陸地同時進行的戰爭。法軍從陸地,英軍從海上兩方面向荷蘭發起了進攻。路易十四時期,法國陸軍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力量,而荷蘭雖然是海上的「巨無霸」,但在陸地上則是個名副其實的侏儒。法國人在孔代和蒂雷納的指揮下勢如破竹,荷蘭的格爾德蘭、奧弗賴賽爾和烏得支等省相繼淪陷,直至突破了埃塞爾河防線,直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萬般無奈之中,荷蘭國王奧蘭治的威廉(1672—1702)下令掘開荷蘭人引以為榮的穆伊登攔海大壩,以阻止法軍。儘管法軍受阻而暫時停止了陸地進攻,但荷蘭人也失去了家園,幾乎全部轉移到了船上,須德海和萊茵河之間一片汪洋。在海上,英國仍然是荷蘭的主要威脅,法國海軍只能起到陪襯作用。

1673年8月的英法聯軍與荷蘭的對決中,英軍損失了9艘戰艦,英法聯軍共損失了2000多人;荷蘭傷亡了1000多人。這場海戰荷蘭人不但成功地阻止了英法艦隊的登陸企圖,而且,由於法國艦隊的提前退出使得英國人大為惱火,魯柏特親王說:「法國艦隊對這次失敗應負全責。」這一海戰最終使得英法聯盟趨於走向瓦解。1674年,英荷雙方簽訂的《威斯敏斯特和約》,和約規定1667年兩國簽訂的《佈雷達條約》繼續有效,荷蘭同意給英國80萬克倫,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原荷蘭領地擁有所有權,英國則保證,荷、法有戰爭自己堅守中立。至此,「英荷戰爭」總算落下了帷幕。

平心而論,勇敢的荷蘭人在三次戰爭中,面對大國和強敵,表現得非常傑出,荷蘭在軍事上也並沒有輸掉戰爭。荷蘭國土就相當於中國西部一個大一點的地州,自然資源極度貧乏,農業經濟脆弱,工業基礎淡薄,整個國家的經濟過分依賴海洋運輸和海外殖民地。而且國土小到不能再小,且人口根本無法與英國、法國、普魯士等國家展開曠日持久的對抗,因此,荷蘭在戰後日漸衰落,英國在戰爭中獲得霸權,而且憑借良好的工業經濟基礎,率先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在日後的18世紀末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荷蘭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