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開拓團真相與《小姨多鶴》背後的故事
黑龍江方正縣的「開拓團立碑事件」將「日本開拓團」這個陌生的名詞拭去歷史的塵埃,展現在國人面前。其實,作家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小姨多 鶴》,就講述了日本戰敗後留在東北的日本少女多鶴艱難曲折的人生經歷。據悉,她為寫作這部小說曾三次去日本,還專門去了曾在中國「墾荒」的村民所生活的村 子進行採訪。
嚴歌苓:
《小姨多鶴》背後的真實
長篇小說《小姨多鶴》講述了日本戰敗後留在中國的日本少女多鶴的曲折經歷。二戰進入尾聲,日本戰敗投降,大批之前移民來到中國東北的普通日本國 民選擇了自殺或逃回日本。在艱難的逃亡中,16歲的少女多鶴依靠機智和對生的本能渴望逃過了死亡,被裝進麻袋,論斤賣給了東北某小火車站站長的二兒子張 儉,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張儉的哥哥據傳因為抗日而被日本人殺害,張儉的老婆朱小環因日本鬼子的驚嚇導致流產,從此不能生育。國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 本少女多鶴的介入,使得整個家庭的關係變得曖昧和怪異。
據嚴歌苓介紹,《小姨多鶴》是基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來創作的。「20多年前,一個朋友講起他們班上有一對男孩,是雙胞胎,後來人們發現他們的母親 是個日本人。二戰結束以後,她在離開中國的時候失去了親人,後來被土匪搶劫,又輾轉被賣到了中國人家,在和中國人生活了幾十年之後回到了日本。很久以前我 就想寫下來,我去了三次日本,找到了一些日本女人談話,回來之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寫完。」
為了創作這個故事,嚴歌苓進行了大量採訪工作,去了日本三次,其中兩次都去了曾到中國「墾荒」的村民所生活的村莊。
她說:「日本佔領東北時,動員許多村莊中的一半人口遷移到中國東北。當時全世界正處於由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所造成的經濟低谷,繅絲業是日本的主要 出口行業,這時受到了很大影響。移民中國東北是當時日本政府重振國家經濟的措施之一,「墾荒團」就這樣來到了東北。日本農民被政府騙了,因為他們最後發 現,所謂墾荒其實就是從中國人手裡把良田掠奪過去。」嚴歌苓說,日本戰敗後,「墾荒團」失去了保護和依仗,於是就像她小說裡描寫的那樣,「大逃亡開始 了」。
據嚴歌苓介紹,她所去的「墾荒」村莊位於日本中部。「我和那些當年被賣到中國人家做兒媳的日本老太太聊天,也查了不少有關的文字資料,發現像多 鶴這樣的女孩比比皆是。還有更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我怕它們太影視化而不願意寫。當然,我這篇小說是虛構的,和史實夾雜在一塊兒,我還讓故事發生在我父親文 革期間勞動改造的馬鞍山,那裡都是東北調去的工人,所以即使虛構,也可以把細節寫得比較自信。」
嚴歌苓每寫一部小說,都會盡量把資料準備充足。「準備充足了,寫的過程並不長。我去了兩次日本腹地,又去了一次沖繩島,因為那裡有兩百多個女中學生死在沖繩決戰的最後時刻,其中很多是自殺的。我去那裡的目的,是想更多地瞭解日本人的民族性,尤其是日本女人的性格。」
有讀者認為,多鶴長期和張儉一家人住在一起,而沒被外人覺察,這很讓人詫異。對此疑問,嚴歌苓說:「我對於那個村子裡的日本老太太也很驚異。她 們在中國生活了大半輩子,嫁的都是中國男人,可還是講不好中國話。我覺得她們從骨子裡是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驕傲的。從姿態到說話看,她們都是日本人,但村 裡人卻說她們很中國化。假如沒人告訴你,你只會覺得某人很怪,覺得她走路怪,說話少,可能你會想到這人有生理缺陷,精神不太正常,但你絕不會想到她是外國 人,特別是多鶴這樣外形跟中國人無太大差別的人,特別是在工廠區這樣成分單純的群體裡。」
在嚴歌苓眼裡,多鶴開始是個求生者,為了生存她作出了最初的妥協。一旦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所有母親都一樣,孩子在哪兒,她的家就在哪兒。「在我瞭解的日本「墾荒團」的女人中,有些最終也沒回日本,因為她們的孩子都在中國。」
沒有槍的殖民者:「日本人吃糧、滿洲人給,日滿協和」
