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倒塌是怎麼回事?德國柏林牆的故事

柏林牆倒塌是怎麼回事?德國柏林牆的故事

德國歷史故事

柏林牆倒塌是怎麼回事?德國柏林牆的故事

  柏林牆簡介: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柏林牆建築目的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邊防系統,以將西柏林與民主德國領土分割開來。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柏林牆開始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2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

  柏林牆修建背景

德國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兩個德國的分裂對峙持續了41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這期間,柏林牆的出現,便具有了標誌性意義,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

1949年,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設在東柏林(柏林的蘇聯佔領區),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一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為止。

美、英、法、蘇簽署的四國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西柏林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民主德國境內,蘇聯為迫使聯邦德國放棄西柏林,開始強行對西柏林實施封鎖,前後共造成3次「柏林危機」。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6月24日,又稱「柏林封鎖」,其導火線為蘇聯阻斷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佈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6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結束。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最後以正式開始修建柏林牆結束。美蘇關係以蘇聯宣佈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人員流失

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閉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邊境,只有東西柏林邊界仍然開放。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的嚴重外流。人力資源的流失帶給民主德國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國225億馬克的教育投資損失,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流失為民主德國的經濟建設增加了困難。

柏林牆修築前,約有250萬民主德國居民逃離民主德國,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它是二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非法越境

1960年起,民主德國邊防軍將其視為非法越境並向越境者開槍射擊。1961年8月24日,發生第一次槍擊逃亡者事件。1982年《開槍射擊令》下達後,槍擊穿越柏林牆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牆被民主德國邊防哨兵槍殺。

1970年,雖然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之間關係有所改善,民主德國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蘇、英、法四國簽署《四國柏林協議》,允許放棄任何單方面改變柏林現狀的嘗試,給西柏林人一個自由出入城市和在東柏林探親的國際法保證。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3] 簽署《通行協議》,人員往來限制略有放寬。1972年5月,美、蘇、英、法四國又簽署《中轉協議》,以緩解西柏林局勢和方便東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牆的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

1989年,隨著東歐劇變的發生,民主德國出現大批公民外逃的現象,政局發生動盪。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兩德統一。

  修建過程

民主德國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柏林牆。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國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聯邦德國。柏林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牆。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開始沿著西柏林的邊界修建柏林牆。先是完全封鎖西柏林的邊界,民主德國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區43公里。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民主德國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沒有侵佔西柏林的領土。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邊界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鬥隊得到授權,可以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之後又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牆基本建成。

建築結構

建築樣式

柏林牆在1961年開始修築後經過多次翻修,最終於1975年成為留存下來的樣子,共經歷過4種形式:

鐵絲網 (1961年)

加強的鐵絲網 (1962–1965年)

混凝土 (1965–1975年)

75型邊境圍牆(Grenzmauer 75)(1975–1989年)

第4代圍牆的官方名稱是「UL 12.11 型支撐牆構件」(Stutzwandelement UL 12.11),修建於1975至1980年間,共計使用約45000塊構件,每個構件高3.6米,寬1.2米。在上方放置了一條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難以攀爬。總的修建成本為1615.5萬民主德國馬克(折合363.80萬美元)。其建築標準要求可以抵擋衝過柵欄的車輛撞擊,在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牆體的結構較弱以便在發生戰爭時民主德國和蘇聯裝甲車可以輕鬆地衝破。除了沒有安放地雷和觸發式自動機槍外,柏林牆的總體結構與民主德國國內邊境相似。

過境通道

柏林牆有7個過境通道,其中有1個專門為盟軍、外交官和外國記者所用。

  各層防線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2]

第二層防線:鋼製拒馬

第三層防線: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通電的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共22個碉堡

第七層防線: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只警犬)

第八層防線: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第二道水泥牆,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

水上邊界

西柏林城市外圍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廳在邊界處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標並注有「地區邊界」字樣。西柏林的遊船必須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側,在東側則有民主德國邊防軍的巡邏艇巡邏。

東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爾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兩邊會修建圍牆。民主德國居民不能到達這些水域的東側。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柵欄以阻擋潛水越境者。

