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普魯士為何這麼能打?普魯士以一挑四的資本是什麼?
七年戰爭普魯士為何這麼能打?普魯士以一挑四的資本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伴隨著奧地利王位繼承之戰,歐洲各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飛昇,各國群雄崛起,利益衝突開始加劇,歐洲的政治格局也開始重組,爭鬥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一場能夠波及到整個歐洲以及海外殖民的戰爭即將醞釀成行。終於1756年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七年戰爭爆發了。
然而,這場戰爭最為奇特之處,就是一挑四。普魯士以一己之力在歐洲大陸挑戰法蘭西、奧在利、瑞典和俄羅斯四大強國,戰爭打得異常艱難,相當殘酷,弄得腓特烈大帝曾兩次想到自殺,但最終還是頑強的挺了過來。那麼,腓特烈大帝帶領普魯士憑什麼能夠以一國抵四強國呢?為什麼那麼能打呢?
一是過硬的軍事素質。當時普魯士軍隊的軍事素質是相當過硬的。從腓特烈大帝到他麾下將帥的指揮才能,再到普通士兵的訓練素質,堪稱當時歐洲最為優秀的軍隊之一。在18世紀的歐洲軍隊中,步兵和騎兵的常用武器就是前裝燧發槍,普軍士兵平均每分鐘能打4到5次,而奧地利軍隊則僅能打一次,打兩次的就是優秀。而且普軍機動能力、多兵種協同戰術十分嫻熟,常常能達成戰鬥的突然性,以少勝多。
腓特烈大帝指揮才能優秀,善於指揮步兵、騎兵和炮兵協同作戰,使普軍的戰鬥力得以超常發揮。在七年戰爭期間,普魯士還是一個鬆散的多民族共同體,但通過這場戰爭,逐步產生了極強的普魯士的國家認同感,這讓普軍士氣大振。而腓特烈大地個人的指揮才能和堅定性格,不僅鼓舞軍隊,而且被民眾士兵們所崇拜。
二是良好地理優勢。在戰爭過程中,腓特烈大帝有的決定看似魯莽,其實是有他的意圖,像直接進攻薩克森地區,讓普軍搶佔了有利的防禦地形,也保證了補給來源。東部的東普魯士、威斯特伐利亞和南部的蘇台德區等,都環繞普魯士起到了保衛核心重要地區的作用。
在整個七年戰爭中,普魯士主要是以防禦為主,雖然有數次主動進攻,但還是以守為攻。普軍大大發揮了本土作戰的優勢,用以逸待勞,憑借有利地形,保證後方補給的穩定。加上防守的陣地對峙,有利於普軍集中優勢兵力對外圍的聯軍各個擊破,發揮其協同作戰的優長。
三是對手保障艱難。打仗其實是打後勤打保障的。雖然當時歐洲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但也離不開有利的保障。普軍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使後方補給比聯軍要好得多。沙俄軍隊在整個戰爭期間,始終飽受後勤補給不利的困擾,因為普魯士的盟友英國控制著制海權,陸地運輸保障又面對路況差和普軍的襲擾,所以前線作戰俄軍得不到有效保障,戰鬥力減弱。
七年戰爭期間,英國對法國也做了不少手腳,使其同海外殖民地聯繫斷絕,財政危機更加嚴重。加之陷入戰爭之後王室的威望大降,致使法軍的士氣低落。進攻普魯士四個國家的軍隊,幾乎都出現了補給困難問題,這是普軍能長期堅持戰鬥的最有利條件。
四是並非孤軍奮戰。其實在七年戰爭中,普軍並非自己單打獨鬥。奧地利王位繼承人戰爭後不久,在歐洲發生的外交革命中,普魯士和英國結盟。當腓特烈大帝以其擅長的步騎炮協同作戰,以少勝多取得了羅斯巴赫戰役勝利後,英國就介入了戰爭,每年給普魯士67萬英鎊的財政補貼,並且利用制海權襲擾俄法等國的海上補給保障運輸線。
因為當時的情況十分複雜,法國在羅斯巴赫戰役就逐步退出了戰爭。瑞典始終就沒有賣力,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真正出力的是奧地利和沙俄,但沙俄由於沙皇的更換也出現了反轉。除了英國之外,丹麥、荷蘭、瑞士、奧斯曼等國都從各自地緣利益考慮,也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支持和策應了普魯士。
五是上天給的好運。連年的戰爭讓普魯士到了1762年時,在兵源補充和國民生產等方面,都出現了相當艱難的局面,而這時的沙俄和奧地利的十萬大軍正直逼柏林。就在這岌岌可危的時刻,非常恨腓特烈大帝的沙俄伊麗莎白突然去世,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繼承了她的沙皇。因為當時腓特烈大帝聲望高影響大,不僅在普魯士國內,在國外同樣也有眾多崇拜者。而新沙皇彼得三世就是這其中的一位,於是俄普迅速簽約,並派俄軍協助腓特烈大帝收復先前被俄國佔據的普魯士領土。
命不該絕的普魯士窘境立馬逆轉,不僅使俄奧聯軍圍攻柏林計劃的流產,同時讓瑞典面臨被普魯士和沙俄兩線合圍的態勢,這讓本來就不那麼堅定的瑞典改弦更張。後來儘管葉卡捷琳娜二世幹掉彼得三世接管了沙俄,但是也沒有像伊麗莎白那樣有勁頭一心想要幹掉腓特烈大帝。
七年戰爭中,普魯士那麼能打、能堅持到最後原因很多而複雜,但最根本最主要的還是緣於自身的綜合實力。英國的資金援助、彼得三世突然反轉等因素,都是建立在腓特烈大帝和普軍自身的能打善打基礎之上的,同時也讓普魯士贏得的有利條件。如無此基礎,一切將歸零。
七年戰爭最後的結局,實際是英國歐洲大陸均勢策略的勝利。英國用普魯士拖住法國這個主要競爭對手,大肆擴張海外殖民。法、奧、瑞、俄等國四打一,遏制了普魯士崛起之勢,同時也阻止了沙俄繼續西進的腳步。而普魯士雖然未成歐洲大陸頂級大國,但卻凝聚了人心,為日後的德意志統一和百年之後實現夢想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