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的功效,黃芩的作用,黃芩的副作用
黃芩
(《本經》)
【異名】腐腸(《本經》),黃文、虹勝、經芩、印頭、內虛(《吳普本草》),空腸(《別錄》),元芩、土金茶根(《東北藥植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植物形態】黃芩,又名:空心草、黃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大,略呈圓錐狀,外皮褐色。莖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3~12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點,光滑或僅在中肋有短毛;無柄或有短柄。總狀花序膿生,花偏向一方;萼鍾形,被白色長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長,筒狀,上部膨大,基部甚細,紫色,長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強;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著生。小堅果4,近圓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草原、高燥礫質的山坡。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黃芩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下列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1粘毛黃芩,又名:黃花黃芩。形態與黃芩相似,唯植株較矮,高僅10~27厘米。花淡黃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堅果被長柔毛。
生砂礫地、荒地或草坡。分佈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2滇黃芩,又名:西南黃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莖直立,每節間密被兩縱列白色柔毛及腺毛。葉片長橢圓形或廣披針形,長達3.5厘米,寬約1.2厘米,全緣或稍具疏齒,兩面疏被微柔毛;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冠藍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堅果橢圓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於山區林邊或疏林間。分佈四川、雲南等地。
3甘肅黃芩,形態與滇黃芩相近,但葉較寬,呈卵狀三角形,葉緣有不等的鋸齒,葉柄顯著。
多生於石山地向陽草坡上。分佈甘肅、陝西及山西。
4薄葉黃芩,植株較小,高約35厘米。葉較薄,上面無毛或散生短毛,下面葉脈及邊緣具短毛,散生腺點。
分佈東北至寧夏等地。
5麗江黃芩,莖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葉近無柄,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花冠黃白色、黃色至綠黃色,常帶紫斑。
生灌叢、草坡或松林下。分佈雲南西北部。
6川黃芩,莖高10~30厘米。葉片大多為卵形。花冠白色、綠白色至紫色、紫藍色。小堅果卵球形,具瘤。
生於草坡、高山森林林緣。分佈四川西部。
【採集】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選生長3~4年的植株。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苗、鬚根及泥土,曬至半干時撞去栓皮,再曬至全干。
【藥材】乾燥根呈倒圓錐形,扭曲不直,長7~27厘米,逕約1~2廈米。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上部皮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皮細,有順紋或細皺紋,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狀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深黃色,中間有棕紅色圓心。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習稱"枯黃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堅硬,呈劈破狀者,習稱"黃芩瓣"。根遇潮濕或冷水則變為黃綠色。無臭,味苦。以條粗長、質堅實、色黃、除淨外皮者為佳。條短、質松、色深黃、成瓣狀者質次。
主產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陝西等地。此外,遼寧、黑龍江亦產。
四川、雲南所產的黃芩,為植物滇黃芩的根。藥材外形相似,但較細,直徑一般約0.5~1厘米,常有分枝,斷面為極明顯的黃綠色,質量較差。
【化學成分】黃芩根含黃芩甙元、黃芩甙、漢黃芩素、漢黃芩甙和黃芩新素,還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莖葉中含黃芩素甙。
【藥理作用】1抗炎抗變態反應
黃芩甙、黃芩甙元對豚鼠寓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並與麻黃鹼表現協同。甙元的磷酸鈉鹽較硫酸鈉鹽作用強,黃芩甙元能抑制離體氣管及迴腸之Sehultz-Dale反應,對豚鼠被動性皮膚過敏反應、組織胺皮膚反應亦表現抑制,在抗變態反應方面,甙元較甙作用強。黃芩此種抗變態反應,是由於傷害了肥大細胞的酶激活系統(SH-酶),抑制了過敏性介體的釋放,因而不產生過敏反應,此外它對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鬆弛作用。黃芩甙元及黃芩甙均能抑制過敏性之浮腫及炎症,二者並能降低小鼠: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後者尚能防止低氣壓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2抗微生物作用
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以及腦膜炎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煎劑作喉頭噴霧,對腦膜炎帶菌者亦有效,即使對青黴素等抗菌素已產生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黃芩仍屬敏感。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的抑製作用,報告不一致,煎劑對小白鼠實驗性結核病有效,但對豚鼠則無效。試管內對流感病毒PR株有抑製作用,鼠痞染病毒後,能使之減輕肺部損傷和延長存活日期。對多種皮膚致病性真菌,體外亦有抑制效力,並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3解熱作用
早年報告,對疫苗引起發熱的家兔靜脈注射6%黃芩浸劑4~6毫升,有解熱作用,以後有人用大劑量黃芩水煎劑(比上述報告靜脈注射黃芩浸劑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證實有解熱作用,如靜脈注射則有輕微解熱作用,此情況與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一樣,黃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熱穿刺法致熱的家兔退熱。但腹腔或靜脈注射黃芩甙,口服黃芩煎劑,對疫苗或酵母致熱的家兔均能解熱。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由於植物來源多未作生藥學檢定,品種混亂,粗製劑靜脈注射影響血壓,亦能干擾解熱作用。因此黃芩是否有解熱性質,有待進一步研究。黃芩提取物對正常家兔無降溫作用。
4降壓、利尿作用
黃芩酊劑、浸劑、煎劑、醇或水提取物、黃芩甙對麻醉犬、貓、兔靜脈、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壓作用。浸劑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腎性高血壓犬的血壓,酊劑可使神經性高血壓犬血壓回至正常。浸劑口服的降壓作用,以雲南產者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較差。黃芩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系直接擴張血管,也可能作用於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壓。黃芩同屬植物Scutellariagalericulata則無降壓作用。
在急性利尿實驗中,黃芩甙元作用最強,漢黃芩素次之,黃芩甙更差。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5對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黃芩及三黃制劑(黃連:黃芩:大黃為1:1:1)對正常家兔血清中總膽甾醇/總磷脂之比值無影響,但能降低飼養膽甾醇7周後家兔的此種比值,對切除甲狀腺家兔的此種比值,三黃制劑亦能降低之。黃芩能使血糖輕度上升。
6和膽,解痙作用
黃芩煎劑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膽汁排泄量,黃芩甙元較黃芩甙作用明顯,漢黃芩素無影響;黃芩甙使結紮總輸膽管的家兔在1~6小時內膽紅素(較對照組)增高,但24~48小時後則使之降低。黃芩酊劑、煎劑對在位腸管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酊劑可拮抗毛果芸香鹼引起的腸管運動增強現象,切斷迷走神經後並不影響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腸段進行解痙的效價測定,漢黃芩素只有弱的解痙作用,黃芩甙元則無解痙效力。
7鎮靜作用
黃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發活動,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黃芩煎劑可抑制小鼠陽性條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於它加強了皮層抑制過程所致,可用於神經興奮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壓患者。
8其他作用
黃芩根莖的酊劑靜脈注射,對士的寧中毒的蛙、貓、狗,可消除強直性痙攣的症狀,並使動物免於死亡。黃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寧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數致死量約2.5倍。從測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組含量較高,黃芩甙次之,黃芩甙元最低。
【毒性】黃芩毒性極低,煎劑給兔灌胃,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僅呈活動減弱,黃芩浸劑4克/公斤給狗灌胃8周,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如將黃芩浸劑2克/公斤靜脈注射於健康兔,先表現鎮靜,以後死亡,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短時間內顯著降低。
【炮製】黃芩: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酒黃芩:取黃芩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苦,寒。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大寒,無毒。"
3《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經。
1《品彙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
