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是怎麼來的?

探索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是怎麼來的?

世界歷史雜談

探索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是怎麼來的?

對艾滋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從人類開始記事開始,我們就跟病魔做著艱苦的鬥爭。中醫敷的「草藥」,西醫於中世紀流行的「放血」,都是我們為了贏,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最大努力、嘗試。也正是人類的堅持,鼠疫、肺結核等曾經的不治之症,逐漸被攻克。患者從必死,但能完全治癒。

1347至1353年間,鼠疫曾經席捲了整個歐洲,奪取約2500萬人的生命,而這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對鼠疫十餘年束手無策,造就了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光,歐洲那時屍橫遍野。

然後雖然人類一次又一次,攻克絕症病魔,但病魔並未就此罷手,它跟人類的戰鬥彷彿在無止境地繼續。就在我們人類最聰明的大腦,正為了攻克癌症而廢寢忘食之時。

被華語圈稱為「艾滋病」的新型絕症,開始席捲了整個世界。自1981年「艾滋病」首度被醫學界證實確實存在,並且現有醫療水平無法根治以來,截至2011年6月,全世界世界上約有64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以上數據來自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艾滋病」是什麼?

「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英文名叫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取其首字母可縮寫為「AIDS」,通過音譯,漢語將其讀作「艾滋病」。而「艾滋病」的特徵,我們可以從他的全稱中完美拆分。

「獲得性」代表的是「艾滋病毒」並不是我們人類自身病毒或者是細菌變異而來,是人體從自然界獲取的。它的初始母體尚未變異之前,並不能在人類間傳播,無法突破我們人類的身體防線。

「免疫缺陷」則指的是「艾滋病毒」的具體破壞行為。「艾滋病毒」並不主動去破壞某一個人體的器官功能,因而沒有人會直接死於艾滋病毒。「艾滋病毒」的攻擊目標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它會侵蝕掉人體內所有的免疫能力,讓人體變成一座不設防的城市,最後被各種其他病毒殺死。

「綜合征」是對「艾滋病毒」患者體現出來的病症概括。由於艾滋病是對免疫系統下手,人體最初的症狀隨機性很強,除了身子虛弱,幾乎沒有特定的症狀。不完全統計,「艾滋病」潛伏期的平均長度大約是10年,在這期間人體除了容易生病意外,跟正常人無疑。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艾滋病毒」歸屬於逆轉錄病毒科,在傳播層面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無法在空氣中傳播。經過醫學家的多輪測試,只要將「艾滋病毒」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它的存活時間在幾分鐘之內,甚至幾秒就會全部死亡。所以「艾滋病毒」傳播途徑很有限,目前已知有規模傳播案例的途徑,僅為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以及性傳播。

正是因為有限的傳播途徑,目前「艾滋病毒」還處於可控可防的狀態。否則,這病太無解了,直接「破甲」攻擊,放在遊戲中,也是bug級存在。

人類是如何得「艾滋病」的?

「艾滋病」是「獲得性」病毒,那麼人類是從哪裡得的這病?目前來源在醫學界並為蓋棺定論,只有一個主流共識,認定「艾滋病」是20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而這個動物為人類的近親非洲黑猩猩。

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在20世紀以前,非黑猩猩的其他動物中,也找到了「艾滋病」的最初母體個例。依舊有很多醫學家堅持「來源未知」結論。

根據「艾滋病」來源非洲黑猩猩的說法,「艾滋病」起源於喀麥隆南部。當地的黑猩猩會得一種叫「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病,該病的特徵跟人類的「艾滋病」幾乎完全一樣,破甲黑猩猩的身體免疫系統,然後讓其他病毒將其殺死。

同時經過對結構的分析,更是得出艾滋病,就是「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在傳播中變異而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變異?人怎麼就成為了載體。

因為目前「艾滋病」中「性傳播」是主要渠道,很多網友笑稱,第一個人類艾滋病者可能是跟黑猩猩雜交了。不過考慮到大猩猩的體型、長相。以及變異過程,需要多次反覆的傳播,才有可能變異。同時人可能因為獵奇跟猩猩有段情未了,但是長期顯然不現實,人畢竟還是人,人和猩猩是近親,但已經是不同物種。

綜上「黑猩猩雜交」的說法顯然不太靠譜,只能當玩笑。比較可信的還是醫學專家提出的「狩獵說」。非洲在20世紀初,依舊保持著原始的狩獵活動,而這種活動極易受傷。

由於若非傷筋動骨,狩獵者的小傷往往不會引入注意,依舊還會堅持去處理獵物。而此時若獵物是帶有「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依靠艾滋病「血液傳播」的特性,人類極有可能,在多次獵殺獵物後,感染由SIV變異而來的「艾滋病」。

「艾滋病」如何走出非洲?

艾滋病目前主流的「艾滋病」,通過病毒分析,均是來自1910年左右的非洲。而這個時期正值歐洲殖民非洲的大發展時期,大量殖民城市拔地而起,其中就包括目前被稱為「艾滋病發源地」的金沙薩。

金沙薩在早期是比屬剛果的首府,由於位置天然可以溝通南部非洲和東部非洲,很早就被比利時人,建立成為了但是的非洲大陸交通樞紐,不完全統計,上世紀40年代末期,每年超過100萬人途經當時中非最大的城市金沙薩乘火車出行。

當時的非洲因為是待開發狀態,雲集了大量歐美淘金者,所以金沙薩的「性交易」顯得非常的活躍。在1928年前後,金沙薩東部的女性居民,其中多達45%都被認為是妓女。

「性交易」的活躍,給了「艾滋病」進一步傳播的土壤,在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中,性傳播一直是重點。

淘金者往往在賺完錢之後,都會回到母國,而艾滋病可能長達數十年的潛伏期,讓他們在回國之時,根本想不到自己已經中招。就這樣病毒跟著淘金者們,回到了歐美代表的西方文明世界。

20世紀60年代,由於當時的美國年輕人正在推動「性」開放的理念,性生活氾濫充斥著社會的各個角落,本來小眾的「艾滋病」傳播途徑,突然一下子,在美國找到了土壤,迅速蔓延。美國的20世紀中後期,成為了「艾滋病」的重災區。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沃羅貝博士表示:「在紐約,巨大的人口就像是一個乾燥的引線,當病毒這顆火苗遇到引線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反應,也就是大量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首度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不過艾滋病雖然可怕,但是人類也並不是束手無策,1995年美籍中國台灣科學家何大一,提出「雞尾酒療法「,用類似調配雞尾酒的方式,將抗艾滋病藥物「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組合使用,進而減少「艾滋病病毒」自我複製的能力。消弱他們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力。

雖然目前這個療法依舊無法根治,但它降低了差不多20%的艾滋病死亡率,是我們人類在對抗艾滋病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