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斯坦是個怎麼樣的人?成為帝國總指揮為何還背叛自己的國家?
華倫斯坦是個怎麼樣的人?成為帝國總指揮為何還背叛自己的國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到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可能有很多小夥伴們對這個人的名字不是很熟悉,他是一位波西米亞的沒落貴族,在追逐哈布斯堡皇室戰爭期間逐漸顯聲色。在30年戰爭期間一直做到了帝國軍隊的總指揮。然而這位出類拔萃的軍事指揮家最終卻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宗教陰影
在16世紀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德國也出現了自己的改革浪潮,而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權極力打壓新興的新教改革運動。帝國境內諸侯也借改革的名義開始反對專制皇權,於是德國境內打著宗教旗幟的戰爭開始了,史稱宗教戰爭。國內的動盪不安令周邊列國組成反哈布斯堡聯盟均想在德國分到一杯羹,丹麥、瑞典垂涎德國北部疆域和海域港灣,法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希望德國繼續分裂,而荷蘭英國也妄圖通過戰爭削弱宿敵哈布斯堡在德國的勢力,而皇帝在近親西班牙和天主大本營羅馬教廷的支持下抵抗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然而這只是那場劇變的前奏,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呢。
鋒芒初現
自從1604年,華倫斯坦就參加了帝國軍隊,並在屢次戰鬥中嶄露頭角,先後被任命為上校和皇儲侍從。多年的隨軍生涯和近距離的接觸皇權後,他逐漸發現新教運動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諸侯只會在新教旗幟下越來越加劇國內的混亂,為此他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天主教正統,權力全部集中於皇帝的統一國家,為此他拋棄了新教信仰,改信舊教,也就是天主教。當時的天主教在英、荷等國可謂聲名狼藉,但在當時的德國卻有其進步意義,與英、荷等國已經形成統一市場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同,德國境內諸侯林立,關卡遍佈國內各個角落,處於萌芽狀態的資產階級舉步維艱。在這種形勢下,統一成了大勢所需,而天主教與哈布斯堡的結合也為這種可能提供了條件。1618年,波西米亞爆發"擲出窗外運動",三十年戰爭爆發。華倫斯坦跟隨當時的帝國元帥蒂力伯爵前去鎮壓,並成為後者的得力助手。起義被鎮壓後,華倫斯坦不但收回了自己被新教徒佔據的祖業,而且還佔據了許多新教貴族的土地。恢復實力的他開始擴充屬於自己的私軍,作為弗裡德蘭公爵,自然有實力招募到一大批效忠本人的僱傭兵,更何況,他逐漸積累的財富令皇室都頗為倚重。
帝國之星
1625年,丹麥國王在反哈布斯堡聯盟的支持下開始直接干涉進攻德國,短時間帝國北部邊境淪陷,少部分英國軍隊甚至突進到了波西米亞地區。在臨危之際被任命為北境指揮的華倫斯坦,迅速率軍從波西米亞向北以強行軍的速度,先在德紹橋擊潰進攻帝國馬格德堡軍事基地的丹麥軍隊,而後又迅速派遣5000兵力增援在下薩克森被圍的蒂力元帥。在隨後的魯特爾戰役中,丹麥統帥布魯斯維克被擊傷,不久傷重去世。1627年8月,在沃加斯特的決戰中,華倫斯坦的胸甲騎兵大敗丹麥軍隊,同時又派一支騎兵成功奪取沃加斯特城,丹麥軍隊正式投降,宣佈不再干涉德國事務。此時的華倫斯坦因為在與丹麥軍隊戰鬥中的傑出指揮,被譽為"皇冠上的第三顆寶石"。
道不同不相為謀
擁有大局觀念的華倫斯坦更希望國內安定,趨於宗教寬容政策,緩和國內矛盾建立君主集權政治,而皇帝卻下令歸還教產,命令新教徒放棄佔據的天主教產業,這就將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推向了頂點。而天主教諸侯也不能忍受越來越強勢的皇帝。最終矛盾的激化全部集中到了幫助擴大皇帝權勢的華倫斯坦身上,迫於壓力,皇帝解除了華倫斯坦的全部職務,回歸到波西米亞自己的領地。
東山再起
"北歐雄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再次在反哈布斯堡同盟支持下進攻德國,被古斯塔夫改革國的瑞典軍隊堪稱當時歐洲最強,就是這支軍隊在進入德國後如入無人之境,蒂力元帥戰死,巴伐利亞淪陷,波西米亞再次叛亂,短時間內佔領了德國北部的古斯塔夫矛頭直指維也納皇宮。已經失去蒂力元帥的皇帝,不得不再次啟用華倫斯坦。華倫斯坦獲得到了對帝國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對戰利品的自主分配權,皇帝對軍隊的命令需獲得華倫斯坦的同意才行。
軍事嗅覺敏銳的華倫斯坦獲得軍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化薩克森與瑞典的同盟關係,他先派兵攻佔了薩克森地區,切斷了薩克森軍隊的後路,同時寫信給薩克森將軍要求其放棄與瑞典結盟,保持中立。薩克森不得不同意,就這樣瑞典軍隊被困在了德國境內。終於在呂岑,歐洲雙雄迎來了他們的決戰。帝國軍隊顯然不是瑞典軍的對手,但是樂於衝鋒的古斯塔夫卻被帝國槍手發現並被擊斃。雖然在失去國王后,瑞典軍隊仍然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是古斯塔夫的去世讓反哈布斯堡聯盟失去了一個理想的領袖,也失去了與皇帝繼續戰鬥的勇氣。
浪漫主義的垂暮
在相繼戰勝丹麥和瑞典軍隊後,華倫斯坦發現了戰爭給這個國家帶來多大的創傷。他厭惡了戰爭,向皇帝遞交了和談的建議,但是戰意正濃的皇帝卻想借此去繼續清剿新教勢力。被拒絕的華倫斯坦轉而以個人名義開始秘密同反哈布斯堡同盟謀求和平談判。他在比爾森召開軍事會議,要求所有軍官對他個人效忠。他低估了皇帝的權威,消息傳到維也納,皇帝宣佈華倫斯坦為帝國叛徒,再次解除了他的所有職務,大部分軍官離開了他。1634年2月25日,幾個僱傭軍在皇帝的收買下,在華倫斯坦的臥室襲擊了他,華倫斯坦沒有躲避,任由長劍刺入了他的胸膛。英雄垂暮。
結言
華倫斯坦的政治思想很顯然是正確的,德國諸侯的分裂確實阻礙了德國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對新教大打擊也不利於國內的穩定,200多年後的俾斯麥和他想法同出一轍,都是依靠皇帝自上而下的進行統一的戰爭,但為什麼俾斯麥成功了呢?那是因為俾斯麥時的德國資本主義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華倫斯坦時仍然處於農奴經濟,再者,哈布斯堡皇帝極端的宗教統一迫害也不可能給德國帶來他希望的安定。可以說,華倫斯坦背叛了皇帝,卻沒有背叛他忠於的國家,真是一位生錯了時代的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