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有哪些代表作,羅丹的經典作品賞析
奧古斯特·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他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青銅時代》
以一個像植物一樣律動而舒展的青年人體,表現人類剛從自然束縛中過來的狀態,以象徵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特徵。這件作品與的風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擊和詆毀,成為藝術界爭論的對象,不斷地遭到攻擊。但是歷史證明,的這件人體,是初始的真實像征和生動寫照。
《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創作於1876年-1877年,現位於法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懷著盲目的民族主義愛國之情應徵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無分文的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師卡裡埃-貝勒斯的名字去賺錢,被人發現後趕出了工作室。一個也曾在貝勒斯工作室學習過的人,拉著他合夥作些傳統雕像賣錢。不久,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他想逃出來,想呼吸一點真正的藝術空氣。
他用手中僅有的一點錢去了荷蘭和意大利,在那裡他為所折服。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創作衝動終於爆發出來。他匆匆趕回了巴黎,用了18個月的時間做了一個男人體。他請一個身材優美的年輕士兵給他作模特兒。他把這個雕像做成左手拿著棍子,正在走動中,突然被眼前的什麼事怔住了,收住腳步,抬頭呆望著,右手揪著自己的頭髮,那樣子非常天真而自然。青銅的裸體男人被賦予普通人的人性,它表現出人的憂慮、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樣大小,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者"。
在展覽會上遭到失敗後,范·拉斯鼓勵他,建議把那根棍子取消,並改名為《青銅時代》。應該說這個名字是很貼切的,它重新為雕像賦予了深意。它表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中過渡到現代,它象徵著"人類黎明"或"人類的覺醒"。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他的體態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並體現了精確的解剖知識。
在展覽會上,《青銅時代》被評論界認為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羅丹一時間成了下流的騙子。羅丹向美術院提出抗議,美術院則派了五名組成的評審團來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令人無可懷疑地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技巧,它無言地擊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
《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歷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內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為了《地獄之門》,羅丹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閱讀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虛幻世界裡,用100多幅把書中描寫的八層地獄畫了出來,他運用中國水墨勾勒輪廓,用褐色水彩顏料襯出陰影,以體現出立體效果;有些畫還只是直接演繹但丁的原意,如弗蘭切斯加、烏哥利諾、地獄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簡單的解釋性的插圖,而是評論性的闡述了。羅丹很快就對這個題材展開,引進了一系列新的形象。從這些新形象,不難看到詩人波德萊爾對他的影響。羅丹想要創造整個世界,把人類的種種感情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地獄之門》原定於1884年完成,但羅丹卻一再拖延,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幾乎已經完全刪除了所有的圓雕像。羅丹去世後,《地獄之門》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最後定型的。1926年,應美國費城羅丹博物館之請,這件巨作澆鑄成青銅雕像陳列在該館。
《思想者》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幹,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藉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覆。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準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感到了安慰,這將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同時美術部購買了一件《思想者》的複製品,並作為禮物贈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年-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這件作品是大型紀念碑雕塑,這組雕塑以恢弘而真實的歷史情境,
表現了一種及為悲壯而崇高的精神氣節與犧牲行為,以精緻而深刻的心理表現,形象地刻畫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同時,還以獨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傳統紀念碑雕塑的程式。《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14世紀中葉英軍入侵法國,加萊城無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條件:讓六個有威望的城民拿著加萊城的鑰匙去英軍處受降並被處死,這些人必須光著頭,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著繩子。為了保全加萊城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六個義民光榮地獻出了生命。
19世紀後葉,為了紀念這六位壯烈犧牲的市民,加萊城政府決定在市中心建立這一紀念群雕。羅丹以真實手法創作了這一組歷史人物,賦予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精神狀態,有堅定者、有絕望者、有聽隨自然者。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德爾的意見時,布德爾讚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其他主要作品
《傷鼻的男子》(1864年)、《青銅時代》(1876年)、《聖約翰的說教》(1878年)、《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