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黃昏心理」纏身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別讓「黃昏心理」纏身

情煩惱出現消極情緒,這種不良情緒會使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使許多疾病隨之而來。因此要多交朋友,經常與朋友在一起聊聊共同關心的話題,相互傾訴,相互交流,保持良好的情緒和人際關係,獲得內心的溫暖和滿足,就能緩解生活中出現的焦慮和煩惱,處理好自己的心理感受與客觀實際的關係,活得自然,活得舒心。當然,家人也應積極為老人創造寬鬆、輕鬆的環境。

還要養成一套科學的生活習慣。退休後雖然沒有上下班的時間要求,但仍應飲食起居有規律。

人到老年,隨著生命活力開始衰退,會出現視力、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等生理上的變化。如生活無規律,晚起貪睡、吃飯不定時、嗜煙嗜酒,不願與人打交道,會使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並影響身心健康。不要總是讀與自身疾病有關的書,也不要總是想自己患的病進展如何,有病去找醫生,按醫囑辦,心情放鬆也有利疾病康復。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想幹什麼就去嘗試幹什麼,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些。病例

他退休後,什麼都不稱心

凌先生最近真是焦頭爛額。他對一位醫生朋友說,他那65歲的老爸怎麼會像一支容易走火的槍,一觸即發。

他的父親是一所中學的高級教師,在他熱愛的講台上,吸著粉筆灰度過了幾十年。他多年做高三畢業班的班主任,看著一批批學生先後跨進高校的大門,每天早出晚歸再忙他都樂呵呵的。

如今,退休了,按理可以休息休息了。可他卻什麼都感到不稱心:一會兒說,要辭掉做家政服務的阿姨,他自己有空可以做家務了;一會兒說,孫女每天回家就鑽在自己房間裡,對他不理不睬,故意冷落他。凌先生和愛人都是搞科研的,經常不能按時回家吃晚飯,老爸又會抱怨說,就你們工作忙,這個家還要不要?知道老爸愛聽京劇,前幾天正好有精彩的劇目,他特地買了票讓父親去看,他拿著票卻說,唉,老了,只能看看戲混混日子了!

更要命的是,他時不時說自己感到頭痛腦熱,不管你手頭有什麼重要的工作都要你扔下,陪他去醫院檢查,結果又沒什麼箔…

凌先生問醫生:爸爸的脾氣怎麼會越來越怪,越來越不容易相處了呢?以前可是很通情達理的呀!

研究精神衛生的郭教授分析說,這是老年人不適應年齡和環境的變化,容易出現的心理偏差。

診斷

退休老人缺乏精神寄托易心理失衡

退休養老制度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一個人為自身、為家庭、為社會辛勞工作了幾十年,到晚年坐享清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然而,對老年人來說,退休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相隨而來的變化太多、太快、太強烈,若不能順勢而變,就會因被原來的生活慣性拋離而使身心受損。

凌先生的父親原是一位教師,以教為業,樂在其中。在他幾十年的生活中,走進校園,登上講台,都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和關注。退休了,簡單封閉的家庭生活,缺乏別人的關注,心理會有巨大的反差,子女對老人稍有疏忽,老人就會感到不滿,其目的大多是為了吸引家人對他的關注,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由此,不少老人容易產生「黃昏心理」,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太陽再燦爛,到了黃昏也要落山。「黃昏心理」易使人出現焦慮不安、遇事易激動以及空虛孤獨心態。因此,尋找精神寄托,促使心理平衡,才能使晚年生活得美好。

處方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克服「黃昏心理」,老人要多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退休後,從熟悉的環境回到家中,缺乏與其他人交往的機會,容易感到寂寞。寂寞對所有的當事者都構成壓力,它會導致一系列的生理變化:血壓升高、內分泌系統紊亂、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免疫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高血壓、潰瘍並神經官能症等。有了廣泛的興趣,就能自我解脫煩惱,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一份好心情。

退休在家與兒孫相處時間多了,生活情趣各不相同,不高興的事情時有發生,容易引起煩惱情緒。再加上進入老年期後,人的機體逐漸衰老,記憶力減退,但對往事仍記憶猶新,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或不愉快的環境,就會追憶過去的好時光,出現懷舊心理。

提醒

走出吃的誤區

甜食宜少吃老年人因牙齒缺失及口味改變等原因,喜吃甜食,但過量食糖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速膽固醇積累,影響正常食慾。多吃甜食還會加速細胞老化,使皮膚出現皺紋,同時消耗體內的鈣,造成骨骼脫鈣,引起骨質疏鬆和骨折。有報告說,中老年婦女多吃甜食還可促發乳腺癌。因女性乳房是高度吸收胰島素的器官,血中胰島素水平增高,對乳腺癌細胞的生長繁殖有利。

晚餐勿過飽一般家庭,白天子女上班,在家的老人午餐都比較簡單,甚至早餐與午餐合在一起吃,而晚餐則很豐盛,吃得過飽。晚餐過飽,不僅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而且影響睡眠。有關研究還表明,吃得太多還會導致內臟器官加速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過剩的熱量還會引起體內脂肪沉積,造成肥胖或其他疾玻老人的飲食還是以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為好,每次吃八分飽,每餐間隔4至5小時,中間感到餓可以補充一點。作者:本報記者許菊芬

(新華網)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