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是一種逃避?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失憶是一種逃避?

新聞關鍵詞失憶

記憶是什麼?

專家解釋說,記憶為既往事物經驗的重現,它是一種非常基本的精神功能,可以說沒有記憶我們便不能認識自己,也不能認識世界。記憶是在感知覺和思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精神活動,通常認為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識及回憶四個密切聯繫而又統一的過程。記憶的神經生理基礎涉及皮質的感覺聯絡區、顳葉、丘腦和整個大腦皮質,這些部位受損可引起記憶障礙。記憶障礙可分為遺忘和記憶錯誤兩大類。為什麼會失去記憶?

除了文藝作品中的失憶現象,人們最熟悉的一種失憶現象就是老年癡呆症。醫學是怎樣看待記憶的呢?對各種類型遺忘的科學解釋又是什麼呢?

首先一種比較常見的失憶就是遺忘。遺忘是由於識記過程障礙或者沒有進行適當的「複習」引起的。遺忘可存在於多種病態或正常人中。遺忘最常見的病因是意識障礙,它包括昏迷、譫妄及病理醉酒狀態等各種神志不清的情況。

腦部的器質性疾病是遺忘的另一病因,老年人常患這種病,以智力障礙為主要表現,患者常錯記物件的數目或忘記東西存放的地方,並懷疑被別人偷去。腦外傷對記憶的影響是人們所熟知的,患者神志恢復後,常不能回憶起受傷前後的情形。生活中一些容易「丟三落四」的人,常常在忘這忘那之後拍拍腦袋輕描淡寫地感歎:年紀大了,記性差了——在絕大多數人眼裡,健忘只是年齡增長帶來的無奈而又無關大礙的必然結果,而不知道記憶衰退與年齡無關。其實這是疾病的綜合表現。20歲的「丟三落四」可能是70歲「癡呆」的徵兆。

此外,還有一種遺忘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在癔病與反應性精神病中,可以出現一段時間生活經歷的完全遺忘,但此前與此後的記憶保持良好,稱為階段性遺忘。階段性遺忘的時間可為數日至數月,偶有達數年的。另有一種選擇性遺忘或創傷情境性遺忘,是指患者對極傷心的事會忘得一乾二淨,叫人很費解。如果問他,他會極力否認曾有過這件傷心事。通過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療之後,此種遺忘症狀可以完全消失。上述心因性遺忘都是可以完全康復的,它的產生是由於大腦皮層功能暫時受到抑制所致,並沒有器質性損害。賈曉宏王潤

新聞觀點因為失意所以失憶

海內外影視劇流行「失憶」?

最近一段時間,電影電視劇開始流行「失憶」。

近來收視率最高的幾部電視劇,幾乎都與失憶有關。先是韓劇《冬日戀歌》當中,男主角裴勇俊演的正是一個在意外中失憶的美男子。接著是來勢洶洶的《流星花園2》,在台灣首播後又被香港無線搶得香港首播權,其中道明寺也因車禍而失憶。與此同時,在香港無線放映的新劇《戇夫成龍》中,男主角也是一位因被襲而失憶的傻子。

電影一樣難逃俗套。由古天樂主演的電影《我的失憶男友》以男主人公的失憶作為故事的主線。張柏芝在《河東獅吼》中扮演的也是一個失憶的「凶悍妻」。

雖然這些故事大同小異,但因為能創高收視,影視劇一時間通通患上了「失憶傳染脖。「失憶症」可以滿足各種劇情需要。一旦主人公失去了記憶,從前種種恩怨糾纏就可以一筆勾銷,再突兀的劇情、再離奇的設計和跳躍也可不必顧忌「前言不搭後語」,「患者」可以突然發病又神奇病癒,劇情發展需要忘什麼他就忘什麼、需要忘多久就忘多久。而且不像幾年前流行的「植物人」那樣不能動彈,既可以行走自如與常人無異,又可以名正言順擁有兩個甚至多個愛人,前前後後的感情線糾纏在一起,讓觀眾在預知的懸念中盡情期待「病癒」後的戲劇性結局。失憶的好處如此之多,難怪有人笑言:此類「失憶症」隨心所欲地存在,足夠救活幾籮筐平庸、無能、想像力匱乏的影視編劇。

據報道,吳宇森、尼古拉斯·凱奇、布魯斯·威利斯甚至是瓦爾·基默手中目前都有各自不同的關於失憶的片子在進行著。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好萊塢影后哈莉·貝瑞也將在一部電影中出演一位失憶的罪犯心理醫生。據瞭解,今年春天將開拍的韓國熱門影片《我的老婆是大佬》的續集《我的老婆是大佬2》中,女主人公也由於一場火拚而喪失了記憶,從此在一家中國餐館當上了外賣員,過起了普通女人的生活。

失憶之人特別多?

一組統計數字表明,近年來在現實生活中各類由不同誘因引起的「短期失憶症」發病率越來越高,這從一個角度證明:影視文學創作對於「失憶」的想像和關注並非空穴來風。

從各種新聞報道中,我們得知,在這個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有人被失憶所折磨著。但是,當人們變得失憶的時候,是不是正因為有些記憶更讓人難以承受,所以才會在無意中逃避記憶?

兩名在「9·11」事件中失蹤的美國人,在已經被「除名」後發現如今仍然活著,他們是在一年多之後在紐約附近地區兩家醫院裡被找到的。目前兩人都遭受著健忘失憶的痛苦。

梁朝偉在一次接受境外媒體採訪時,也自曝自己喝酒已喝到「間歇性失憶」。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梁朝偉承認自己因受父親影響而嗜酒。他說,「我什麼酒都喝,紅酒、日本清酒,但是最近我覺得有必要停止,因為我覺得自己已喝到開始有點糜爛,最嚇人的是有部分記憶空白,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什麼。」

因為失意所以失憶?

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耽溺於回憶?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迷戀著已經病態到一定程度的「失憶」?

20世紀初,普魯斯特寫出了他洋洋幾大卷的恢弘巨著《追憶似水年華》。閉上眼睛,含著一小塊兒瑪格麗特甜餅,普魯斯特樂於退回栩栩如生的昨日,昨日的世界也在他的重述中煥發了全部的魅力。和普魯斯特在同一向度上創作的人至少還應該包括:宮崎駿的傳統手繪動畫片和維斯康蒂的《豹》。用一句話來概括,越是津津樂道、細緻入微的朝向過去的回憶越代表著至少對某一個年代絕對理想化的認知和絕對肯定性的情感。

與之相對,「失憶」或許倒更貼切於大多數人在後現代社會彷徨失意的心態。因為不喜歡環環相扣變化而來的邏輯因果,所以渴望徹底切斷和以往的聯繫。在這一點上,「失憶」的氾濫讓人聯想起榮格有關「集體無意識」的哲學和精神病理學分析。

王朔和王小波堪稱華語小說的兩傑,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體驗過自己的「失憶」。在王朔小說中顯得

頗為另類的《玩的就是心跳》,男主人公也是在一起起撲朔迷離的事件中發現自己失去了一段時間的記憶;王小波的《萬壽寺》,同樣是因為失憶而尋找自我,現代人整個的生存處境、身份危機卻暴露無遺。

正因為如此,歷經著不同程度的自我泯滅、自我消失,現代人還將一如既往地「失憶」下去,而「失憶」所指代的自我尋找,也將注定成為永恆而悲愴的主題。

(新華網)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