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合圍戰——基輔戰役
眾所周知,雖然蘇聯在慘烈的蘇德戰爭中笑到了最後,但蘇聯付出的代價,絲毫不比德國要低。尤其是從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在與德軍的鬥爭中處於下風,在防線上每堅持一天,都會付出異常慘烈的代價。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存在這樣一場戰役,蘇軍不僅人數佔優,裝備佔優,還有源源不斷的兵力支援,但最後還是被德軍死死困住,戰役遭遇慘敗。蘇軍外表強大實則戰鬥素養較低、指揮混亂的實質被暴露無遺,它也被蘇聯高層視為二戰中「最無法接受的失敗」之一。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1941年7月的基輔戰役。
作為蘇聯的軍事重鎮、蘇聯的「糧倉」,基輔自然駐有規模龐大的駐軍。基輔戰役爆發前,當地有蘇聯精銳的西南方面軍100餘萬人,配備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有強大的裝甲部隊。這種規模的防衛力量,換做任何一國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基輔攻佔,因此,斯大林對基輔的局勢還比較樂觀。但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朱可夫很快便從不久前的明斯克戰役中,發現了基輔存在的隱患。
在明斯克戰役中,德軍的第2、3裝甲集群分別從兩個方向發動突擊,對明斯克形成鉗形攻勢。隨後跟進的第4、第9集團軍完成對明斯克蘇軍主力的合圍。而朱可夫認為,如今德軍的部署與明斯克戰役非常相像,基輔的蘇軍力量雖然強大,但一旦被德軍完成合圍,切斷補給,百萬大軍會不戰自亂,後患無窮。出於這種考慮,身為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使蘇軍主力提前撤出。
然而,基輔作為俄羅斯文明的發源地、蘇聯第三大城市,擁有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實用角度考慮,基輔都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不戰而退對蘇聯領導層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為此,朱可夫也失去了總參謀長的職位,被降職去指揮預備軍。
1941年7月7日開始,德軍裝甲部隊就開始從兩個方向向基輔東、南兩個方向推進,而負責基輔防禦任務的布瓊尼元帥根本沒有意識到德軍的戰略企圖,因此,1941年9月16日,當馮·克萊斯特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集群和古德裡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集群在基輔以東200公里的洛赫維察完成包圍時,蘇聯高層才意識到局勢已經完全失去控制了。
9月17日,經過反覆猶豫後,斯大林終於同意基輔守軍從基輔撤離。然而,指揮官對毫無準備的蘇聯士兵甚至沒有組織起有效的突圍。17日起,德軍按照計劃,開始集中兵力向基輔的蘇軍發動進攻,企圖實現分割包圍。18日,蘇軍集中強大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向德軍包圍圈發動猛攻,蘇軍士兵甚至提前給步槍裝上了刺刀,以便在子彈耗盡時可以繼續戰鬥。然而,雖然戰鬥異常慘烈,德軍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隨著德軍增援部隊趕到,蘇軍的突圍戰以失敗而告終。
18日下午,蘇軍集合一個騎兵師和2個坦克旅的兵力再次發動突圍,對德軍第二裝甲集群的陣地發動衝擊。這次突圍戰一度突破了德軍的包圍圈,一部分西南方面軍高層得以逃脫,這其中包括布瓊尼元帥、鐵木辛哥元帥和蘇聯政治委員赫魯曉夫。
在西南方面軍失去核心領導後,蘇聯最高統帥部終於下達了放棄基輔的命令。然而突圍無望的蘇軍此時只能放棄外圍的城防工事,並炸毀第聶伯河上的所有橋樑,退守城內等待支援。9月20日,困在城內的守軍發動了最後的突圍攻擊,但士氣低落的蘇軍士兵無法扭轉戰局,這次圖為再次以失敗告終,並決定了基輔蘇軍的結局。與此同時,為了不徹底失去西南方面軍,鐵木辛哥積極調動附近的幾個集團軍兵力,試圖打破德軍的包圍。然而,這些援軍遭到德國第17集團軍的頑強抵抗,甚至不能向基輔方向前進半步。
此時,基輔城內的局勢開始愈發惡化。由於敗局已定加上補給中斷,蘇軍彈藥漸漸耗盡,士氣低落。因為沒有燃油,大批坦克成為廢鐵。蘇軍軍官用擴音器播放斯大林的講話,試圖以此振奮士氣。不願投降的蘇聯士兵成營地向德軍發動突擊,當然這已經無關痛癢。而更多的蘇軍士兵則呆在原地,放下武器等待投降。
1941年9月26日,德軍徹底佔領基輔,基輔戰役就此結束。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大部被殲滅,近20萬人死亡,65萬人被俘,僅有1.5萬人突圍成功。蘇聯西南方面軍幾乎喪失戰鬥力,而德軍僅付出15萬人(傷亡)的代價。此役給蘇聯領導層以極深的震撼,蘇軍在人數佔優、裝甲部隊絲毫不落下風的情況下,由於戰略戰術上的失誤,導致戰鬥變成一邊倒的大屠殺。德軍攻入基輔後,開始對城內的猶太人展開慘無人道的滅絕政策,僅9月29日、30日兩天,就有超過3萬名猶太人被殺。
基輔戰役被歷史專家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合圍戰,它也被很多蘇聯學者稱為「二戰中最大的失敗」之一,被認為是蘇聯紅軍有史以來表現最為丟臉的一場戰役。蘇聯許多高級指揮官的戰略素養欠缺、戰術理念落後、士兵作戰素養較差的弊端,通過這場戰役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