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材高大、五官端正、西裝革履的年輕人走進了心理咨詢室。黑色的墨鏡擋住了他的雙眼,仔細觀察時,我發現他顯得緊張,雙手在輕微抖動。當我請他取下墨鏡時,他更加不安,結結巴巴地說:「醫生,對不起,我不敢看陌生人,請讓我適應一下……」他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說話聲音微弱,與他氣宇軒昂的外表極不相稱。看著他焦慮不安的樣子,我盡可能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和他聊天氣,聊家常,聊時事。他漸漸平靜下來,向我講述了他的困惑。
「我是一位工程師,35歲,大學畢業後一直活躍在建築工地上。五年前我開始承包工程,事業蒸蒸日上。可是三年前,在一次同學聚會後,我變得容易緊張,怕見人,在公眾場合害羞,不敢與人交往,尤其是參加工程洽談時更是如此,與客戶不敢對視,說話時面部表情不自然,常感到臉紅、心跳加快、表達困難。表面上我還努力支撐著,不讓別人察覺,但內心的緊張、焦慮令我萬分痛苦。後來每逢這種場合我就想迴避,但又迴避不了。我擔心自己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初次接觸,他焦慮不安的神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盡力安慰他,但他始終不敢抬頭看我一眼。我認真地為他作了體檢,並作了相應的化驗、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沒有發現任何軀體疾玻我還專門為他作了心理學的焦慮、抑鬱等量表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初步考慮他患了「社交焦慮症」。我向他詳細地敘述了該病的臨床特徵,他感到與自己的「病情」十分相符。我告訴他該病需要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讓他回去服藥並回憶第一次發作的場景和具體原因。
兩周後他告訴我,焦慮情緒有了一定的緩解,但仍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與人交往,尤其是在社交場合,緊張、恐懼的情緒時有發生。他迫切希望早日擺脫這種痛苦的境況,回到正常生活中去。我讓他靜下心來認真回憶發病前後的狀況。他只能描述發病時的感受,而對發病的原因怎麼也回憶不起來。我開始和他聊天,和他談以往的經歷,試圖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儘管他竭盡全力地配合,但一個小時過去了,仍然沒有結果。
連續幾次會面,他都能按時到達,但治療效果不明顯。除了焦慮有了一定緩解,其他症狀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兩個月後的第五次會面時,才出現了轉機。這時我們已經很熟,談話也更深入了。這一天我們像往常一樣聊天,無意之中談到了「性」的話題,他的臉一紅,緊張焦慮得半天也說不出話來。我靜靜地等待著,因為我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果然不出所料,在躊躇一番之後,他終於將深藏的秘密告訴了我。他說:「近幾年來性生活不如以前和諧,常感到精力不足,每次都是草草了事,有時還出現陽痿、早洩的情況。我常感到生殖器太小,沒臉見人,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身體,發現這見不得人的秘密,以後就開始出現迴避社交場合,不敢與人對視的情況。」
「這種感覺第一次出現在什麼時候?」他吞吞吐吐地告訴我:「就是三年前的那次同學聚會。那天晚飯後和幾位老同學去洗桑拿,在洗浴時有人拿這事跟我開玩笑,當時我就非常尷尬,也很惱火,只覺得頭腦發熱、心跳加快、手腳冰涼,模模糊糊地感到他們都在笑話我。那天晚上我是怎麼回到家中的,到今天為止都想不清楚,只感到非常沒面子。從此我再也不去公共浴室,不上公廁,每當想到此事,不安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感到羞恥、自卑,並不斷地回憶過去。我想到了從12歲起直到結婚前的手淫習慣,懷疑這是導致生殖器官過孝包皮過長的原因。這件事搞得我很煩躁,沒心思工作,還不好意思和別人說,自信心徹底喪失了。」
聽完他敘述,我立即對他進行了安慰,並請男性科專家會診,發現他的他的生殖系統並沒有問題。專家還專門為他講了生理衛生常識,使他積壓心頭多年的疑問得到了科學的解釋。他面部不自然的表情立即消失,第一次在我面前露出滿意的微笑。兩個月後他和我通過一次電話,對我表達了由衷的感謝,並告訴我他已經找回了自信,一切恢復正常。
這是一例社交焦慮症的治療全過程。社交焦慮症是近幾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研究較多的一種疾病,它是在1985年由美國心理學家Leibowitz最早提出,目前在世界各國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中均把它作為獨立的疾病單元。這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精神衛生問題,過分害怕別人凝視是主要臨床特徵。只要在社交或公共場合的環境中,患者就出現緊張、焦慮,嚴重時可出現驚恐發作,伴隨的軀體症狀有顫抖、臉紅、出汗、心悸、呼吸困難、腹痛等。患者迴避社交,從而導致社交功能減退、職業功能受損,並繼發情緒低落。有文獻報告,社交焦慮症起病年齡一般在13~24歲,是一個慢性的疾病過程,一般不能自行緩解,平均病程20年左右。
社交焦慮症的治療方法分藥物和非藥物兩種,前者的目的是緩解臨床症狀,後者是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改善社交能力。本文的主人公是在連續用藥兩個月後,焦慮情緒有了明顯緩解後,心理治療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常用的非藥物治療有心理治療、社交能力訓練和暴露干預治療。對這個病人使用的是認識領悟療法。值得一提的是,患者產生社交焦慮症的原因是一個很簡單的生理常識問題。但在兩個月的治療過程中,他潛意識中的癥結一直不能引出,這與傳統的文化背景有很大關係。這位工程師婚前多年一直有性自慰行為,這本來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但他對此卻一直有負罪感,並將生理上的缺憾歸罪於頻繁的手淫。老同學的一句玩笑話擊中了他的隱痛,性知識的缺乏加劇了他內心的痛苦,而羞恥感又使他不能向任何人傾訴,痛苦在內心深處聚積,於是產生了社交焦慮症的症狀。值得慶幸的是,他終於鼓足勇氣尋求幫助,在心理醫生的疏導干預下,克服了心理障礙,將積鬱心頭多年的疑團傾吐出來,迅速走上了康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