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與共濟會說起 哥特式建築藝術的起源
哥特式建築是 12 世紀中葉產生於法國的一種建築風格,以教堂為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建築風格到 13 世紀中期已經傳遍整個西歐,15 世紀中後期開始衰落,16 世紀逐漸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所代替。哥特式教堂與之前的羅馬式教堂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肋拱拱頂,尖頂拱門,圓形花窗,簇柱,以及高聳向上的線條。哥特式教堂的整個外形和佈局都較之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從臥式的變成了高聳直立的。這種曾經風靡西歐三個多世紀之久的建築風格,直至今日仍是許多設計師的靈感沃土。
1
「哥特藝術」這一名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哥特人(Goths)創造的藝術,這種說法曾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16 世紀, 「藝術史之父」喬治·瓦薩裡(GiorgioVasari ) 在其著述中,首次使用「哥特式」(Gothic)這一名稱。從瓦薩裡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這種高聳的、有著誇張高度的建築充滿了厭惡。他將這種建築形式的起源歸因於哥特人的入侵,認為哥特藝術是醜陋而野蠻的。他相信,蠻族入侵不僅造成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使古典風格在藝術和建築中絕跡。
從時間上看,哥特人入侵羅馬與哥特式建築產生的時間之間相差六百多年,而且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式建築還曾在數個世紀中風靡西歐各地。因此,哥特人的入侵似乎與哥特式建築的產生之間並無直接關聯,而且時間上也存在較大出入。但是,自從瓦薩裡首次使用「哥特式」來形容這種帶有尖拱、扶牆的高聳建築之後,這一稱呼就被一直沿用下來。
目前,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帶尖頂的高聳建築風格,是由十字軍傳入歐洲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英國建築師克裡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W ren)。雷恩將這種建築形式稱作「薩拉森人的風格」 (Sara-censtyle)。「神聖戰爭給了在這裡的基督徒們一種薩拉森人才具有的藝術觀念,後來他們將之帶到了西方,並在建造教堂時使用了這種風格。」建築史家 J.S.霍金斯(John SidneyH awkins)同樣認為,「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的生活方式、風俗和追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毫無因由的,哥特式建築就此產生了」。從時間上看,十字軍東征與哥特式建築產生的時間較為吻合。此外,十字軍東征也確實對歐洲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包括藝術風格和人們審美品位的改變。
但是,無論是雷恩還是霍金斯,都沒有再進一步深究,十字軍東征與哥特式建築的產生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繫,而是直接將問題歸因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這未免使問題過於簡單化了。
筆者認為,探究哥特式建築藝術的起源,關鍵在於瞭解中世紀的建築師團體,因為他們是哥特式建築的直接設計和創造者。而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時間,恰好是新建築師團體興起的時間。12 世紀中期,世俗建築師已經取代神職建築師成為了建造教堂的主要力量。
中世紀早期的建築師大多由神職人員充任,因為「從古典文明的衰落,到 12 世紀歐洲各大學的興起這一長達七百多年的時間裡,修道院是貫穿其中的最為典型的文化組織」。在當時大多數俗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基督教壟斷了文化和教育,填補了巨大的文化真空。但自從 11 世紀末 12 世紀初,歐洲各大學興起以後,知識便從神職人員手中轉移到了世俗知識分子手中。到這時,那些原本由神職人員擔任的建築師已經被世俗建築師所取代了。這個新興起的建築師團體被稱為「共濟會」。共濟會在英文中寫作「Freem asonry」,或「M a-sonicLodge」,意為「自由石匠」。由於共濟會是一個帶有秘密性的社團組織,所以相關史料並不多見。最早的共濟會的手稿出現在 1390 年,但其產生的確切年代無從知曉。[7] (p13)據阿爾伯特·G.麥基(AlbertG.M ackey)考證,共濟會在 12 世紀時已經擴展至整個西歐,並且哥特式建築流行的 12 世紀中期至 16 世紀中期,也正是共濟會在西歐以建築師行業協會形式示人的時期。因此,似乎可以推測,這種高聳的建築風格就是共濟會的創造。
