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中東:一個不為人知的戰場和賽克斯—皮科協定

一戰的中東:一個不為人知的戰場和賽克斯—皮科協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中東:一個不為人知的戰場和賽克斯—皮科協定

今年6月以來,自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武裝從敘利亞攻入伊拉克,贏得了相當多遜尼派信徒的支持,屢屢擊敗政府軍,佔領了伊拉克西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其頭目自封為「哈里發」。這個組織不承認中東地區現有的國際邊界,多次故意炸毀伊拉克和敘利亞、約旦交界處的邊境檢查站,特別宣佈反對近百年前「賽克斯-皮科協定」對中東地區的領土安排。

那麼,這個協定是怎麼回事,為何直到今天仍然成為宗教激進派攻擊的靶子呢?這一切還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

一戰前奧斯曼統治下的中東

1914年,早就被稱作「歐洲病夫」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丟失了幾乎所有歐洲和非洲的屬地,但在亞洲,除了土耳其本土安納托利亞高原為,仍控制著從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到伊拉克的新月形地帶(就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肥沃新月地帶),加上包括聖城麥地那、麥加、今天的也門首都薩那在內的阿拉伯半島西側狹長地區。

奧斯曼帝國為了增強凝聚力,與歐洲列強抗衡,開始改革以教派自治為基礎的米勒特製度,加強中央集權,並利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增強凝聚力,但收效不大。

一戰中東戰場的五條戰線

1914年10月,奧斯曼帝國參加德國-奧匈帝國一方,對英、法、俄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隨之蔓延到中東。一戰的中東戰場從1914年10月29日開火,到1918年10月30日停戰,整整打了4年。戰場主要包括五條戰線。

1、 黎凡特戰線:從埃及出發的英軍向北攻佔今天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

2、 美索不達米亞戰線:從印度等殖民地調來的英軍向西北進攻,逐步攻下今天的伊拉克。

3、 高加索戰線:俄軍和奧斯曼軍隊在今天的土耳其東北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伊朗西部反覆拉鋸,波斯的中立被侵犯。由於奧斯曼帝國征服懷疑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會作為俄軍的內應,因此將其強行從接近俄國邊境的地區向西遷移,造成重大傷亡,後來被西方抨擊為「種族滅絕」的罪行,直到今天也影響著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甚至整個西方世界的關係。亞美尼亞政府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期間系統性地屠殺了150萬名亞美尼亞人。而土耳其政府則稱,一戰中確實有大量亞美尼亞人死亡,但原因是亞美尼亞人試圖趁俄軍攻入土耳其之機鬧獨立,與土耳其人發生了激烈衝突,造成30萬到50萬名亞美尼亞人和類似數量的土耳其人死亡。2010年3月4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23票對2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承認一戰末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對亞美尼亞人的殺戮是「種族屠殺」的決議。對此,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迅速發表措辭強硬的講話,並召回駐美大使。

4、 土耳其海峽戰線:1915年英法軍隊憑借海軍優勢,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企圖奪取奧斯曼帝國都城伊斯坦布爾,最終被凱末爾指揮的土耳其軍隊擊退。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引咎辭職。此戰失利,導致英法未能打通向俄國輸送援助的便捷通道,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引發沙俄帝國傾覆的重要原因。在這次戰役中,凱末爾的個人威望和土耳其的民族凝聚力都有所上升,英軍中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表現的相當英勇,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對自己地域的認同感也得以發展,號稱「一次戰役打出了三個民族國家」。

5、阿拉伯半島戰線。英國派出「阿拉伯的勞倫斯」等熟悉阿拉伯語言和民情的人策動貝都因部落發動反對土耳其的造反,顛覆了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

最終,奧斯曼帝國被擊敗,土耳其人居住區以外的幾乎所有領土被協約國佔領。

在一戰的中東戰場上,奧斯曼帝國總計動員280萬人,英國及殖民地、自治領總計投入約255萬人,法國及其殖民地投入約100萬人,俄國及其支持的亞美尼亞民族運動投入約10萬人,意大利投入約7萬人。這樣,在中東先後有600多萬各國軍隊廝殺。最終約有150萬奧斯曼軍人死亡、負傷、被俘或失蹤,其中24萬多人在戰場上被打死。協約國一方的陣亡、負傷、被俘或失蹤的綜合也達到100萬-150萬人。加上平民的損失,一戰在中東總計帶來約500萬人傷亡。

賽克斯-皮科協定

1916年5月16日,一戰的中東戰場仍勝負未分之時,英國、法國、俄羅斯之間簽訂了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秘密協定。這份協議的草案是由英國的中東專家馬克ois Georges-Picot)制定的,因此被稱作(Sykes-Picot Agreement)。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布什爾維克政府不僅宣佈退出該協定,放棄由協定規定在戰後劃歸俄國的土耳其海峽等地區,還把協議全文加以公佈。這一協議很快被英國的《曼徹斯特衛報》(後改稱《衛報》)公開發表,引起中東各民族和教派的普遍不滿

這一領土和勢力範圍的劃分完全無視中東地區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和歷史傳統,把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都劃分到不同的國家,而把遜尼派為主的地區和什葉派為主的地區強捏在一起,又沒有滿足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雙方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要求,因此引起各方不滿。後來,因為英法之間的矛盾、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勝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等因素,這一領土和勢力範圍劃分的方案沒有完全實現。但是,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拉克三國的雛形,就是賽克斯-皮科協定畫出的。黎巴嫩和敘利亞遭受法國委任統治,伊拉克遭受英國委任統治。直到今天,我的敘利亞朋友還說,黎巴嫩和敘利亞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是被法國硬生生的掰開的。協定中規定的英國對波斯灣南岸各個酋長國的支配地位,後來被美國繼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殖民主義強行劃定的邊界,在中東地區並沒有得到普遍的持久的認同。以色列和埃及、敘利亞、約旦等國之間幾次爭奪巴勒斯坦地區控制權的中東戰爭,埃及、敘利亞等國發起的阿拉伯統一運動,敘利亞對黎巴嫩內戰的長期干涉、土耳其和敘利亞之間的領土糾紛、乃至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舉動,都可以看做二戰後中東地區新興民族國家對西方列強以賽克斯-皮科協定為基礎建立的秩序的否定和挑戰。21世紀初,中東地區根基未穩的現代民族國家受到新自由主義和美國軍事干涉的雙重打擊,曾被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蘇聯模式建政的世俗勢力壓制的教派主義迅速興起。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教派勢力仍然在挑戰賽克斯-皮科秩序的遺產。

可見,一戰期間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和二戰後的印巴分治一樣,是老殖民主義留下的最血腥、流毒最深的遺產之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