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愛情的同時拒絕婚姻
寶兒遠遠地站在婚姻的大門之外5月是結婚的季節。時常在飄散著暮春氣味兒的陽光下,看到穿街而過的車隊,紅色的氣球和玫瑰花的芳芬揚起幸福的味道。滾滾紅塵裡看不清新娘的模樣,但驚鴻一瞥的婚紗總撩起人無窮的想像。
阿航就是在這個時候舉行她的婚禮。參加婚宴的路上,我和寶兒設想了種種細節,但一切都出人意料。確切地說,那更像是一頓朋友的聚餐。因為此前沒有任何關於新郎的信息,阿航的突然成婚便讓我們更多了幾分對新郎的猜測。說實話,遲遲亮相的新郎讓人多少感覺失望既不高大英俊,也不風度翩翩,看不出任何一點所謂青年才俊的影子。但是阿航就那麼迅速而且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婚姻,堅決得讓人驚訝。
「在所有人都對婚姻避之不及的年代,一個人向你求婚,就說明他真的愛你,對你負責。我只要一個一心一意對待我和家庭的人。」
阿航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寶兒皺起的眉頭。
閨中密友,如今只有寶兒形單影隻。論長相,論才幹,論聰慧,寶兒拔尖。當著公司主管的寶兒有自己的香車和雅居,也有圍在身邊大獻慇勤的男子,但無論是IT精英、醫生、教授還是海龜,都入不了寶兒的法眼。不管是燭光晚餐,還是鮮花鑽戒,也不管是溫情脈脈還是誓言旦旦,寶兒總是遠遠地站在婚姻的大門之外,心懷警惕。
童話結束了,王子和公主一定不會過上幸福生活這是寶兒拒絕婚姻的理由。依著寶兒追求完美的個性,要的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一樁十全十美的婚姻。但在目光所及的凡塵俗世裡,將這一切握於掌心的幾率有多少?懷揣著理想的寶兒,於是身陷害怕夢想破碎的恐懼之中。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戴上婚戒的那一刻感受幸福。撲面而來的慾望城市裡,眼見著害怕婚姻的人越來越多。不是不要愛情,只是握住愛情的同時,拒絕婚姻、家庭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
同居
一座沒有門鎖的屋子
YouWin(你贏了)!在克裡斯?奧東內爾主演的喜劇片《億萬未婚夫》裡,對婚姻深感恐懼的Jimmie正一臉失敗地向女友求婚。這是這個城市裡最富有浪漫情調的燭光餐廳(通常,男人們求婚之時,都會帶女友來這裡),到處是兜裡揣著戒指盒、緊張兮兮的男人,Jimmie深知,這一晚將改變自己的人生。對於一個認定自由勝於一切,走馬燈似地換著女友,享受自己幸福多彩的約會的男人而言,要在愛情的承諾中放棄自由,該是怎樣一件難事。本文來自搖搖屋
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由走進婚姻?YouWin!Jimmie的求婚詞實際說出了許多男人(包括一些女人)的心裡話。選擇婚姻,對於他們而言,是在經歷一場漫長的鬥智鬥勇後的妥協和繳械投降你贏了!
