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是怎麼樣的?法國為何能反敗為勝?
對英法百年戰爭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起英法百年戰爭,這是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時期打的最為持久的一場戰爭。在整個中世紀內,除了波及到整個歐洲以及西亞世界的十字軍東征之外,就再也不存在這麼持久的戰爭了。而事實上,雖然稱為英法百年戰爭,但是在這場戰爭當中,英格蘭和法國一直處於一種極為不平等的戰略態勢中。
前者不僅率先發難,更是在之後長達116年的戰爭期間幾乎佔盡了先機和優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戰爭末期,最終的勝利者卻是屬於原先只能苦苦支撐的法蘭西,戰爭結束之後,在戰爭前期英格蘭所攻佔的所有地區盡數被法國收復。不僅如此,就連原本屬於英國的諾曼底地區也被後者佔領。在之後的歲月裡,這一地區再未能被英格蘭收復。這又是為什麼呢?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才使得這樣的攻守態勢發生了改變呢?
1.免役金製度下的英格蘭長弓與采邑制度下的法蘭西騎兵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軍事上的問題,英法百年戰爭的發起者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與他懦弱的父親不同,這位英格蘭君主極肖其祖父愛德華一世,也就是「長腿愛德華」。雖然並不如長腿一般暴虐,但是愛德華三世在面對法蘭西的問題上仍然顯得極為強勢,曾經多次以自己血統問題干涉法國國王的繼承權問題。
而他的強勢並非毫無憑借,其最大的依靠就是在愛德華一世時期開始逐漸風靡整個英格蘭的威爾士長弓。這也是後世所熟悉的英格蘭長弓的鼻祖。與許多人印象當中,依賴敏捷作戰的弓箭手不同的是,在古代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攻守還是需要一副合格的身體才能拉得動這種將近一人高的英格蘭長弓。
除此以外,英格蘭長弓雖然不要求百步穿楊的精準,但基本的射擊精度卻還是十分重要的。想要駕馭這種長弓,還需要長期的訓練來提升自己設計的準度。相比之下,法國的士兵並則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受長期的軍事訓練。這在中世紀也是最為常見的場景,當地的領主往往會從農民那裡徵收錢糧。然後以騎士領、男爵領、伯爵領為單位,組成一個個軍事集團。在這一過程當中,這些職業的軍隊都需要由領主來負責訓練和徵召。
這些領地的軍隊質量參差不齊,與領主的資金狀況和偏好都有著很大的關係。一些大的公爵領,其麾下的士兵往往較為精銳,而一些貧瘠的騎士領領主,可能連自己的扈從騎士都無法配備合格的戰馬。而在作戰的時候,這些騎士和他們的扈從往往才是整個法國最精銳的戰力來源。
相比之下,英格蘭的情況就頗為複雜,一方面,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就開始流行的盾牌稅給於了國王更多的錢財幫助他們組建自己的部隊。而其麾下的領主,也有不少以免役金贖買自己的戰力。這種贖買制度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內政,而戰爭過程中,他們會僱傭更為職業的軍人代替他們作戰。
最諷刺的是,正是他們這種顯得有些貪生怕死的心態和行為,英格蘭軍隊的組成中,騎士數量雖然遠遠低於法國,但其職業部隊的數量反而因為這種僱傭兵的存在變得極為充足。這些僱傭兵中,有不少都是所謂的英格蘭長弓手,雖然他們並不精於騎射,但他們其中有不少甚至還有著自己的馬匹。以精銳之師攻伐烏合之眾,這也是愛德華三世敢於和法蘭西為敵的原因。
在戰爭前期,無論是愛德華三世主導的克雷西之戰還是黑太子的普瓦捷之戰,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關鍵戰役。而這兩次戰役,同樣也使得英格蘭長弓名揚歐陸。其潑灑的箭雨更是成了所有法國領主的夢魘。在距離英法百年戰爭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之後,曾經有一個法國作家在描寫雨季的時候,曾經寫道:「雨落若英夷之箭」。可見這種武器的恐怖。
