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為何會出現大空位時期?沒有皇帝能得到認可
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後,神聖羅馬帝國的轉型時期到來了。奧托大帝建立帝國時它是歐洲最強大的政治體,到13世紀末它卻空前的渙散和虛弱,頗類似於卡佩王朝早期的法國。這種完全相反的軌跡肇始於腓特烈二世皇帝的統治,而大空位時代(1254—1273年)更是令帝國元氣大傷。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254年,康拉德四世死後大空位時期開始。1257年,荷蘭的威廉死後,歸爾甫派(反霍亨施陶芬派)支持的康沃爾的理查和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展開了皇位爭奪,後者因擁有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脈而被吉伯林派(霍亨斯陶芬派)承認,但是從未踏上過德意志的土地。
1273年康沃爾的理查死後,大空位時期以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被一致承認而結束,他是一位未成年的前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成員。
在大空位時期,沒有一位皇帝能得到普遍的認可,而諸侯們就此得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甚至變為更加獨立的統治者。
各諸侯國、騎士領和自由城市之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由於缺乏強大的帝國王室領地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皇帝逐漸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喪失管轄權,帝位只能靠家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帝位。帝國開始從集權帝國向徒有國家之名的鬆散的政治聯盟轉變。
大空位時代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日益收縮,不僅失去了對意大利的影響,而且東部和南部的諸侯也愈發獨立。
與此同時,皇帝人選成了這個時期最大的爭端,這不僅是德意志諸侯們施展雄心的大好機會,也成為外國君主影響德意志的關鍵議題。
神聖羅馬帝國因為長期的大空位而遭到了致命削弱,此後雖然恢復了皇帝統治,但是實際上的分裂局面已不可挽回。後來的統治家族漸漸不再追求統一帝國的幻象,而是專注於經營本家族世襲領地。1450年的畫中是大空位期間三個人看著棺材裡的皇帝。
長期以來,神聖羅馬皇帝的產生有賴於德意志大諸侯的支持,雖然1356年的「黃金詔書」才正式確立選帝侯的地位和權利,但事實上大諸侯操縱皇帝選舉要早於「黃金詔書」。
經過錯綜複雜的角逐後,英國的康沃爾伯爵理查(1209—1272年)成為最有力的競爭者,他是英王亨利三世的弟弟,他的妹妹伊莎貝拉則是腓特烈二世的皇后。
但是理查也遭遇強勁挑戰,七大諸侯中只有四個——科隆、美因茨、帕拉丁和波西米亞支持他,另外三大諸侯——薩克森、勃蘭登堡和特裡爾則支持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1221—1284年)當選。
不僅德意志大諸侯在皇帝人選上相持不下,各外國君主也對此極為關切。
雙頭雄鷹一直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紋章主題,雄鷹雙翅上的各個盾形紋章分別象徵著組成帝國的諸侯邦國。1510年繪畫。
英國國王亨利三世力主由弟弟理查出任德意志國王,而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和教皇亞歷山大四世傾向於阿方索十世,但是康沃爾伯爵理查的嫂子、英國王后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向法王和教皇施壓,說服了他們支持理查當選。
然而好事多磨,波西米亞國王奧托卡爾突然倒向阿方索,致使理查僅有三票而處於劣勢。
他原本希望賄賂另外四大諸侯,但是所需資金高達8000馬克,結果只能作罷。
雖然科隆大主教單方面為理查加冕為「羅馬人國王」,但這本身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而且皇帝的空頭名號似乎並不值如此的巨額賄賂。
至於理查的對手阿方索,他更是無力承擔如此高額的賄金,而且他本人甚至從未去過德意志。
在大諸侯們不斷加價的貪婪和外國君主的橫加干涉之下,1254年至1273年間神聖羅馬皇帝奇跡般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