共濟會的產生以及它與建築行業的密切聯繫,源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從現有史料來看,共濟會很可能是由十字軍中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Tem plars)演變而來的。 「聖殿騎士團」這一名稱,源自他們的駐紮地—— — 耶路撒冷的聖殿山(Tem perM ount ),人們相信這裡就是當年所羅門聖殿的遺址。據說,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許多王室、貴族和普通市民一起,發誓要傾其所有在聖地修建基督教堂。於是,在1150~1180年間,大部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的基督教堂被重新修建起來,這些重建後的基督教堂,已經顯現出羅馬式與哥特式相混合的風格。當時,地中海東岸一帶正是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交鋒之所,聖地耶路撒冷也曾幾度易手。兩大宗教世界的信徒,在不斷發生軍事衝突的同時,也展開了聖殿建造方面的競爭。而象徵著不同宗教精神的清真寺和基督教堂,也在兩個文明交鋒的過程中紛紛拔地而起,雙方都立志要在規模、氣勢和高度上壓倒對方。因此,這一時期修建的清真寺,在高度上較十字軍東征之前有了明顯增長,而基督教堂則從原來的臥式變成了直立的。
借用建築學家佩利(Paley)的話說: 「彷彿一下從塵世的,變成了屬天的。」即便是十字軍東征以後的幾個世紀裡,這種教堂建造方面的競爭仍在繼續。奧斯曼王朝時期的建築師希南(Sinan)曾驕傲地說: 「那些基督徒的建築師聲稱,在伊斯蘭世界中,沒有任何穹頂可以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媲美,沒有一個穆斯林建築師可以建造出如此龐大的拱頂。然而,在神的保佑和蘇丹塞裡母可汗(Sultan Selim Khan)的支持下,我建造了一個比聖索菲亞教堂還要高出 6 肘,直徑寬出 4 肘的拱頂。」希南儼然把建造出比基督教堂更龐大、宏偉的清真寺看作是伊斯蘭世界對抗基督教世界的勝利。
聖殿騎士團與十字軍中的另外兩個騎士修道團體(醫護騎士團[KnightsH ospitallers]和條頓騎士團[TeutonicKnights] )不同。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活動的兩個世紀裡,醫護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的活動都是公開的,而聖殿騎士團卻是秘密集會,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神秘教條和入會儀式。這一特點與共濟會組織是一致的。「他們舉行儀式或集會時,總是關閉所有門窗,屋外有人看守,以防他們的秘密洩露。」[7] (p229)聖殿騎士團的神秘性,應該源於其曾與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秘密團體有所往來。就現有史料來看,與聖殿騎士團往來頻繁的秘密團體有:艾賽尼派(Essenes)、德魯茲教派(Druses)和阿薩辛派(Assassins)等。
艾賽尼派的新成員准入制度與共濟會極為相似,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三年的預備期;第二階段為期兩年;最後他們將接受考驗,通過考驗者方可加入第三等級,成為正式會員。德魯茲教派以牛犢為偶像的傳統也與共濟會相似。「該教派以牛犢作為崇拜的偶像,秘密集會時往往將牛犢擺上,這與聖殿騎士團和共濟會的崇拜形式極為相似。」而阿薩辛派使用密語舉行宗教儀式的做法,也與共濟會相同。
據保羅·諾登(PaulNaudon)研究證明,阿薩辛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十字軍的聖殿騎士團保持著秘密往來,而且這種往來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影響巨大。由此可以推測,聖殿騎士團或許是從這些秘密團體中吸收了一些特定的教義,並將之納入自己的教條當中,帶回了歐洲,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帶有秘密性質的組織—— — 共濟會。
共濟會回到歐洲後,繼續發揮他們在建築上的特長,並將其在東方見到的異教元素加以改造,應用到了西歐基督教堂的修建當中。從外形來看,哥特式教堂與伊斯蘭建築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高聳的尖塔結構原本是清真寺的典型標誌,但自從哥特式建築興起以後,這種尖塔結構便成了哥特式教堂的特徵。
