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左右的男女,多半處於「圍城」內外。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如今這代人的婚姻特徵逐漸趨於兩個極端。不論已婚還是離異,要麼就特別幸福,二人世界快樂得不得了,要麼就特別「不幸」,一旦「觸礁」就決然分手。
沒有黏黏糊糊、藕斷絲連,也沒有湊合,或是「義務與責任」的過多牽絆,合與不合是如此清晰。
一位女友,曾與老公相戀八年,但婚後發現還是無法終生相守,一年後離婚。
一位朋友,婚後曾為另一女孩怦然心動。他自感愧疚,在單相思的狀態下就向妻子言明,離婚。後來,他這段戀情終是無望,又打算「回頭是岸」。我們問他:你這是何苦?他說,我不願欺騙自己和妻子。
還有一位女友,經歷完一場轟轟烈烈的婚外戀,老公也表示可以原諒她。但一年多來,倆人感情日漸淡然,痛定思痛,決定離婚。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也許你會說,這是現代人把離婚當兒戲。也不盡然。
我們會十分輕易地感受到那些30歲左右的朋友的幸福生活。他們主動談起假期攜手出遊,週末一同下廚,甚至與朋友結為通家之好。夫妻間的和諧、相互珍惜令人艷羨,「丁克家庭」則更為典型。只是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很難舉出特別的例證。
或許可以這麼說,這一代家庭「幸與不幸」的二元劃分,體現了他們的婚姻觀念。也許離婚並不意味著不幸,而沒有愛情,倆人湊合過才是真正的不幸。
這種傾向源於什麼呢?也許最直接的教育來自於父母所給予的那個家庭,看到那一代的家庭狀況,才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不知別的家庭如何,反正我從小就看慣了上一輩家庭的恩恩怨怨。來自姑舅叔嬸,甚至父母間的關係常令我費解。他們曾相互猜忌,甚至大打出手。我相信吵架並不可怕,假如有良好的溝通與理解的話,但我知道他們沒有。彼此記恨,可也就這麼糊里糊塗地過了下來。
他們也有相互間的關照,但多半是出於「責任和義務」,是「理應如此」。當他們進入老年,爭吵隨之消失,這是相依相伴最本質的需要。但經過幾十年零零碎碎的磨傷,愛情的光華又失落在何處?
在上一代中這種家庭關係並不稀奇,可我從小看到這些,就下定決心,自己今後的婚姻決不能這樣。
我要共同語言,但不強求別人的志趣愛好一定和我一致。我要安全感和責任感,但要基於彼此間真實的情感和信任,這些都是先決條件。我快樂,也要愛人快樂,我們要的是高質量的家庭生活,沒有必要為了維繫一個空殼而虛與委蛇。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離婚率節節攀升,婚外戀比比皆是,怎能比上一代幸福?的確,隨著社會開放度的增加,人的慾望被極大限度開發出來,也極易遇到誘惑。可是,誰說「兩極化」傾向不正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的清醒認識?
現實生活就是那麼殘酷,沒法兩全其美。你的愛人溫柔體貼,卻不見得會掙大錢。你欣賞伴侶的溫婉賢淑,但也喜歡看漂亮姑娘。哪有十全十美的夢中情人呢?在情感的掙扎中,我們更多聽到的是,情人有情人的好處,愛人有愛人的優點。問題是假如你打算要最終選擇一個,就不能兩者優點兼得。所以,你與其抱怨愛人不具備情人的優點,不如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有時候,獲得幸福的前提就是要懂得揚棄,沒有十全十美的婚姻,而「兩極化」中的幸福婚姻正是因為懂得把握自己的需要,才能成為幸福的「極點」。
對你來說,你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伴侶的哪些特徵是你最滿意的?個性中最本質的需要也就反映你對伴侶最真實的要求,假如他(她)能夠與你契合,那就謝天謝地,你已經找到了另一半,已經有「共同語言」了。其餘的良才美質,兼具更好,沒有也無妨。反正你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什麼都擁有,何必對伴侶苛責?
因此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幸福婚姻」多半帶點缺憾。倆人都想事業有成,就要忍受聚少離多。如果更願意享受天倫之樂,不如早點要個孩子。如果你需要溫存體貼的愛人,就別逼著他陞官發財。
兩極化中幸福的「極點」,並不是沒有其他慾望,而是懂得「取一瓢而飲」的道理,並自覺地把握,積極地建設,而不是簡單地克制和湊合。如果說追求愛情需要一種能力,首先是把握自我的能力。
而對於「不幸」的極點,也不能一概否定。或許正因為明確了自己的需要,才走出一段婚姻,珍惜未來的幸福。
令人慶幸的還在於,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信息如此發達,新知層出不窮。在接受新觀念的同時,我們也有機會學習經營幸福的方法。既然眾裡尋他千百度,我們都放棄了其他誘惑,為什麼不令彼此的感情更堅固?善於經營幸福的家庭,彼此間的交集越大。漸入佳境之時,什麼忠貞、責任都是不需要下決心的選擇。而這樣的伴侶,能真正經得起生活的風浪,情感的考驗。
一位已婚的女友曾展開過一段轟轟烈烈的婚外戀,渡盡劫波之後,她終於獲得老公的原諒,回歸家庭。可很長一段時間,她鬱鬱寡歡。她說:我一直嚮往浪漫完美的婚姻。可因為我的錯誤,我們的感情不純潔了。
可她的老公說:不會!你要相信,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絕無瑕疵的婚姻。而幸福家庭都是共同走過了波折和磨難,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