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圍牛活動是什麼樣的?圈牛節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在智利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中保留著一個精彩的節目——圍牛,智利人還為圍牛專門設置了圈牛節,就在每年的10、11月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圍牛就是騎馬把牛圍起來,這在牧區是常見的。牧區地廣人稀,牲口分散,牧主為了把牲口趕回畜欄或把它們圈起來清點數目,都需要掌握圍攏牲口的技術。作為娛樂活動的圍牛的起源就是這樣的生產實踐。
圍牛是在一個圓形的木圍欄裡進行的,在西班牙語中,這種木圍欄稱為「半月」。「半月」開兩個門,一個進牛,一個出牛。進牛的小門通往「半月」內側的一個小圍欄。在「半月」的兩內側各有一塊10米長的擋板,專供圍牛用。擋板上包有棉花等軟物,防止圍牛時將牲口弄傷。
參加圍牛的騎手兩人為一組,因為一對騎手才能把牛圍住。參加比賽的騎手的數目沒有明文規定,可以根據比賽的情況協商確定。競賽可以分組進行,也可以不分組。每次比賽一律進行三輪。每輪比賽中,每對騎手有圍兩頭牛的機會,每頭牛只准圍三次。以裁判台為標準,先在左擋板上圍,然後右擋板,最後再左擋板。圍牛的時間沒有限制,但只要在擋板前做了圍牛的動作就算一圍。
圍牛的記分法比較簡單。根據馬匹的前肢擠住牛的部位計算分數。擠住牛的後腦部沒有分數;擠住牛的肩胛部,得2分;擠住牛的中部(腰和肚子),得3分;擠住牛的後股,得最高分4分;擠住牛的後腿,扣1分;如果沒有在擋板上將牛擠住,反而讓它跑掉,要扣2分。最後根據圍兩頭牛共6次的積分決定勝負。裁判台設在「半月」的正上方可綜觀全局,裁判只有一人。在比賽中,每圍一次裁判就及時宣佈得分情況。裁判是有權威的,即使判錯也不能提出抗議。
要取得比賽的好成績,在賽前騎手們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選馬,二是裝束。一般騎手都是頭戴白色的小草帽,帽邊沾漿燙平。身披鮮艷的「寵喬」(拉美民間的一種毛織斗篷,長方形,無袖)。比賽用的「寵喬」的顏色都由競賽委員會統一規定。腳穿黑色馬靴,配上金光閃閃的馬刺。在比賽時,只看見馬匹飛馳,「寵喬」起舞,有聲有勢,威風凜凜。這樣的裝束大大地增加了圍牛的民族色彩和競賽的氣氛。
要把牛準確地圍在擋板上是極為不容易的。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加上牛已被轉得暈頭轉向,頓時「牛性」大發,在「半月」裡狂奔亂竄。騎手們策馬咬住牛犢,逼它順著「半月」的牆壁奔跑。當牛犢跑到擋板距離之內時,前面的騎手趕上前去,用馬的前肢把牛緊緊地頂在擋板上,使它不得動彈。後面的騎手要緊守牛的後方,防止牛犢受到前面騎手的阻擊而突然回頭逃脫。
好的騎手能夠同馬匹組成一個完整的作戰整體。而拙劣的騎手,在「半月」中往往大出洋相。馬匹總是不聽主人的指揮,讓它往前,它要往後。有時主人性急,逼馬太甚,馬匹反而「揭竿而起」——咆哮站立起來把主人掀翻在地。
另外,在圍牛時總有一個民族樂隊在旁邊奏樂助興。當比賽緊張時,樂隊往往奏起激越的進行曲,像陣陣軍號催動著騎手們勇往直前,而賽間休息時,樂隊又奏起悠揚的輕音樂,把人們的想像帶到那一望無垠、鮮花盛開的草原。
智利人都喜歡圍牛,每逢大的節日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外國的來訪者到智利也都要爭取看看圍牛,甚至有人說:「不看圍牛就不算真正瞭解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