那麼現實中的日本開拓團又是怎麼來的呢?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的第一個冬天,正沉浸在國土淪喪之痛中的佳木斯市市民,發現一個名為「佳木斯屯墾第一大隊」的日本移民團體在城市中進 行武裝遊行。這標誌著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武裝移民的開始。這個團隊按照軍隊模式,有4個中隊,12個小隊,配有火炮和機關鎗。直接配合日軍的軍事行動,鎮 壓抗日軍民。1932年到1936年,日本有9個武裝移民團侵入中國東北,達3000人,分佈在黑龍江各地,此外還有900名其他團體組成的自由移民,分 布在中國東北和內蒙古。
1936年日本廣田弘毅內閣制定了《滿洲開拓移民推進計劃》,把移民作為日本的七大國策之一,計劃從1936年到1956年之間向中國移民 500萬,同時建設100萬戶的居民住宅。在同年,於偽滿首都新京長春 成立了「滿洲拓植株式會社」,標誌著移民的進一步組織化。
總體數量來說,1938-1942年之間有20萬青壯年農民移居中國,在期間的1936年,又輸送了2萬人的完整家庭。到戰爭結束時,在東北和內蒙古大概有34萬開拓團民。
開拓的一般形式,首先以「匪情惡化」為理由,將中國當地農民已經開墾好的土地指定為「無人地帶」,然後將當地農民驅趕到所謂的「集團部落」中, 然後偽滿政府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購買那些原來屬於中國農民的土地給開拓團使用。據《夢碎滿洲—日本開拓團覆滅前後》一書記載,日本地方官員瀨島幸三郎回憶: 「所買之地全都是以驚人的便宜價格收買的,就連我本人都甚感驚訝。」
很多時候「收買」變成赤裸裸的明搶。比如哈爾濱的日本特工曾經僱用500名土匪,掃蕩在海倫附近的4個鄉村,騰出地方來給650名日本移民。日本第10師團的士兵曾在中國農民家裡翻箱倒櫃,用刺刀迫使他們交出地契。
日方資料承認,以這些形式強制掠奪的土地超過2000萬畝。
滿洲開拓團生產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幾乎沒有使用多少機械,全靠人力和畜力。由於很多人對當地實情不瞭解,依舊沿用日本的耕作經驗,導致 莊稼歉收,只有那些願意虛心和中國、朝鮮農民學習的人,收穫才有提高。比如在方正縣吉興村本野時興一家,因為不懂在東北種糧的技巧導致顆粒無收,但是全家 依然可以以發的大米吃飽。母親給孩子們解釋是「日本人吃糧、滿洲人給,日滿協和」。實際上在所謂「王道樂土」的「滿洲國」,中國人吃大米都是經濟犯罪。日 本開拓團正是靠這種掠奪才能夠支持下去。
戰爭的「棄兒」
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紅軍攻入東北,關東軍很快瓦解,隨即日本宣告投降。當時在中國大陸的日本平民及軍屬總數有近百萬,但散落在東北鄉野 之中的開拓團民命運最為悲慘。由於軍國主義的裹挾,和擔心中國人的報復,部分人選擇了集體自殺,比如在被稱為「鬼子營」的方正縣趙炮屯開拓團,團民集體自 焚。
團民巖崎一家所在的開拓團逃難時,日軍要求扔掉小孩,被母親們集體抵制後,所有母親和自己的孩子們在一起被日軍用手榴彈炸死。巖崎一家6口,這 一年死去5口人,巖崎本人幸得不死,被中國人救助。在靠山屯開拓團,團民羽賀君枝回憶團長因為不忍心80歲老母繼續在逃難中受苦,下跪請求同行的日本士兵 將自己母親開槍打死。日本《滿洲開拓史》記載,類似子女殺雙親,父母殺子女的慘劇,在開拓團民南下逃難過程中頻頻發生。
而更多的人則是成群結隊、扶老攜幼,攜帶家中僅有的一點錢財和糧食逃往哈爾濱等大城市,希望在那裡找到回日本的路。由於蘇聯紅軍炸毀了松花江航 道上的船隻,日本僑民只能沿陸路前往一些大城市。蘇聯紅軍禁止日本開拓團民進入城市,而讓他們聚集於郊外原野。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發放了一些最基本的 糧食,但是由於凍餓交加,疫病流行和長時間處於荒野之中,開拓團民大量死亡,其中在方正縣附近尤為嚴重。
由於開拓團中的成年男子全部應徵入伍,而蘇聯紅軍在戰後又將所有日軍俘虜和平民中的青壯年和技術人員押往西伯利亞做苦役最終有34萬人死於那裡 ,所以戰敗後流連於東北荒野的開拓團民大多是老弱婦孺。
由於無法回到日本,開拓團民陸續被中國人收留,有些人嫁給了中國人,有些成了養子養女。他們中的很多人最終取得了中國國籍,和普通的中國人一 起,經歷了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工業建設、政治運動和改革開放。從1950年代開始,一部分滯留的開拓團民開始返回日本。1970年代中日關係正常化以 後,這個速度加快,更多的人返回日本。