然而,這樣的態勢在戰爭進行到1320年前後發生了改變。要知道,雖然法國的軍隊並不如英格蘭的軍隊精銳,但是在重騎兵的擁有量上後者卻只有前者的三成左右。以1320年的數據為例,此時的法國雖然已不再全盛時期,但是其治下的男爵領數量還是多達300個,以當時的采邑制度來計算,這就相當於至少九千的騎兵總數。而英格蘭的領主,根據史料記載,在愛德華一世統治期間,即使是加上蘇格蘭的附庸,也只有三千之數。更何況在百年戰爭期間,蘇格蘭一直是處於降而復叛,剿而復降的尷尬境地,根本不可能為後者提供兵源。騎兵數量稀少,是英格蘭免役金製度的唯一缺陷。
在百年戰爭後期,法國領主和將領們,尤其是曾經光復蘭斯的聖女貞德,都開始注意利用騎兵數量的優勢以及機動性來進行迂迴作戰。同時,利用小規模的衝突避免陷入陣地戰的漩渦,同樣也是法蘭西將領用犧牲總結出的最佳戰術。從此以後,原本可以利用拒馬樁和高地以逸待勞的英格蘭長弓手,就很難重現克雷西之戰、普瓦捷之戰的戰爭奇跡。
2.法國王室威權的恢復以及紅白玫瑰之戰的濫觴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事實上有許多戰爭的結束都與政治有關。而之所以法蘭西和英國會出現攻守互換的情況,也與此有著巨大的聯繫。
其實,在百年戰爭開始之前,法蘭西一直處於一種諸侯割據的混亂狀況中。腓力二世、獅心王查理、愛德華一世、愛德華三世、黑太子,相比於英傑輩出(同時也是瘋子輩出)的英格蘭,同一時期的法國王室就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了。
正因如此,法國王室的威權在其封臣的領土上一直得不到真正的尊重。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法國王室成員大多不會離開其首都巴黎,這並非完全因為首都巴黎那致命的吸引力,相反,真正促使他們不敢離開的真正原因是這些王室成員害怕在其他領主的土地上遭到暗殺。
從這點上來講,此時的法國已經面臨著最為嚴重的局面了。然而,英法百年戰爭的前期,雖然法蘭西節節敗退,甚至連首都巴黎都被英格蘭攻陷,大半個國家也完全淪為敵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貴族的淒慘死亡以及侵略者的瘋狂無狀,讓支持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查理七世)的貴族開始聚攏在他的身邊。
敵人的強大促使這些爭鬥的貴族選擇查理七世作為自己最後的救世主。而這也使得這位已經失去王位繼承權的王太子卻成為整個法蘭西權柄的唯一掌控者。再加上聖女貞德這位幾乎被人們當做「瑪利亞」化身的聖女存在,整個法國的國家意識也開始覺醒。
相反,頻傳大捷的英格蘭反而因為勝利,陷入了政治的漩渦中,一些戰爭中表現極為突出的貴族,勢力範圍在這段時間裡迅速擴大。比如蘭考斯特以及約克家族就是這次百年戰爭期間最大的獲益者,而最令英國王室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個家族竟然因此而陷入無盡的內訌中。甚至有人認為,之所以約克和蘭考斯特家族在瘋王繼位之後,會如此喪心病狂的開啟內戰,以至於釀成紅白玫瑰之戰的悲劇,與百年戰爭中兩家族的齟齬和矛盾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下,臣強主弱而陷入內鬥得英格蘭自然無力再繼續維持在法國佔領區的統治,最終在1453年,法國奪回吉耶訥,這意味著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而這也成為了百年戰爭結束的標誌。
3.總結
百年戰爭,是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大的世紀之戰。而同樣因為這個原因,想要將百年戰爭的得失完全歸結於某一因素的出現,總會失之偏頗。事實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使得法國重新確立了中央集權。同時也讓英格蘭失去了所有海外土地,最終變成一個海島國家。有人認為,正是這種失利,使得英格蘭在這之後,開始將目光投向海洋,最終成就了一個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