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
掙錢是“本事”,花錢是“藝術”。
人(擴大說也可以指一個公司)一生會有三個錢包,一個是現金或資產,物化的,可以看見;第二個錢包是信用;第三個是心理的錢包。做一個好的企業,要放大第二個錢包,調整第三個錢包,守住的第一個錢包。
做好一個企業,可以掙到這三筆錢,第一筆錢靠積累,第二筆錢靠耐心,第三筆錢靠智慧。
跟錢有關的事無非三條,一是掙錢,二是看錢,三是花錢。
錢要跑有三條指南。第一,錢必須判斷,我的永遠是我的,才敢去,財產保障制度很重要;第二,錢要翻身,要創造,要能讓1塊變2塊;第三,錢一定要會判斷,萬一有風險的時候能跑得掉,所以具有流動性。
在社會上做生意,無非是在人情世故上讓大家都舒服了。一般採用6-3-1的辦法,“6”叫情勢,是社會和法律強制要求我們遵守的;“3”是經濟利益,算賬;“1”是面子,是妥協。
花錢的藝術關鍵是把三件事協調好。第一件事,要找到花錢與幸福之間的平衡;第二個花錢的藝術,就是要管理好慾望,解決好金錢跟慾望的平衡;第三件事,必須在私利和公益之間找到平衡。
政商關係
第一, 企業與我們所在的體制環境的關係。在中國,是政府通過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然後要求企業依照政策執行,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商人是不介入的,最多是來聽一聽你的意見,商人對政府政策制定的影響力不強。企業要尊重政府的管理和所有的政策,聽黨的話,跟政府走。目前唯一能夠與現有體制長期共存和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是以組織對組織,系統(機制)對系統(機制),專業對專業,人才對人才。
第二, 企業與政治家的關係。在大陸,企業家和政治家的關係更多都處於一些低層次的權力和利益的交換上,並沒有著眼於重大格局的一種同盟關係。
第三, 民營資本(私人資本)和國家資本的關係。一是補充關係,二是依附關係,三是混合經濟。在這些關係當中,民營企業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國有資本則有政權的保護,有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與國有資本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代替,附屬而不偕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
關係
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魯迅
在面子下面掩蓋的實際上是一種人情互動,即施與和回報。
將心比心就是中國人際關係維持和諧的模式。
民營企業的成長過程始終特別重視面子、人情,既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原因,也有衝破現實體制不合理約束的實際需要。民營企業應當客觀地看待在人際關係中花出去的錢能辦多少事情,算對成本和收入的賬單。
民營企業很多領導總有一種感覺:熟人多了好辦事,要用熟人,用熟人可靠。其實,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用熟人也不是都能賺錢的,也不一定用熟人就能給企業帶來效益;另外,熟人通常不會給你個人帶來很大利益,相反可能會帶來很多成本上的過度支出,收入是遞減的。民營企業熟人用的越多,越相信內部熟人關係,制度成本就越高,而且制度會被損害,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建立制度文明。熟人多的公司,執行力度就不好。
民營企業的進步,應該有個標誌,即老闆身邊直接對他忠誠的人在減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規範和透明度在增加。
偉大
偉大是熬出來的。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會決定你的一生。
一個男人有了精神追求,征服的首先是自己,感染的是大家,最後才能做出看似很奇特的舉動,甚至忍受別人不能容忍的痛苦。
偉大是一種狀態,自由的狀態,自然的狀態,創造的狀態,荒誕的狀態,以及自我觀察中的一種喜劇或悲劇角色。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從來都是吧大道理留給自己,把小道理留給別人。
偉大表現為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管理自己就是自律。
決定偉大的是兩個最根本的力量。一是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決定這件事的價值。第二就是跟誰一起做,你是花了很長的時間,但不是和偉大的人一起做,這件事就會淪為平凡,和英雄無關。
企業公民
前半夜想想別人,後半夜想想自己。——胡雪巖
企業公民的責任範圍強調的關鍵詞是“直接”、“利益相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