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壞古城的十大“惡魔”:龐貝古城是如何消失的
地震破壞:尼泊爾14座文化遺產損毀
被稱為「偉大的小山國」的尼泊爾,是古代亞洲的交通要衝,也是商 旅和朝聖者來往印度、西藏、中國的必經之路。因為地處兩大文明古國之間,尼泊爾不論宗教、 藝術、文化、傳統均有獨特的融合之美,為尼泊爾增添不少神秘、靜待探索的魅力。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 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餘震31次。地震震中位於博克拉,該城市是尼泊爾第二大城市、 著名旅遊勝地。震中附近為山地破碎地形,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風險極高。2015年4月26日晚 18:00的統計,在本次尼泊爾地震中損毀的重點古建築共計14座,其中12座為世界文化遺產。修 復至少需要5-10年。
龐貝古城火山爆發:龐貝被埋於火山灰下
龐貝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座 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但由於被火山灰 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瞭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 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這一地區,造成了許多建築物的毀塌,我們今天在龐貝城看到的許多毀壞的建築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過後,龐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華,然而,龐貝還沒來得及從那次地震中復甦過來,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了。瞬息之間,濃濃的黑煙,夾雜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這座城市,空氣中瀰漫這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很快,厚約5.6米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將龐貝從地球上抹掉了。
馬丘比丘瘟疫肆虐:95%的印加人因此死亡
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古城馬丘比丘即建於帕查庫提時期。 海拔2300多米高的古城馬丘比丘坐落於安第斯山脈陡峭狹窄的山脊上。從遠處看,這座古城似乎 隨時都可能從狹窄的山脊滑落到萬丈深淵。這座隱秘在雲層中的神秘城堡是一座真正的天空之城 。
公元1532年,印加帝國內部的王位爭奪戰加上瘟疫流行,西班牙軍 隊攻破了這座王國,印加的末代國王阿塔瓦爾帕成為西班牙人的囚徒。從1532年底一直到1533年 ,阿塔瓦爾帕一直以囚徒的身份統治著帝國。每一座印加城市都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瘋狂破壞, 銘刻印加文化符號的建築、墓葬無一倖免。西班牙人的入侵,還帶來了可怕的天花、麻疹、霍亂 、鼠疫等,古老的印加民族無法抵禦這些疾病,95%的印加人因此死亡。
米諾斯海嘯來襲:米諾斯王國化為烏有
傳說中的米諾斯王國和神秘迷宮是否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這個不解之謎一直吸引著世人。9世紀末, 一批考古學家在克里特島發掘了一座王宮廢墟。它呈長方形, 佔地2公頃, 中央為廣場與庭院, 有1300多個房間。在廢墟中還發現了雙斧標誌, 考古學家一致認為, 這就是傳說中的米諾斯迷宮。
經考證,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巧1500年前後, 桑托林火山大爆發時被火山灰埋葬的。那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大爆發, 噴出的火山灰渣佔地面積多達62.5平方公里。噴出的火山灰引起巨大海嘯, 浪頭高達50米, 滔天巨流, 滾滾南下, 摧毀了克里特島上的城市、村莊, 米諾斯王國也化為烏有。隨著時間的流逝,米諾斯王國逐漸被人遺忘了, 只在傳說中被提及。
亞特蘭蒂斯洪水侵襲:亞特蘭蒂斯遺跡現於海底
亞特蘭蒂斯是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史前大洪水毀滅。柏拉圖所描述說"伴隨著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晝夜之間,亞特蘭蒂斯就此沉入海中了"。
柏拉圖曾數次提到,在他生活的年代的千萬年前發生了一場滔天洪災,這場世界洪水幾乎摧毀了所有的文明,只倖存下極少的人類殘支來重新繁衍於世,並開始了新的文明。這樣的說法並非完全是傳說: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跡,這杯認為有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跡。
樓蘭古城氣候變化:青藏高原隆起導致樓蘭消亡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乾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乾涸。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由於這種隆起作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羅布泊所處的東亞西北內陸。
統萬城沙漠進擊:統萬城易守難攻不敵黃沙
作為大夏國的都城,統萬城的存在卻僅有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大夏國滅亡。此後,統萬城的建制不斷發生改變,直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下詔毀廢統萬城,統萬城自此消失,直到清道光年間,沉睡800餘年的統萬城遺址才重新被人發現。
統萬城地區秦漢時期「沃野千里,水草豐美」,建城時「背名山而面洪流」,8世紀「大風積沙」,9世紀「堆沙高及城碟」,10世紀已經「深在沙漠」,統萬城的興廢過程反映了當地生態環境由山明水秀到禿山惡水漫漫黃沙的演變過程。
古城佩特拉商路變遷:海上貿易興起佩特拉遭棄
佩特拉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佩特拉城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乾旱鄉村地區疲乏旅行者們喜歡的歇腳地。
佩特拉為公元前4到公元2世紀納巴泰王國首都,公元前 1 世紀,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大到大馬士革。公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 紅海海上貿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為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
迦太基城戰火焚燬:迦太基戰敗遭羅馬夷平
從公元前9世紀末起的600餘年中,迦太基城曾是有名的奴隸制強國迦太基國的都城,繁榮富庶,威甲一方,成為當時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商業和農業中心之一。
公元前3世紀,羅馬與迦太基發生激烈爭奪。從公元前264年開始,雙方先後進行了3次布匿戰爭,到公元前146年最終以迦太基的戰敗而告終。迦太基城遭羅馬軍燒燬,夷為廢墟,昔日繁華灰飛煙滅。現在所見到的迦太基古城遺址,是羅馬人在 公元前146一公元439年佔領時期重建的,該城曾發展為當時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
亞述古城恐怖破壞:ISIS剷平千年亞述古城
古巴比倫沒落後,尼姆魯德於公元前1250年左右始建,該地曾經是全世界最強大王國新亞述帝國的首都。該帝國是當時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王國,是現代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的前身。
在最近一次針對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的摧毀活動中,「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在搶光文物後,用推土機剷平了有3300年歷史的亞述古城尼姆魯德。摩蘇爾部落人士指:「這裡曾經有很多雕像、城牆和一座城堡。ISIS把它們徹底毀了。」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譴責這樣的行動觸犯了戰爭罪,另有政客認為,這是ISIS掩蓋其盜竊及販賣文物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