市區內的水上界限並未標註明確,柏林牆在這些地方被河道隔斷,水面情況被邊防軍監視。有時一些西柏林的船隻和游泳者誤入邊界時民主德國邊防軍會開槍射擊,並造成過一些傷亡。

柏林牆的倒塌是怎麼回事?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宣佈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1989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聯邦德國。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國領導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裡希·昂納克宣佈辭職。萊比錫等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和對新聞媒體的限制等。新當選的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貢·克倫茨表示,民主德國要在世界開放的形勢下革新社會主義,進行徹底改革。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部長會議決定,在人民議院的有關新的旅遊法規生效之前,私人旅遊和關於公民移居國外的規定立即生效。這項規定的內容如下:

私人出國旅遊不附加任何條件,公民可隨時提出申請,並在短時間內就可獲得通過;

民主德國警察局立即辦理長期出國護照,警察局和主管國內事務部門可辦理遷居國外的申請;

移居國外的民主德國公民可經由民主德國同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所有過境站離境。

在當時召開的政府新聞發佈會上,由於時任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將政府放寬私人出境限制宣佈成柏林牆立即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通過柏林牆進入西柏林,柏林牆開始被人為地拆毀。到1989年12月底,東西柏林之間被柏林牆阻斷的主要街道已重新暢通。

據民主德國官方的統計材料顯示,柏林牆開放的最初10天裡,大批民主德國公民湧向聯邦德國。頭三天就有300萬民主德國公民進入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短暫訪問」,到11月19日民主德國警察局已簽發1000多萬份私人旅遊證,這個數字相當於民主德國全部人口的2/3,其中批准20000份長期居國外的申請。

民主德國政府開放邊界的決定,在歐洲乃至世界引起強烈反應。

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表示願意把兩國在聯邦德國的軍事基地當作臨時住所,接納民主德國難民。喬治·布什說:「這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事件。這是民主德國,當然也是自由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他命令美國駐軍和美國駐聯邦德國大使向聯邦德國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

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英國完全支持「民主德國人民關於實行自由選舉和多黨制的要求」,稱1989年11月9日是「自由的一個偉大日子」,開放邊界是「拆除柏林牆的前奏」。但她同時強調還需要保持「非常清醒的頭腦,做到非常沉著和非常實際」,因為「局勢發展非常快,我們必須一步一步地走」。

法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說:「我們應當為德國人民感到高興和向理解了這樣做的必要性的當局表示祝賀。」時任法國總理米歇爾·羅卡爾認為,開放兩個德國之間的邊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並將「帶來和平:如果柏林牆倒了,那就再就也不會交戰了」。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曼弗雷德·韋爾納在一項聲明中說:「40年來對結束歐洲的分裂和結束德國的分裂所抱的希望,從來沒有像今天在開放柏林牆的消息宣佈之後這樣美好。」

時任蘇聯總統、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1989年11月10日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表示「支持民主德國領導人作出的決定」。

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臨時中斷在波蘭的國事訪問,返回波恩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制定政策。聯邦德國各界紛紛稱讚民主德國的這一決定。科爾表示「對我們德國人來說,現在是極其愉快的時刻」,「應該感謝世界上一切支持我們、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朋友們。這首先是美國、英國、法國政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就不能經歷這個歷史性的日子。我們也感謝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應該提到的是,蘇聯領導人在1989年6月正式訪問聯邦德國期間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曾重申,尊重各國人民的自決權尤應是建設和平與合作的歐洲的因素。」1989年11月10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統裡夏德·馮·魏茨澤克表示「這對我們德國人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一時刻的到來意味著戰後歷史將揭開歷史性的一頁。」1989年11月13日,裡夏德·馮·魏茨澤克親自訪問了柏林牆波茨坦廣場的檢查站。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併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和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行政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柏林牆的社會影響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樑在圍牆倒塌後迅速接連在一起。

兩德統一後,雖然柏林圍牆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聯邦德國的資本主義席捲民主德國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民主德國人失業。民主德國人認為聯邦德國人貪得無厭,聯邦德國人覺得民主德國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並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之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德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