2《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功用主治】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1《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洩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2《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3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4《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5《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6《珍珠囊》:"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
7李杲:"治發熱口苦。"
8《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9《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十《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⑾《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1《藥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2《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洩,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洩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選方】1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2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4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濾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5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葯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7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
9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十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朮、黃芩、炒曲。上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熱生翳,不拘大Z"bJL: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以熱豬肝襄吃,溫揚送下,日二撮。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⒀治眉眶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漫,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⒁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怪證奇方》)
⒂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G陰沸驗方))
⒃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倘氏家藏方,)
【臨床應用】1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天6毫升,1歲以上8~10毫升,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經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氣管炎11例,急性扁桃體炎1例。治後體溫降至正常、症狀消失者51例,無效12例。體溫多在3天內恢復正常,症狀消失多為4天。
2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黃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開水10斤,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8斤。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邊加邊攪拌,至pH呈7~8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療35例,臨床治癒2例,顯效16例。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3治療急性菌痢
取黃芩、訶子等量,以明礬沉澱法提製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兒酌減。對症治療:失水者補液,高熱者配合解熱劑。治療100例,平均2.5天症狀消失,3.3天大便鏡檢正常,4.3天大便培養轉陰,5.3天臨床治癒。
4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取黃芩、銀花、連翹等量,分別製成黃芩素及銀花、連翹浸膏,混合製成片劑,每片重0.5克,相當於生藥3.7克。每次10~15片,6小時服1次,小兒酌減。共治65例,其中一個地區收治59例,治癒58例;另一地區收治6例,失敗4例,療效差異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藥後,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7.5小時,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8天,臨床症狀和體征大多在2~5天內減輕或消失。以對中、輕度病人療效較好,退熱較快,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療效較差。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僅少數病例有輕微噁心、嘔吐及腹瀉現象,停藥後即可消失。
5治療傳染性肝炎
將黃芩的提取物-黃芩素裝膠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自覺症狀和體征均於1月內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治療半月,谷丙轉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黃芩素針劑,每日肌注2毫升(含黃芩素40毫克),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癒13例,顯效6例,有效14例,無效14例。未見明顯副作用。
6治療腎炎、腎盂腎炎
用黃芩提取物製成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兒童減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療期間除配合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藥物。結果急性腎炎11例,治癒(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轉(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僅有少量紅、白細胞)5例;腎盂腎炎9例,治癒、好轉(標準同上)各4例,1例用藥10天無變化。療程最長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癒病例臨床症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5.6天。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可能與其具有抗菌、降血壓、利水等作用有關。
7治療高血壓病
將黃芩製成20%的酊劑,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藥1~12月後血壓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臨床症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藥雖經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
此外,以黃芩煎荊預防猩紅熱,黃芩含片預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論述】1《藥對》:"黃芩,得厚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2《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3《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洩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正謂此也。"
4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葯、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5李杲:"黃芩,味苦而薄,故能洩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6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7《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洩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大陰、少陽六經典。蓋黃芩氣寒味苦,苦人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葯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8《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澼、洩痢,皆溫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藥,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並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9《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梔可降,然捨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十《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⑾《本經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洩蘊著,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土蘊著,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藥,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霉,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衝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經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葯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蟅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洩氣分之熱,芍葯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譬之解鬥,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巳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葯,能洩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