其次,伊斯蘭建築中喜用花、鳥、走獸等形象作為裝飾,尤其是玫瑰花形圖案隨處可見,而哥特式教堂牆面上的巨大圓形花窗,明顯與伊斯蘭建築中的花形圖案十分相似。這種圓形花窗在之前的基督教堂中是不曾見到的。最後,尖頂拱門在哥特式教堂當中也被廣泛採用,而這種帶尖頂的拱門最初是出現在伊斯蘭建築中的。
哥特式教堂的設計者們,不但親歷了東方的伊斯蘭文化和建築風格,而且在與異教徒相對抗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改造異教文化元素,從而設計出了新的建築風格。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格很快便風靡西歐各地。於是,帶有異域風格的高、飄、聳的新式教堂紛紛拔地而起,舊有的羅馬式教堂也被翻新改造,增添了當時時髦的哥特式元素。
綜上,十字軍東征促成了共濟會的產生,而共濟會又在吸收異教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與羅馬式教堂迥然不同的新式教堂。
2
哥特式教堂盛行的時期,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而哥特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這種嶄新的教堂風格,能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喜愛,並迅速傳播開來,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聖殿騎士團成員回到西歐後的廣泛分佈,有利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傳播。
三大騎士團當中,聖殿騎士團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廣泛。醫護騎士團從巴勒斯坦回到歐洲後,直接去了羅德島,他們在那裡駐紮了約 200 年後,又遷移至馬耳他;條頓騎士團去了當時尚未開化的德意志地區,在那裡他們繼續發揮好戰的天性,和土著居民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只有聖殿騎士團回到歐洲後,分散在不同的王國裡、城市中,和當地民眾混居在一起,並融入其中,從而對當地居民的觀念和品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神殿教堂是12世紀聖殿騎士團在英格蘭的總部
據說中世紀的專業建築師團體—— — 共濟會,在東征還未結束時就已經在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地設有分會了。
其次,12 世紀,隨著王權的加強,整個西歐社會都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帶有異教色彩的文化元素變得更加寬容。
十字軍東征時期,恰恰是現代歐洲國家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這期間,教皇和世俗統治者之間鬥爭不斷,而教會勢力最終無力抵抗日益強大起來的王權。就連精力充沛的英諾森三世也沒能擺脫世俗權力對教會的影響。新的宗教原則和敬拜形式逐漸興起,新的觀念也在所謂正統基督教與「異端邪說」的對抗中出現。在城市裡,富裕的商人們開始建造豪華的私宅;學者們開始在大學裡傳授知識,切磋技藝;詩人們開始歌頌俠義的騎士和美麗的少女;而建築師們則修建起直刺青天的哥特式教堂。文化的交流和眼界的開闊使得當時的歐洲人對身邊的各種變化見怪不怪,這種帶有異域風格的高聳教堂一出現,便受到人們的追捧。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哥特式建築描繪成是「野蠻而醜陋的建築」,但對於13、14 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這種高、飄、聳的建築卻是當時最時髦的樣式。
最後,教會勢力的支持是哥特式教堂在西歐各地紛紛拔地而起的後盾。
教堂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如若沒有教會勢力的支持或默許,新式教堂建築恐怕難以立足。18 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托馬斯·波諾(Thom asPownall ) 斷言,12 世紀末到13 世紀初,教皇曾頒布過詔書或特許狀,授權共濟會進行教堂的修建工作。但遺憾的是,托馬斯·波諾說的這份教皇詔書或特許狀並沒有被載入史冊,也沒有相關記載可以作為佐證。但無論教皇的這份詔書或特許狀存在與否,中世紀的共濟會都應該從教會或教會的領袖那裡得到過庇護和資助,這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總之,哥特式建築藝術的產生與盛行,都得益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而世俗建築師團體共濟會的出現,應該是哥特式建築藝術產生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