而那些不願投降者,便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同居。同居的最大好處在於隨時能夠撤身而去。雖然結婚在很多人看來不過是一紙契約,但這張紙卻代表著責任、義務、經濟利益、長久穩定的合作關係以及對個人自由的相對約束。同居,卻能將這一切規避掉。
當然,同居也有麻煩。首先是在一起生活的兩個人是否都能夠冷靜、理智地接受現狀,不作改變現實的努力與幻想,並且都有隨時解散共同體的心理承受力。這就像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座屋,可這屋子的門沒有鎖,住進去總會有些不踏實,因為不定什麼時候就有不速之客闖入,或者屋裡的貴重物品不翼而飛。
完美主義
永遠對婚姻懷有恐懼
有太多理由支持我們對婚姻的逃避。在一次有4786人參加的網絡調查中,13.9%的人想起結婚生子就害怕;23.1%的人有輕度婚姻恐懼症,害怕愛情會變質;14%的根本不會考慮結婚。本文來自愛情詩
一對愛侶牽手漫步於夕陽下的海灘;兩位令人艷羨的才子佳人在自家莊園的草坪上擁吻;觸礁的泰坦尼克號生死離別的Rose和Jake電影、小說還有浪漫故事,塑造了我們腦海中美滿婚姻的圖景。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庸常瑣碎的日子,柴米油鹽裡的歲月,怎麼看怎麼讓人心煩。
的確,完美的生活永遠只在電影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卻無法接受包括愛情在內的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憾。看完電影之後,你得應對工作、付賬單、解決和愛人的爭執這些,相比於理想的婚姻生活,總顯得百無聊賴而且無可奈何。雖然身陷於這些日常俗事之中,許多人依然會不依不饒地追問:為什麼我的生活不能像別人(電影、小說以及其他人講給你聽的那些醉人片段)那樣?本文來自搖搖屋
所謂的不完美都在對比之中產生。恐懼婚姻的人,多半是完美主義者,為根本不存在的夢中愛人而「消得人憔悴」。
婚姻專家給予完美主義者這樣的勸告:如果希望擁有一種美滿的婚姻,請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值。一般來說,你的愛人不會像電影明星那麼酷,既不是風月俏佳人也不是百萬富翁。正如婚姻之外有各種義務一樣,現實的婚姻關係包含兩人的不同觀點、不同品味。不完美,並不意味著你的婚姻出現了什麼問題。相反,如果你能夠認可這些差異,它們將會豐富你的婚姻生活。
對於那些要求完美的人而言,如果不放棄苛責,他們將永遠對婚姻懷有恐懼,或者在困難重重的兩性關係中焦頭爛額。
幼年經歷
影響婚姻態度
實際上,我們原本並不知道愛情和婚姻是什麼樣子。一方面,外界為我們塑造了家庭生活的典範,給了我們關於婚姻生活的遐想;另一方面,曾經的經歷,尤其是那些來自家庭的不愉快經歷,又使我們置身於不幸與恐懼的陰影之中,害怕在婚姻中受傷。
心理學者在對愛情與婚姻的研究中,提出了愛情的依戀理論。該理論認為,孩子與自己主要的看護人之間形成的情感紐帶與他成年後的愛情模式之間具有直接關係。嬰兒從一出生就有一種內在的情感依戀需求,因為這種需求可以增加他們活下來的可能性,確保他們得到適當的看護和照料。這種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將影響他們從青春期到成人後的情感發育。嬰兒感到自己隨時可以得到照料,可以依賴主要看護人的程度越高,他在成年後與其他人交往就越自信。相反,如果依戀對像不可靠,對他們的需求沒有反應,其負面結果將在他們成年後面對愛情關係時得到體現。孩童時期建立起來的預期會持續下來,對一個人一生的愛情和婚姻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參見《愛情為什麼不能長久》一書)。
基於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三種依戀模式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符合某一種或某幾種模式,它們之間有很多地方相互重合。
具有安全感依戀模式的人通常對自己和他人持肯定看法,對自己和伴侶親密無間的感情和相互依賴關係感到得心應手,一切順遂;
具有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往往不願意跟人過分親密,也很難完全相信自己的伴侶;
具有焦慮型依戀模式的人則希望盡可能縮短自己與伴侶的距離,動輒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顯而易見,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最容易對婚姻有恐懼感。很多時候,他們的這種反應,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的不幸遭遇。父母的婚姻關係不好,家庭經常出現一些矛盾,甚至是暴力,都會給孩子心理上留下很深的「婚姻是不愉快的」印象。這些印象,成為他們成年之後恐懼婚姻的根源。
另外,曾經有的失敗的情感經歷,也會打擊一個人對婚姻的信心。
婚姻教會我們成長。在一個兩性社會裡,誰都必須面對難題。接受,或者逃避,選擇權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