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格奧爾格·畢希納傳奇的一生

德國詩人:格奧爾格·畢希納傳奇的一生

德國歷史故事

德國詩人:格奧爾格·畢希納傳奇的一生

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1837)。德國劇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勞一醫生家庭,1837年2月19日卒於蘇黎士。1831~1833年在施特拉斯堡攻讀醫學,參加當地民主運動,接觸聖西門空想社會主義學說。1834年在達姆施塔特和吉森建立秘密革命組織"人權協會",秘密發行政治小冊子《黑森信使》,被稱為《共產黨宣言》之前19世紀最革命的文獻。該文采用階級分析和統計學方法,指出黑森不存在工業無產階級,農民是革命主力,提出"給茅屋以和平,給王宮以戰爭"的口號。由於有人告密被通緝。1835年被迫逃往施特拉斯堡,後轉往瑞士,任蘇黎世大學講師。主要劇作有描寫法國大革命的《丹東之死》、諷刺喜劇《萊翁采和萊娜》、悲劇《沃伊采克》和中篇小說《稜茨》。

德國詩人。生於賓根附近的比德斯海姆,父親是酒商。他曾在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文學和藝術史,並多次到歐洲旅行。結識了馬拉梅、魏爾蘭、紀德和羅丹等。1892年創辦文藝刊物《藝術之頁》。1900年起在柏林、慕尼黑、海得爾堡等地過著脫離現實的生活。他不願與法西斯合流,1933年去瑞士,同年在洛迦諾附近的米努西奧逝世。

思想

格奧爾格是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學潮流的主要代表。他反對1890年前後在德國興起的自然主義,把法國的象徵主義奉為創作的榜樣。他的作品主要是詩歌,詩集有《頌歌》(1890)、《朝聖》(1891)、《阿爾加巴爾》(1892)、《心靈之年》(1897)、《第七枚戒指》(1907)、《新的帝國》(1928)等。他的詩追求形式美,他認為這是藝術真正價值之所在。他的詩有反理性反人道的傾向。這種唯美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藝術主張和思想傾向,曾得到相當一部分人的讚賞,因而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文學史上稱之為"格奧爾格派",它的宗旨是通過創造嚴格的詩的美來振興德國的文明。這個集團有作家沃爾夫斯凱爾、海澤勒和文學評論家貢多爾夫、沃爾特斯等。霍夫曼斯塔爾也曾一度與他們接近。格奧爾格在政治上雖沒有同德國法西斯同流合污,但法西斯的宣傳機構仍然利用他的思想為第三帝國服務。

傳奇一生

學習時代

格奧爾格兒童時代就表現出很強的社交能力,例如:他能在和同伴的遊玩中說服小夥伴讓他一直做國王,其他人作臣僕,而不是按常規,輪流坐莊。格奧爾格的中學時代(1882-1888)在位於達姆施塔特的、具有嚴格人文主義傳統的路德維希-格奧爾格-文理中學度過。他後來的摯友克萊因(Karl August Klein,186?-1952)、7)沃爾夫斯凱(Karl Wolfskehl,1869-1948)、貢多爾夫(Friedrich Gundolf,1880-1931)等人也在該校其他年級。格奧爾格對按部就班的學習興趣不大,成績平平,惟獨對語言學習情有獨鍾。他積極參加各種語言課程,並開始閱讀當時的世界名著原文。他還和朋友創辦了一份"排斥宗教和政治內容"的校園刊物《玫瑰和飛薕》(Rosen und Disteln,1887)。

1888年,中學畢業的格奧爾格開始漫遊歐洲。他先在倫敦呆了半年,受到那裡盛行的世界主義思想的影響。當年冬天,他在瑞士。次年早春,他到了意大利北部。5月,他終於到達人生最重要的一站--巴黎。到巴黎之前,他雖然已經開始寫詩,也有過自己的思考和觀察,但一直未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經朋友引薦,他結識了法國象徵主義大師馬拉美和魏爾倫,後來還拜見過羅丹。此外,他還到過荷蘭和比利時,認識了荷蘭詩人費爾維(Albert Verwey,1865-1937)。回國後,格奧爾格起初在柏林上大學(1889-1891),主修哲學、日耳曼學和法國學。此間,他與克萊因交好,從此有了一位長期而忠實的朋友。

愛情經歷

格奧爾格一生愛過的唯一一個女人,可能是他1892年在賓根認識的伊達·科布倫茨(Ida Coblenz,1870-1942)。格奧爾格把她喚作"伊絲"(ISI),並為她寫過一些詩。這個女子嫵媚迷人、精神飽滿,一度是他渴望的"世界"。後來,"伊絲"先是嫁做商人婦,遭受一段不幸的婚姻之後,改嫁自然主義作家戴默爾(Richard Dehmel, 1863-1920)。由於厭惡戴默爾,1896年起,格奧爾格中止了與科布倫茨的聯繫。

大學中輟的格奧爾格從未尋求也不曾擔任過任何藉以謀生的社會職位。他既無家室,也無房產,終生過著無拘無束的漫遊和寄宿生活,處於一種精神上的"遊牧狀態"。可以說,無論在藝術和生活上,他都達到了千百年來無數藝術家夢寐以求的那種自由、自治的生活。就此而言,格奧爾格無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特立獨行的人,一個與現實生活可以說完全"絕緣"的人。但他又絕非那類比比皆是的懷才不遇、憤世嫉俗、離群索居的詩人。對於格奧爾格,那種"獨行獨唱獨嗟哦"的詩人生活是不可想像的--他最需要、也最不缺少的就是朋友,包括他的崇拜者、追隨者和學生。就是這些人組成了格奧爾格的"朋友圈"(Frendes-Kreis),史稱"格奧爾格圈"(George-Kreis)。

其實,所謂"格奧爾格圈",簡言之就是他的朋友圈,是他的精神賴以為生的"小社會",是由絡繹不絕的朋友、崇拜者、追隨者和學生們自願以他為核心組成的不止一個的"圈子"(Kreis)。這些圈子帶來的種種問題和危機也與他相伴一生。事實上,要理解格奧爾格中學畢業以後的生活和創作,就不可能也不應該不講格奧爾格圈,因為它對格奧爾格的生活和創作的具有決定性意義,以至於格奧爾格的生活和作品之間那種"不可拆解的交織與融合"關係在德國文學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大約在格奧爾格漫遊歐洲之後,格奧爾格圈就開始形成。起初的一批朋友大都是他的同齡人,是清一色的世界主義者,具有強烈的歐洲意識。在年齡上,格奧爾格圈內的人主要包括三代:他的同齡人,他的下一輩和第三代。在時間上,格奧爾格圈的存在時間大致從1891到1933年。在數量上,格奧爾格圈的核心成員、外圍成員,加上一些與格奧爾格有特殊關係的人,前前後後總共不下百人。從職業和身份上看,其主要成員大都是詩人、作家、學者、教授、藝術家。從國籍上看,他們主要來自德國、奧地利、荷蘭、波蘭、比利時。這些成員在格奧爾格圈內的時間或長或短,有少數人與格奧爾格保持著終生友誼,只有極少數屬於核心成員,也有一些成員後來模仿格奧爾格建立了自己的圈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德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